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介绍 >> 正文 >> 正文

敲边鼓,打钹鑔,你吹喇叭我按孔,最美乡村

来源:长号 时间:2022/8/29
北京皮肤病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16.html

南漳大部分地区位于山区,封闭古朴的生态环境让这里孕育出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其中之一就有被文化部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呜音喇叭”。

呜音喇叭现主要盛行于南漳县巡检镇峡口以及与保康县接壤地区,原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宫廷音乐,后逐渐流入民间,至今形成了曲牌一百多种的地方音乐,被学者专家认定为研究楚乐的“活化石”。

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南漳的“呜音喇叭”并非单一乐器。而是包括了长号、喇叭、边鼓、凸锣、大钹、小镲、勾锣呀等一系列乐器的“交响乐”合奏。其演奏方式严格遵守古代宫廷演奏传统,有着“进门不吹叶叶落,出门不吹上山坡”的说法,简单的说不同的场景演奏不同的曲调。既有“娶亲歌”、“何仙姑”、“戏虎”用于喜事的欢快曲调,也有“上山坡”、“落叶”、“普天”等用于丧事的哀曲。

呜音因古楚宫廷音乐而得名,因为古楚国崇巫尚神,这种音乐被广泛应用在祭祀活动中,因此也被称为“巫音”。既继承了宫廷音乐严谨规范的形式,也融入了神秘诡奇的音色风格。在保康民间大凡婚丧嫁娶,皆可闻其声,且千年来变化不大,保留着当年的楚风音乐结构,分头腰尾三段式结构。以古音徵为主音,意预旺盛、向上,也暗和楚人崇拜火神的原始图腾。

受乐器的限制,呜音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演奏要求,非十年以上的老乐师难以演绎出其中的悲欢离合。相比传统管乐用指头按孔,呜音是用手指二关节按孔音,靠‘嗯唱’传谱。演奏技法特殊让各个乐音细听都有股幽暗诡谲的气息,极具特色的呜音、闪音、跳音更显出了楚国别具一格的原始粗犷。

一般情况下,呜音演奏由5人或6人组合表演,主乐器为长号。作为标志性乐器,长号手最大的特点就是中气足,一口气出近十几秒的长音,非普通人能够做到。而长年累月的练习,也让这些吹号手的腮帮子肌肉格外发达。同样是“呜呜”之声,在不同的场合,音调有着显著的变化,喜事让人倍感幽默滑稽,捧腹大笑,而丧事则又让人悲痛伤心,泪流不止。

为了增强表演效果,呜音喇叭演奏中也不时会耍一些“花活”。其中“交叉蒙眼合奏”堪称第一绝技。演奏者共两人,彼此吹自己喇叭却由对方按音孔,两支喇叭同时奏响,保持同步演奏,还吹出不同的层次感,对演奏者的要求极高,需要极为精湛的演奏水平,以及默契的合作精神。曾有呜音师傅叔侄两人联手合作,凭这首绝活获得了中华绝技大赛的最具传承奖。令世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甩马锣”是呜音表演中的另一项特技。演奏过程中,乐手将马锣接连不断甩向天空,又准确接住,继续表演,期间不影响整体演奏,又具有极为强烈的视觉效果,甩得越高,接得越花哨,观众的掌声越激烈。

然而时代更迭,如今呜音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毕竟风光不再。老一代艺术家逐渐老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年轻人虽然认可这项表演艺术,但真正愿意深入学习这门手艺不多。老艺人们除了唏嘘感慨之外,无可奈何。

和大城市打工相比,作为地方文化的呜音喇叭毕竟受众范围有限,收入低的残酷现实,注定其更多的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文化,而无法解决实际物质生活需要。如果不能解决演出费用的困境,提高传承人待遇,单靠现有老艺人去弘扬发掘,注定和其他消亡的传统文化一样,呜音喇叭也会在喧闹之后,黯然退出地方文化的舞台。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