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3日讯6月13日,黄陂区前川第二小学活动室传来一阵架子鼓的击打声,随后长号与短号交相响起。所有的演奏声音均由陈彪老师依靠一张嘴来完成,惟妙惟肖。这是一堂语言艺术课,陈彪老师其实是体育教师。
小时候特别喜欢《洛桑学艺》
前川二小的语言艺术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内容涵盖朗诵、演讲、相声、小品,为了更加吸引学生,陈彪还加入了口技。
当天进行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小品,内容节选自上世纪90年代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系列小品《洛桑学艺》片段。
“孩子们,我们首先试一试声音是怎么发出的,看看张嘴、闭嘴、捂住口鼻三种情况能否发出声音?”说着,孩子们各自尝试,最终得出结论:声音需要振动。
这时,陈彪接着将自己的口技练习心得教给学生,让他们尝试利用嘴巴开合的大小,模拟出管乐器的不同声音。
对口技、小品、相声等传统曲艺的表演技巧,陈彪没有专门向人学习,都是自己研究,按他的话说是野路子。兴趣就是源于《洛桑学艺》——年出生的他,小时候在电视机前,反复观看小品,反复尝试练习。
陈彪说,那时传统曲艺对他来说,是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强项,更带给他热情大方,强烈的个人展示愿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为备课自学了千余个曲艺节目
小时候的经历让陈彪对表演充满兴趣,大学进入武汉体育学院他选择就读健美操专业,学校每有表演,他总会用嘴演奏上一曲或者说上一段相声。“长大了,我渐渐明白曲艺的魅力,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陈彪说,现在再学习优秀的相声、小品与口技,更能准确了解其中的内涵。
毕业后,陈彪回前川二小任教。选择这里,也是因为传统曲艺,他希望有机会能在学校开设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曲艺表演,感受到快乐,更能从中感受到文化之美。在前川二小,有个传统,鼓励特色教师教授特色课程。当“双减”政策落实,陈彪如愿开设语言艺术课,每周两次,主要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讲授。
“同学们,刚刚练习得怎么样?现在请同学上来表演展示。”活动室里,40名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刚开始,兴趣班预计的是20个学生,后来很多学生纷纷报名。
孩子们一边表演,陈彪一边示范,还在屏幕上投放相声小段。在上课前,他或观看或收听大量的传统曲艺,选择适合教授给学生的,最终整理出文字,上一次课,陈彪往往需要2天准备。截至目前,陈彪学习过的传统曲艺节目在千个以上。
体育老师的“文化”课受学生喜欢
“现在我首先邀请一名学生作为捧哏,我作为逗哏来把这个相声小段表演一下,等下,我再请一名同学作为逗哏,我作为捧哏,再表演一次,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重思考3个问题,相声小段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表演中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节奏,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语言节奏。”说完,陈彪先后和学生陶轶扬、高翊菡表演了节目。孩子们认真观看,仔细揣摩,并且尝试模仿表演,课堂内一片活跃。
“‘我去超市买鱼、三十块钱一斤,这也太贵了’,如果你用平常的语气说这句话,没有任何效果,但如果把‘这也太贵了’读出咬牙切齿的感觉,效果就不一样了。”说着,陈彪又一次示范,笑声顿时又一次爆发出来。
“兴趣班里,我收获了很多,有欢笑,有表演,同时为了做好表演,我会努力弄清每个字的发音,每个小段的感情和逻辑,这对我在阅读书籍中也有帮助。”学生高翊菡参加过校外的主持培训,但她更爱上陈彪给她带来的课程。
随着,一阵下课铃响,孩子们意犹未尽。陈彪没有宣布下课,而是又表演了一段口技和一段相声小段,这是下次课要教给学生的,先留下悬念,如同传统曲艺中常用的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