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对外赔款的总价值到底有多高?
自年第一鸦片战争晚清政府给洋大人跪了之后,割地赔款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么,清政府到底赔了洋大人多少白银?这些白银的实际价值又有多少呢?让小编带大家来算一算吧。
清政府历次赔款一览表
年南京条约万两广州赎城万元商馆损失元19,,两
年北京条约1万两16,,两
年中日北京专条50万两,两
年烟台条约20万两,两
年伊犁条约万卢布5,,两
年中英藏印条约50万磅3,,两
年马关条约2亿两赎辽东3万两驻军费万两,,两
年辛丑和约4.5亿两地方赔偿损失两,,两
合计约7.3亿两
备注:1两白银=1.18银元=3先令=0.15英镑(1英镑=20先令)
按照西历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中历四月十二日上渝,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附件十二)。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此市价按诸国各金钱之家易金如左:海关银一两,即德国三马克零五五;即奥国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国圆零七四二;即法国三佛郎克七五;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即荷兰国一弗乐林七九六;即俄国一鲁布四一二,俄国鲁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里亚四二四。
1海关两合含银7钱2分,每百两贴水6两补足成色,年海关两和英镑比值为1海关两合66.5便士,当时1镑为20先令便士,1海关两近似37.克。
但是,清政府为偿付甲午战败赔款,共借外债多达3亿两白银,还本付息总额7.29亿两!后来,据中国政府统计,截至年,用于甲午战争赔款的外国借款,中国实际共支付了白银6.亿两,也就是说实际偿还的款项增加了4.3亿两。
同时,从年中国政府正式开始支付庚子赔款到年实际停止支付,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中国实际已支付的庚子赔款为6.亿两白银。(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这期间,美国等一些国家也曾先后退还过一些赔款。比如,《辛丑条约》原定美国应得赔款本金折合为美金是万,到年美国政府决定把赔款本金减为万美元,同时又将以前多收的部分退还给中国,并决定把这笔钱用来作为支持中国留学生赴美深造的经费。到年,美国又决定将保留的那部分赔款也退还给中国。继美国之后,一些西方国家退还了部分庚子赔款。)
因此,若加计利息、回扣、经理等费用,赔款最终增加了约6亿两,也就是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清政府最终向列强实际支付的赔款总额约为13.3亿两白银。
一、不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
年国内白银平均价格约为3.8元/克,13.3亿两白银约合.4亿人民币。
恩,看起来也不是十分多的样子,事实真的如此吗?
二、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十八世纪中国对外贸易一向是严重顺差,以—年为例,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4万两,但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缺少白银的国家,白银在中国古代的价值极高。
清道光以后一两银子等于三千多文。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以猪肉为例,嘉道时期猪肉一斤(1.2市斤)50文左右,年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3.58元/千克(统计局),约合8.元/斤(清制斤),也就是说1两银子=3文=.8元人民币。
再以大米为例,嘉道之后大米每石约2两白银,即市斤价值2两白银,年普通圆粒米价格约4元/吨(国家粮油中心),折合2.1元/市斤,即1两白银=元人民币。
当然,如果以房地产为例,白银的购买力会强到离谱,例如:乾隆十二年,北京内城东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85两。以每间面积约为15平米计算的话,目前新街口楼房均价为5万元/平,即1两银子=6.6万元人民币。该数值不具备参考价值,舍去不用。
看起来,即使用价格偏高的猪肉计算,13.3亿两白银也不过才亿人民币,似乎也还是不算很多。
但是,康熙年代苏州的一名家庭纺织女工大约一天可挣五六十文钱,按一个月计算,大致也是一两上下,可大致可以养活一家四口。
这样计算的话,13.3亿两白银的价值就非常可观了。
更为直观的,可以对比当时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
三、考虑生产力因素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
年-年清朝的年财政收入从白银4万两增加到9万两,而同期世界第一的美国财政收入约亿美金(等同1亿两黄金,相当约15亿两白银),世界第二的英国财政收入约为11.19亿两白银,法国第三,约为7.5亿两白银。
清政府大约支付了自己14.8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美国0.89年的财政收入,换算成年的数据的话,约2.68万亿美元(年美国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
庚子赔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在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却没有向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缴付赔款!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些受战争破坏远较中国为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其中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所得赔款分别为2亿美元、5.5亿美元和2.23亿美元,甚至连当时尚未统一的越南南方吴庭艳政权也获得了赔款3万美元。
日本投降面对如此惨重的经济损失,要求罪魁祸首日本给予中国战争赔偿是天经地义的。中国政府对此态度相当明确,当时的国民政府外长王世杰在阐述战后中国对日基本政策时指出:尽管中国不主张采取狭隘的报复主义,但就赔款问题则“应一本正义与公道之要求,以从事解决。”为此,中国政府特意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负责调查和统计战争中各项人力、物力损失的情况,以便对日提出赔偿要求。
中国要求日本赔偿的政策与盟国战后对战败国总的政策是一致的。早在年2月英美苏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时,便制定了要求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给予盟国战争赔偿的原则。规定德国应赔偿亿美元,其中亿归苏联,80亿归英美,20亿归其他国家。战后,英、美、法、苏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德国的赔偿以盟国从各占领区拆迁工业设施抵偿。
日本投降日本利用旧金山和约玩弄花招,美国推波助澜,台北为争正统放弃赔款。年9月8日签订的旧金山和约,极大地改善了日本战后所处的不利地位,因而11月26日,日本国会便非常痛快地批准了这个和约。
在美国的强硬干预及台湾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才“不情愿”地改变了态度。12月24日,吉田表示不承认共产党中国,愿与台湾缔结和约。年1月30日,日本委任河田烈为中日和谈首席全权代表赴台,与国民党政府外长叶公超进行双边谈判。年2月30日谈判正式开始,至4月28日和约签字,前后进行了正式会谈3次、非正式会谈18次,历时67天。
日本投降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形势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中日历史上遗留的问题,因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中日恢复邦交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谈得成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要抓紧。”周恩来于7月9日迅速作出了反应,他在欢迎也门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宴会上专门加了一句:“田中内阁7日成立,在外交方面声明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值得欢迎的。”随即又让中日友协副秘书长孙平化借率领上海舞剧团在东京访问演出之机,转告田中:“只要田中首相能到北京当面谈,一切问题都好商量。”
日中邦交正常化是个政治问题,不是法律问题。高岛局长是搞讼棍那一套嘛!我不认为高岛局长的意见是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的本意。”同时周总理对中日赔偿问题再次重申不承认台湾的允诺,指出:“当时蒋介石已逃到台湾,他是在缔结旧金山和约后才签订日台条约,表示所谓放弃赔偿要求的。那时他已不能代表全中国,是慷他人之慨。遭受战争损失的主要是在大陆上。我们是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出发,不想使日本人民因赔偿负担而受苦,所以放弃了赔偿的要求。”
“毛主席主张不要日本人民负担赔款,我向日本朋友传达,而你们的条约局长高岛先生反过来不领情,说蒋介石已说过不要赔款,这个话是对我们的侮辱,我们绝对不能接受。我们经过50年革命,蒋介石早已被中国人民所推翻。高岛先生的说话不符合你们两位的精神。”
《中日联合声明》经过艰苦的谈判,台湾问题、战争赔款的问题基本达成一致后,毛主席决定接见田中一行。
那天到毛主席那里去的时候,田中一进门就想要到洗手间去一下。毛主席就等他。当时田中就很严肃了,说紧张也可以。他见到毛主席,就是很拘谨的样子。
看到这种情境,毛主席当时就表示欢迎,然后很风趣地问:“吵架吵完了没有?”田中马上说:“吵完了,吵完了。”毛主席就又转向大平,幽默地说:“天下太平嘛。”大家马上就都笑了起来,气氛就轻松下来,才开始坐下来聊。
毛主席所说的“吵架”,除了台湾问题之外,就是作为战胜国的赔款问题了。在《中日联合公报》第七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周总理告诉我们:这是主席决定了,不向日本索赔了。
为什么不索赔呢?
实际上因为我们中国也吃过赔款的苦头,赔款都是从老百姓的腰包里取出来的。中国人民在那么穷困的情况下,比如庚子赔款为一亿三千零三十七万两。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实际上等于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从这个角度,觉得战后的日本,也是从战争的废墟当中重建起来,重新发展经济的,尽管到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他们经济已经开始好转了。但是赔款毕竟还得从日本老百姓的兜里拿出来,是在加重老百姓的税负。
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中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第二天,周总理陪同田中飞往上海。在专机上,周总理给田中题了几个字—“言必信,行必果”。
出都留别诸公
朝代:清代作者: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译文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注释①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堵请求变法,但备受阻扰攻击。次年愤而返乡,临行时作七律五首赠与友人。②战国:指帝国主义列强。③啸青锋:啸,剑鸣声;青锋,剑。
《出都留别诸公》通过对比、反衬和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豪情万丈、志趣高远、忧国伤时、雄心不渝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人个人高尚的志趣,与阴霾混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诗人对上书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借阴霾混沌的社会环境反衬出诗人个人高尚的志趣。表达出诗人对上书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诗人以“芳馨”“兰”来象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雾千重”来象征渺茫的前途或阴霾混沌的社会环境。表达出诗人对上书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达(壮志难酬)的愤慨。
作者介绍
康有为(年—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