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介绍 >> 正文 >> 正文

探人性之幽微,明琐事之真情项脊轩志

来源:长号 时间:2022/6/4

探人性之幽微,明琐事之真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定州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组刘会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体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老师的亲和力和引导性

B、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写作方面的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诵读法、学生自主学习法、提问法、讨论法。

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的书斋名是“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的室名是“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本课有一个特别难写难认的字:爨(cuàn)

顺口溜:兴字头,宝盖腰,林字底下大火烧。

第二遍自读:

思考1:项脊轩是作者从少年到中年生活的地方,文中的哪一句话能概括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是统领全篇。

思考2:哪些事情是喜,哪些事情是悲?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四、鉴赏品味

(一)、作为“百年老屋”的项脊轩假定当时就是年,到文章结束时,它多少年了?

明确:+5+6+2=

1、详写百年老屋年时进行了修葺。

修葺前: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陈旧、破漏、狭小、阴暗)

修葺后: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整洁、明亮、幽静、雅致)

2、略写百年老屋以后的事情: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二)、作者在文中围绕项脊轩回忆了三位女性,作者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回忆母亲时“语未毕,余泣”,回忆祖母时“令人长号不自禁”,回忆妻子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回忆母亲时为什么“余泣”?

①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②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③如何理解这样的母爱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出现“以指扣门扉”的动作细节和“儿寒乎?欲食乎?”的语言细节,这样的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语未毕,余泣”。

2、回忆祖母时为什么“长号不自禁”?

①叔父异爨,家族衰落,他内心伤悲,是情感基调。

A.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因为“厅”在封建社会中有重要地位,狗对叫象征不和睦,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进一步形成厚壁。

B.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②祖母对他充满殷切期望

A.少年的他得到了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B.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

——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C.“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并没有中得科举,直至35岁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

3、回忆妻子时,为什么只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A.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

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B.既然伉俪情深,为什么写到对妻子的怀念,只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C.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明确: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

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另外,这种表现也是中国男性在丧妻后的平常表现。中国男性稳重含蓄,尤其在对自己妻子感情的流露上面非常内敛和含蓄。这也是中国男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学生了解。

五、写作提升:如何通过生活琐事写出至深真情?

明确:方法有三个,这也是对我们的写作最好的范例指导。

第一,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文中在写母亲对作者姐弟的关爱时用到两个细节描写:一为行动细节“以指叩门扉”,不是用手掌,也不是拍门,而是用手指轻轻叩击门扉,母亲的温柔慈爱形象、对子女的怜爱之情就立刻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一为语言细节“儿寒乎?欲食乎?”,问寒暖和饥饱,是母亲对子女最原始的关爱怀,也是最深沉的爱。

第二,选择合适的道具。道具可以让深情有切实的着落。文中在写祖母对作者的殷切期望时,如果只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语言和“以手阖门”的动作,也许不会让作者“长号不自禁”,但是祖母拿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象笏,再加上“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的话,祖母对他的期望之情就真的让人不动容都难。

第三,增加情感的厚度。单一的情感是单薄的,是苍白的。只有让情感厚重起来,才会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文中如果没有对家道中落、诸父异爨等情况的交代,我想在写到祖母对作者学业有成、振兴家业的期望时也就不那么感同身受了。同样的道理还可以用朱自清的《背影》来证明,正是因为前面有了自己祖母病逝,家庭连遭变故,父亲身心俱疲等情况的铺垫,再写父亲坚持送二十岁的儿子去上学,爬过高高的月台去买橘子,才显得那么感人至深,让人难忘。

六、学以致用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七、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修缮前:陈旧、破漏、狭小、阴暗

项脊轩

修缮后:整洁,明亮、幽静、雅致

母亲:慈爱关怀——余泣

志(记录)三位女性祖母:殷切期望——长号不自禁

爱妻:恩爱情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重细节的描写

如何通过生活琐事写出至深真情选择合适的道具

增加情感的厚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