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演出形式上,动作豪放
将帅出场常常有
墩子鼓、四大扇、马号的强烈伴奏
使人有万马奔腾、铁军冲杀之感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它就是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磁县怀调
↓↓↓
08:07在磁县路村营乡东田井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戏曲之家,从父辈那一代开始就组建了怀调剧团,一直延续至今,姐弟4人以及子女常年活跃在怀调的舞台上,他们或是演员,或是乐队,一直在坚守和传承着怀调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
小编曾前往路村营乡东田井村,走进了这个戏曲世家,见到了团长刘双。小编走进刘双家时,他们正在排练怀调剧目。
打鼓的就是刘双,在姐弟四人中排行老三。听说小编要宣传怀调,刘双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磁县怀调知识。
磁县怀调的前世今生
磁县怀调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以演古装戏为主,属于板腔体剧种,群众称之为“红黑脸戏”。该剧种行当俱全,人物刻画细致,每个行当又具体分工,上承隋唐时期《踏谣娘》的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
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上,所以,最初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
随着演唱者水平的提高,怀调这一艺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显得成熟起来,由起初的三五人同台演出发展到了八九人甚至十几人。清朝末年,大约在宣统年间,有好事者把爱唱戏的人拢在一起,在西小屋(清朝时叫溪小悟)村组建第一个怀调戏班,名叫“事好班”。逢年过节,谁家有红白事都要拉出去唱上几段。这时期的唱本,没有固定的格式,大多是根据民间故事顺口编唱,这便是怀调的早期戏班。
清末民初,“事好班”在漳河沿岸村保的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先后购置了一些乐器、戏服和道具,同时,在磁县西小屋村组建了民间业余怀调剧团,即后来的磁县怀调剧团前身。
此时,也进一步显现出了怀调的特点,其在剧情上多呈现忠奸斗争、将帅保边的内容,政治色彩很浓。剧里的婚姻,大多是武生武旦战场结亲。在演出形式上,动作豪放,将帅出场常常有墩子鼓、四大扇、马号的强烈伴奏,使人有万马奔腾、铁军冲杀之感。其音响,在夜间可传十里之外。怀调的唱腔也是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
在音乐上,以弹拨乐器为主。怀调过门短小,梆子显得紧凑,这是群众喜欢的一个地方。马号为怀调古老而独特的伴奏乐器,铜质,号杆四尺有余,一般用四把或六把,最少用两把,用以烘托气氛。
在表演上,磁县怀调还有自己的绝活。“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能够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凶狠的特点。耍獠牙配以大铙、长号的伴奏,马上就能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改革开放以后,西小屋怀调剧团又重新组建并迎来大发展,邀请卢万春、张秀英等部分老艺人做顾问,培养了一批戏苑新秀。从第一支正规戏班上演怀调到如今,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如今磁县怀调剧种已有三百多出传统剧目。上演的剧目大多是以颂忠锄奸、保家卫国为主的历史剧,如《杨家将》《潘杨颂》等怀调经典剧目,以及20多出现代剧目。经常演出的则有40多个剧目,如《五凤岭》《老羊山》《两郎山》《老包说媒》《三战吕布》等。年6月磁县怀调入选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酷爱怀调的戏曲世家
在刘双家的小院内,乐器、兵器等道具随处可见,这些道具陪伴他的怀调剧团走过艰辛路程,也是他保护、传承“磁县怀调”的见证。
刘双告诉小编,从他父亲那一代开始就组建了怀调剧团,受父亲的影响,他们姐弟四个都喜爱上了怀调,有意义的是他们各自的爱人也都是因戏结缘。
“受现代文化市场的影响,人们对戏剧的兴趣开始淡化,现在怀调演出不景气,出外演出很苦,我之所以还能坚持这么多年,主要还是对怀调的热爱,不舍得离开怀调舞台”,刘双说。
▲刘双大姐刘爱民与二姐刘俊民在交谈中,小编也了解到刘双这些年的艰辛。有一年冬天去外地演出,那时孩子还小,天非常冷,因为没有人照顾,他只好把孩子放在装戏服的箱子里,跟老乡要几个输液用的玻璃瓶,装上热水,放在孩子四周,为孩子取暖。有时住在四面透风的庙里,寒冬里在地上铺上一张报纸,就睡在上面。酷暑天,穿着厚厚的戏服表演,中暑也是常有的事。
▲刘双妻子李霞“真的很苦,除了受罪,收入也不多”,刘双的妻子李霞说,“很多的道具都是我自己动手做,一是省钱,更主要的是自己真的非常喜爱,要不我们也坚持不到现在。”
现在刘双的剧团陆陆续续购置的戏服、道具、乐器等已经花费20多万元。
精益求精的怀调艺术追求
“虽然很苦,可是一登上舞台,我们就精神百倍,必须唱好演好”,刘双大姐刘爱民对小编说,“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是非常严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必须做到位。我们姐弟从小练功非常刻苦,要互相监督,如果一个做不到位,另一个要陪着一块儿受罚。一年天,寒暑不断。”
为了练好唢呐,刘双还要跑到附近的荒岗上,“因为在家里练习,会打扰邻居、影响邻居休息。我在那个地方吹唢呐,父亲在家里隐隐约约可以听得到。一旦听不到,就说我偷懒了,我回来就要受罚。”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要做好,诀窍就是“苦练”。刘双姐弟每天5点开始练早功,那时候学习的环境差,尤其是冬天,寒风刺骨,照样也要起来吊嗓子、练身段,为防动作走样,还得脱去厚厚的棉袄练。“前场就是战场,演出精益求精,受父亲的影响,我们每场演出都认真对待。艺术上必须精益求精,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刘双说。
刘双的怀调剧团经常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等地演出,在业内很有名气。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磁县怀调演员越来越少,老艺人相继去世,大量剧目唱腔面临失传,刘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寻找保护磁县怀调的最佳方式,把这门戏种传承下去。他的剧团在河南、山东、河北省等地四处演出,无论走到哪儿,他都花大功夫宣传磁县怀调,让更多的人了解磁县怀调。看到喜爱怀调的年轻人,刘双对他们格外亲切,总是愿意和他们多说说话、多讲讲戏,恨不得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他们。刘双说,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磁县怀调,能让磁县怀调传承下去,再苦再累都值得。
小编说
磁县怀调是磁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磁县的宝贵文化财富,这朵艺术瑰宝,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刘双一家人对怀调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体现了认真做事的态度;为怀调艺术的不懈努力,展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将会无往而不胜。
我们坚信
磁县怀调艺术
定会绽放出越来越绚丽的光彩
(来源:磁力磁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