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带给别人欢笑的人,一般都会大受欢迎。在中国,相声这门有些年头的技艺,这么多年来,确实产生了很多深受听众们喜爱的相声大师。
今天我们不讲作品,只讲相声技艺的起源。从以下内容里或许你能找到当年郭德纲被各种Diss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相声的祖师爷。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于清朝道光年间,在北京出现,其前身为八角鼓。
八角鼓是什么呢?八角鼓起源于中国满族的民间乐器,鼓面一般都是用蟒皮做的,鼓的形状是八角形,有说象征着满洲八旗,鼓的八条边里每边都嵌有三块铜片。八角鼓艺人一边摇晃铜片,击打鼓面,一边坐唱。
旧时北京天桥盛景
这门曲艺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为自娱。到了清道光年间,一位叫张三禄的北京八角鼓丑角艺人,以抓哏逗乐为主,现挂的水平很高,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博得当时听众的喜爱。
他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有人把他作为相声的创始人。在此之前,相声叫“像生”,一开始只是模仿别人的言行,后来发展成“象声”,成了一种口技表演。
而自他开始,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开怀大笑。所以,他给人讲笑话的同时,穿插表演口技和戏曲,制造多样化的笑点。
别看现在的相声,好像都是通过各种包袱的铺垫逗笑观众,在相声表演的早期,口技表演在相声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早些时候,相声出了一位洛桑。他通过对赵本山、李阳等人物语言的模仿,以及像小号、长号、架子鼓等乐器的模仿,展现出极强的口技天赋。
当年洛桑在央视《曲苑杂坛》栏目演出的《洛桑学艺》系列相声,成为栏目的王牌节目,《曲苑杂坛》的收视率不断创新高,而洛桑也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洛桑的这种表演方式,放到张三禄所处时代,可能无法露脸。因为,当时流行的是“暗春”的表演方式,也就是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张三禄就曾被誉为“暗春泰斗”。
在笔者看来,相声真的因为时代久远,无法考证真正的起源。现在有人把汉武帝身边的近臣东方朔,奉为相声行当的祖师爷。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
不过在大多数相声艺人看来,他们的祖师爷既不认东方朔,也不认张三禄,而只认艺名为“穷不怕”的朱少文(又名朱绍文)。
朱少文是清朝汉军旗人,天桥八怪之一。幼年时候,学的是京剧里的丑角,但没能唱红,改行多次,最后选择了说相声。
他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相传,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太平歌词为他所首创。
每次他在天桥说相声的时候,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
而白粉面,是为了表演他的独门技艺,“白沙撒字”准备的。演出之前,朱少文都会先画个大圆圈当场地,接着就以地面当纸,用白粉沙在地上洒字。
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寿”、“虎”双钩字,还独出心裁地边洒字边唱《太平歌词》,以吸引观众。
后来,朱少文收了徒弟“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等。其中,最早收的徒弟,是“贫有本”。
朱少文常常带着这些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因此,在朱少文手中,发展出了日后大放异彩的相声曲艺。
当时的“贫有本”是他非常得力的弟子,时人作了一首咏“穷不怕”的竹枝词:“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发;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也堪夸。”
师徒们在天桥演出,渐渐有了名气,随后在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被邀请来颐和园宫门口演出。从此名声大噪,京城内的达官显贵,争相邀请到府上演出。
只可惜,这位艺名叫“贫有本”的徒弟,想是名气渐大了,也不服师父管了。朱少文也有意打压他,最终大弟子“贫有本”没了消息,也没有相声传人。这一点,很像是郭德纲和曹云金那些事儿。
随着朱少文的弟子越来越多,他渐渐发现需要立些规矩,管理这些弟子们。于是,在他手下立下了拜师的规矩,明确了拜师的三种情况,即:拜师学艺、带艺投师、代拉师弟。
也明确了拜师的程序,“引保代”缺一不可。拜师收徒时,除了所拜的师父,还一定要有引师、保师、代师三个角色,缺一不可。
朱少文用过的竹板拓片
引师如同介绍人,师徒之间他需如实介绍有关情况,师徒双方都满意才行;保师就是起到个保证作用,既保证师父耐心传艺,又保证徒弟认真学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夯实基础;代师则是师父有事,临时抽不出空来教徒弟,代师就替代师父向徒弟授艺。
此外,因为旧时学说相声的徒弟,一般家境都不好,所以收徒都不会收学费。但徒弟出师后半年或一年的收入全归师父。这就是“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由来。
带艺投师和代拉师弟,都是朱少文想壮大相声队伍,提高相声队伍业务水平的方式。当初朱少文的好友清门艺人阿彦涛,评书艺人沈春和,都在各自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看。此时,他们看着朱少文相声越来越出名,也想跟着他说相声。
但朱少文觉得他们都是自己的同辈,岁数都差不多,再收为徒弟,对他们不好,也乱了长幼尊卑。所以,他决定自己先认已故相声前辈张三禄为师,再由他代自己的师父张三禄,收下了两位同辈师弟到门下。
当然,相声子承父业,是常有的事情。但即是父子关系,又是师徒关系,一来会很别扭,二来有父子这一层关系,父亲教授的时候,不会太狠心逼他,打他,最后儿子容易学艺不精。
因此,相声里的另一个规矩就是老子不能收儿子当徒弟。儿子要拜师学艺,就要投靠到跟他老子同辈的师兄弟那。
朱少文除了丰富相声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确定了相声传承的初步规矩,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让他被奉为相声界的祖师爷,那就是他品识高尚,是德艺双馨相声艺术家的典范。
老年间的相声表演者,为了能多要点打赏,往往会讲一些较粗俗的段子,如屎尿屁色打以及伦理哏等等,被称为浊派,也称浑门。
底层老百姓喜欢天桥八怪里的两位怪咖:“丑孙子”和“管儿张”。他们可以戴着孝喊爸爸作贱自己,也可以讲暗春相声,拉一块布帘子学叫床。这种臭活脏活对于逛天桥的底层老百姓来说接受度更高,也更能打着钱。
而清门,则大多是喜好这门曲艺的八旗子弟说的。这些满清旗人,家庭优渥,不需要靠这个养家糊口,属于实打实的玩票儿。
而且他们多少有些身份矜持,故喜好表演如文学、经史、戏剧等较为高雅的段子。因此,他们很难被普通大众喜欢。
朱少文是秀才出身,却沦落到天桥摆摊说相声,虽然接触的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但说的相声段子文气十足。
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身居知识阶级,腹有诗书,还能够当场抓哏,俗不伤雅。他在天桥卖艺,虽然不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但他没有眼馋别人靠粗俗“段子”聚拢的人气,而是坚持说“雅致”的相声。
最终,他被上层人士赏识,有王府聘用他专职说相声,领六品俸银。到光绪年间“穷不怕”三字,无人不晓。
朱少文的成功实际上给相声行业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能不沾脏活臭活,就绝对不要说,赚钱糊口很重要,但尊重自己的行业更加重要,而且艺人自尊自爱的同时,也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可以说,早期郭德纲说相声,被主流相声界瞧不起,与他说的“浊派”风格相声太多不无关系。主流相声界,曾经挥舞“反三俗”的大棒,曾经把郭德纲打压得众叛亲离,濒临绝境。
但郭德纲愣是凭着观众们的喜爱,挺了过来。这么多年来郭德纲也开始“洗白”,向主流相声界靠拢,也收获了主流影视媒体的热捧,似乎是已经坐稳了“中国相声老大”的位置。
然而,远离了这些“三俗”的东西,郭氏相声还能走多远?或许,德云社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从艺人员的加入,将是德云社未来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留一个讨论话题,如果当初郭德纲坚持说最纯正的“清门相声”,他能达到现在这种成就和地位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