基于疑问,课堂变得真实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不重学情的教学削弱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起始阶段,教师有注意到对学情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注意到各种教学方法创新,注重到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改观。多数教师对学情的重视,也都是在备课阶段对学情的预估,而非学生的真实情况。
故而,我在想,如能在上课之前的备课阶段,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可能会更接近于课堂教学的本质。
这样的做法,不是没有人实践过,但以往的“提问教学”多停留在“学生提问——教师收集——共同解决”的层面,它的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课堂的质量决定于学生的提问质量,因为学生提问的水平毕竟只是一个初学者,所提的问题多是浅层次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课堂更需要一定的深度。基于此,我提出,要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加进教师的问题,形成“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插问”形成一个既基于学情又体现课堂深度的教学模式。
本文试以我在温州市第二外国语的一节示范课《项脊轩志》为例,展现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以供同行参考。
课前学生的提问
共43人,1人请假,2人提不出问题
1.为什么作者长期在外谋生,在生病时候是让人去修了项脊轩,并且与之前的格局不同?——陈凡可
2.为什么最后一段要如此突兀地写妻子种的树呢?——邹彬燃
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突然写了亡妻所手植的枇杷树呢,不是很突兀吗?——林逸飞
4.“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因为什么?——娄嘉芮
5.文章的最后一段加入文章是何目的,与前文无关,不是很突兀吗?——林子皓
6.这篇文章主要用来纪念其妻子,为什么还要写祖母、母亲的事呢?——张湘
7.为什么修了房子之后却不常住,而是去外面谋生呢?——张俏漫
8.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何杰凯
9.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老妪与我的谈话内容?——方钲
10.写项脊轩为什么要提到自己的妻子?仅仅是为了悼念亡妻呢?——郑捷妤
11.为什么第二段开头说有许多可喜之事,但却不写可喜之事?——吴成杰
12.为什么全文都在讲项脊轩,结尾却以枇杷树结束呢?——余奕睿
13.作者是南京太仆寺丞,却住这儿破旧的屋子,不断翻修,却不搬走,为什么?——卢晨
14.为什么作者要在若干年后加入最后两段?——李奕儒
15.为什么《项脊轩志》最后一句那么有名?——周驰杰
16.作者描写了项脊轩中的场景与历史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陈徐达
17.项脊轩志对于作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蔡筱莹
18.明明项脊轩对于作者来说那么重要,为什么在妻子死后没有及时打理,而是过3年后,卧病在床之后再打理呢?——李硕
19.这篇文章,作者表达的是对过去种种事物的怀念,还是对文章中某个人的怀念?(没有名字)
20.文中说“多可喜,亦多可悲”,哪里可喜?——刘品辰
21.《项脊轩志》开头说只能一人居住,为什么后文写到妻子曾与“我”同住?——郑嗣娴
22.为什么作者住在这里可喜又可悲?——胡温琪
23.为什么作者的心情会喜会悲?——谢俊豪
24.《项脊轩志》写的内容除了都发生在项脊轩外还有什么联系?——林陈豪
25.为什么“吾”看见太常公的旧遗物会哭?——杨凯伊
26.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写“余既为此志”在本文中是否有逻辑错误,如果没有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叶均墨
27.此居对于作者为何物?——陈函楚
28.为什么倒数第三段中写了轩中环境?——杨多多
29.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写这篇志五年后妻子才嫁过来,但最后一段又说妻子已经死了很多年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丁家琪
30.第4段写妻子有什么作用?——张漪涵
31.为什么倒数第二段要写项脊轩和妻子的往事?是怀念妻子还是项脊轩?——伍钊逸
32.“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为什么又多喜,又可悲?喜在哪?悲在哪?——苏忠顺
3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也亭亭如盖矣。”作者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与本文有什么联系?——李卓阳
34.纵观全文,本文讲述项脊轩内发生的事,那为何最后一段要用与妻子有关的树作为结尾呢?为什么不用其他事物,如“象笏”结尾呢?——王怡青
35.先前一直讲房子怎样,但是后文又讲妻子,前后有和联系?——黄梓轩
36.最后一段是否多余?——庄奕轩
37.为什么作者与老妪谈话时,老妪与我都哭了?——梁玺钊
38.作者写有关项脊轩的每一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林映含
39.文章的结尾可有何深意?——刘易伦
40.归有光为什么要写项脊轩志?这对他有什么特别意义?——荆尚兵
我以“提问最多,质量最好”的问题选择标准,通过对学生的提问的筛选和整合。整合成三个问题,教师出于需要补充了第一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刚好构成了一个整体。即四个问题构成了散文教学的四个方面:
散文的特点——“寄情于物”“寄情于人”“以景作结”
1.文章中,项脊轩一会儿称为“室”,一会儿称为“轩”,是不是作者随意用的?
——“寄情于物”
2.写屋子,为什么用来了大量的笔墨写老妪和我的谈话,而且为什么作者与老妪谈话时,老妪和我都“哭”了?而“我”看见太常公的旧遗物会“号”?(方钲、梁玺钊、杨凯伊)
3.补写妻子的段落好像有点与全文不协调,文章写的是项脊轩,为什么要写到妻子?
(郑捷妤、张漪涵、李奕儒、伍钊逸、黄梓轩)
——“寄情于人”
1.最后一段听说很有名?我觉得很突兀。文章写项脊轩,结尾却以写树为结束?可以删去吗?或者可以用其他事物吗?比如“象笏”。(邹彬燃、孙逸飞、林子皓、余奕睿、周驰杰、李卓阳、王怡情、庄奕轩、刘易伦)
——“以景作结”
一、导入。简介明散文在散文史的位置,了解此篇课文学习的意义
师:我们都知道,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代表性文体,比如唐诗……
生: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其实这些代表性的文体不是这个朝代的唯一,之所以成为唯一,实在是这种文体太过于出色,实际上,在唐宋时期,散文就很有名。在唐宋有“唐宋八大家”,人称“唐宋派”,但八大家后,散文逐渐没落,直到清代出现了散文名派“桐城派”。这两个之间其实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一个“散文流派”也叫“唐宋派”我们称他为“小唐宋派”,他在唐宋的“唐宋派”和“桐城派”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那“小唐宋派”中是谁在起在主要推动啊,能猜的出来吗?
生:归有光。
师:很会推理,真棒,你看,代表性人物就是归有光。
出示ppt
别人对归有光的赞称
归有光:被誉为“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
姚鼐说:《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
鲁迅:其对现代散文的影响不可估量。
师:看他的评述,非常棒哦。一个是明文第一,什么叫明文第一,你说说看。
生:明代散文第一。
师:NO.1对吧,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现在还活着的欧阳修,评价也很高吧!姚鼐说太仆最胜,说我们今天这篇文章是最好,那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这篇文章,就相当于在研究归有光,研究归有光就相当于在研究明代的散文,研究明代的散文就是在研究唐宋派和桐城派是如何发扬和传承下的,所以今天这节课定位可高了,鲁迅也说了,其对现代散文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我们今天好好地学一下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
师:在学之前,我得把这个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先了解一下。
出示PPT
归有光作者介绍——作者其人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35岁中举,八试不第;迁嘉定,收徒讲学;花甲及第。授长兴县令,后任南京太仆寺承,故称“归太仆”。
8岁丧母周氏,17岁失祖母夏氏,29岁发妻魏氏死,32岁魏氏婢女寒花亡,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60岁才中进士,任县令。
师:在这个介绍里,你读出了什么?或者说你有没有读出特别让你有感触的信息?你说。
生1:怀才不遇吧,60岁才中了进士,在县里也不算大官。
师:考到60岁了哦,仕途比较不顺,眼睛很尖,(转问其他学生)你能看出什么?
生2:从他的经历,60岁才进进士、才当官,所以我觉得他很辛苦。
师:我得出一个结论,痛苦能造就作家,是不是啊。真的是很苦啊,问题是在他9岁就能文了,但最后的结局竟然会是这样。60岁才任一个小小的县令。
三、研析课文——出示同学们的疑难问题,阐明本课的难点所在
师:为了研究《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是明文第一,成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呢?我在上课之前,我委托陈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调查:你读完了以后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全班43个同学,1位请假了,2位没有提问;总共问了40个问题,我分析了一下,实际上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回答的。我把他们进行了整合筛选,然后我从这些题目里面挑了一些问题。
我选的第一个标准是“全班疑问提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我选了一个;还有我认为“提的质量最高的一个问题”,也选了一个;还有一个问题是,我觉得难度不是很高但很能代表整篇文章深度理解的。总三个问题,为了激发同学们兴趣,我也混杂了一个我的问题,混杂在其中,同学们先来看一下,我把他整理出来的4个问题,能看清楚吗?(我请一个同学先来读一下这几个问题,生读)
出示ppt:(我的问题)
1.文章中,项脊轩一会儿成为“室”,一会儿成为“轩”,是不是作者随意用的?
2.写屋子,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老妪和我的谈话?为什么作者与老妪谈话时,老妪和我都“哭”了?而“我”看见太常公的旧遗物却“号”?
3.补写妻子的段落好像有点与全文不协调,文章写的是项脊轩,为什么要写到妻子呢?
4.最后一段听说很有名?我觉得很突兀。文章写项脊轩,结尾却以写树为结束?可以删去吗?或者可以用其他事物吗?比如“象笏”(屋有象笏,吾祖所留也,今已破败不堪矣)
师:好,第四个问题最后的括号里的这句话是我加的。因为这个同学说,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比如象笏,那么我在想,用象笏的话,他的结果应该是这样子的——
屋有象笏,吾祖所留也,今已破败不堪矣
师:好,总共4个问题大家清楚了吧,我想请大家猜猜看,哪个问题是我出的?
生3:我觉得是第一个,因为我觉得我们读书不会注意到细节,只有老师会注意到细节。
师:很好,那你就教同学们一招。以后读书要注意细节。
师:还有同学们,再给我一个理由
生4:感觉
师:那等一下,最后的时候我再公布答案。
四、研析课文——明确散文的结尾的特点:以景作结
▲问题解决:最后一段听说很有名?我觉得很突兀。文章写项脊轩,结尾却以写树为结束?可以删去吗?或者可以用其他事物吗?比如“象笏”。
师:大家觉得哪个问题最好解决,我们马上把他解决掉
生:4。(多数同学都同意)
师:有人说第4个,还有吗?还有吗?好,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四个。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整合的,同学们问得很多,是疑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比如有同学问:最后一段听说很有名?这是一个同学的原话啊,但是不觉得啊,我觉得很突兀。比如有同学说,文章明明是写项脊轩啊,怎么写着写着,结尾却以写树为结束,显得格格不入;还有同学问,可以删去吗?或者可以用其他事物替代吗?(比如“象笏”)
现在我给同学们一点时间,你们觉得前后桌好一点还是这样四个好一点,好,大家前后为一小组,讨论,马上形成一个答案给我。
(生讨论4~5分钟)
出示ppt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师:刚刚在讨论中,我听到一个问题,有人在争,这个树是谁种的?
生笑。
师:你们看这个句子,如果断句断起来好像真的有歧义,如果是他妻子种的,怎么断?生: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师:可以是我种吗?
生(众人):可以,随便
师:你怎么说,你怎么随便啊?
生5:随便,因为无论是谁种的,都代表我对过去的追念。(学生主动鼓掌)
师:反正是我们种下的就可以,最好是两个人一起种。很好,这个问题解决了将对我们探讨第四个问题很有帮助。讨论得怎么样了啊,(生没有肯定)那么继续讨论。
师:怎么回答我刚才这个问题,好,谁先来说,最后一段听说很有名?我觉得很突兀。能删去吗?好,哪一组先来说。谁先来说。你们不能只沉浸在他们夫妻相处的情感中去,要不,我请一个同学,来,请那位笑得很开心的同学。
生6:哪个问题来着?
师:你可以随便回答里面的一个小问题
生6:我觉得不能删去。
师:回答很正确。
(生笑)
生6:因为我觉得他有纪念他妻子的那种感情在里面。
师:纪念妻子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妻,我真的爱你爱你,不好吗?我觉得这样更强烈。
生(众人):含蓄一点
生6:我觉得这样很直白了。
师:哦,太直白了师吧,你觉得最后一段要含蓄点?
生6:就是这个枇杷树已经亭亭如盖了,就是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这么多年了,他还是很想念自己的妻子。
师:树都已经长大了,但斯人已去,咦,我们有个成语——
生(众人):物是人非
师:真棒真棒,看到这个树就想起自己的妻子。同学有补充吗?
生7:因为我觉得这个树有意义,因为这个是项脊轩是项脊轩和他妻子一起住在那边的。他妻子去世了以后……然后这个树把他对妻子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树把他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师:还有谁要说吗?那我换成,屋有象笏,吾祖所留也,今已破败不堪矣;可以吗?(停顿15秒左右)我这样子改可以吗?
师:象笏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上朝的时候,有个板、这样弄起来的,这个板上写什么呢?向皇帝汇报的时候,他怕忘记了,自己写上题纲,今天我向皇帝说两点,第一点、第二点……你不能写在手上,拿着这个板拜见皇帝的的时候一边拜一边看,(表演:边拜边看),可以看一下,而且这个板也是一个上朝当官的象征、标志啊。
(生笑)
师:那我换成这个可以吗?你说。
生7:如果最后一段写象笏的话,就觉得作者只在考取进士、为了功名,给人感觉作者是一个只追求名利的人。如果变成原文,像文章写得,妻子也死了,文章更有人情味,可以感受到归有光是个真实、有情感的人。
师:你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真实,这是一个真实的人,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有义的人,而不是一个专门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不息的人,同学们,同意这个观点吗,给她鼓鼓掌好吗?
同学们写散文真实是非常要紧的,做人也一样。做一个平凡、真实的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一个人生。(板书:真实)最后一段啊,写那个枇杷树,你看,当年跟妻子一起栽下的时候,没想到啊,这个树现在长的这么大。他妻子是在他28岁的时候就去世的,我们在前面可以感觉到,他跟妻子的感情好不好?
生(众人):好
师:他里面有个词,叫什么——叫凭几学书,这个我把他还原一下,你还记得你一年级学写字的时候,老师是怎么教你的啊?是不是这样靠着,这样写着一、二……(动作示范),你能想象两夫妻在学写书的时候那个幸福片段,感觉得到吗?斯人已去,徒留枇杷树于庭,今已亭亭如盖矣,能感觉到吗?这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直抒胸臆而来的,不是说,我爱你爱你,而是通过一个景来告诉我们这个情感,这种方法叫什么呢?叫做“以景做结”,什么叫以景做结呢?到结尾的时候,不抒情,而是以写景来作为结,先前啊没有人这么用过,归有光把他用进来,所以这段话就显得特别有名,而且跟前面的情感是一致,后来这个就成了散文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所以鲁迅说其对现代散文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觉得指的就是这一点。好,同学们非常棒,这个问题啊,实际上是有点难的,我其实想把他留到最后解决的,没想到,同学们先解决了,好了,接下来就省力了。
五、研析课文——明确散文的特点:寄情于人
▲问题解决:写屋子,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老妪和我的谈话?为什么作者与老妪谈话时,老妪和我都“哭”了?而“我”看见太常公的旧遗物却“号”?
补写妻子的段落好像有点与全文不协调,文章写的是项脊轩,为什么要写到妻子呢?
师:接下来我们解决哪个?(生答三)好,继续讨论,也是四个人,这个时间应该可以短一点了哦。
(生讨论大概3-4分钟之间)
师:很明显的这段话是后来加的,原来这个文章就写到上面为止了,他又加了一下,那说明是由原因的哦!前面有没有写妻子,(生答没有)那后面为什么补了妻子呢?为什么要补(生答:因为妻子死了),妻子死了就补对吧,你说。
生8:我觉得可能是他看到那个枇杷树想起了妻子
师:哦,这个文章好了的,后来看到枇杷树,就想起了妻子,要把妻子的东西补上去。那我现在要问,为什么要补上去呢,不补行吗?你说。
生9:应该是不行的。
师:为什么
生9:我觉得不行,(怎么不行)不补是不行的。
师:为什么不行?
生9:我也在思考。
师:谁思考好了,刚才讨论了一下,这明明是写项脊轩,跟妻子有什么关系吗?你说。
生10:我觉得他们,就是妻子跟项脊轩也是有关系的,妻子在的时候,跟他小时候,他的保姆、母亲也在的时候,这都是一个美好的过去,所以打包起来一起写。
(众人笑)
师:哦,写项脊轩啊,前面已经写到了两个重要的女人,按这样说,在他生命中除了那俩个重要的女人之外,还有一个女人很重要,那是谁?(生答:妻子),这样一来的话,这个是爱情,那俩个是什么情?(生答:亲情),这样就完整了,知道不?
很多学生发出“哦”,豁然开朗。
师:明白了吗?所以散文啊,你以为他真是的是在写一个物吗,项脊轩真的只是在写一个轩吗?它实际上是在写人,这就体现了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借物写人。
(板书:借轩写人,以人展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散文实际上它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