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升任合伙人,一般需要12年左右,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四大合伙人,从懵懂无知的小朋友到合伙人只用了9年。
今年是他在德勤的第20年,回看这么一位行业专家的职业20年图景,对于想要进入四大或从事相关职业的青年人来说,或许更有一定参照意义,对于中国审计行业而言,也颇具观察价值。
他就是德勤中国资深合伙人蒋琳。
放弃清华北大进复旦
只为自己的“文科梦”
蒋琳出身浙江绍兴市诸暨的一个农村家庭,但天性聪敏,从小成绩就好。初中,全校一共17人考上普通高中,他考进的那所高中,理科的师资力量比文科强。
兴趣广泛的他当时还想着学文科,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纷纷来劝,最终才没选。
现在看来,这一选择或许是明智的,“当年考上大学的42人中,只有1人是文科生”。
但高考结束,三年前的纠结再次上演。
“我当时最有可能填清华北大,”他回忆说,“因为很多亲戚都在北京。”但为了弥补高中没念文科的遗憾,他思忖许久,选择了复旦经济学院。
他说,当时好大学偏文科的专业中,这是唯一在浙江招收理科生的。
也不是从来没有想过复旦。早在80年代他还在念小学时,他的叔叔就被复旦计算机专业录取,“当时挺轰动的”,心理上也有了一种亲近感。
年深夏,背着一个箱子,蔣琳琦到了火车站,碰巧遇上管理学院的一个老乡,两人一起上了一辆绿皮火车,呜呜的汽笛声中,火车没有驶向上海,而是缓缓西去。一夜之后,他们到了南昌。
培养方案规定,级的所有学生,入学后要先军训一年。
军训时期的蒋琳琦
到了南昌,在南昌陆军学院安顿下来后,生活变得秩序井然,也可以说,没有太多的想象力。
早上吹哨晨练、刷牙洗脸、列队吃饭、列队上课……每天像完成一道道程序一样,去完成这些步骤。周末进南昌城里买东西,也要请假,而且一个区队一次,只放行1-2个人。
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但蔣琳琦受得了,“因为我以前的环境各方面压力也比较大。”
现在回忆起来,蔣琳琦认为,那一年的军训生活成了自己这一届同学共同的标签和印记。“它本身是一种很独特的生活经历,所以你很难说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去衡量到底值不值得。”后来的同学聚会,军训岁月也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一坐下来讲两句话就讲回军训了。”
7年复旦生涯
按序号读完整个图书馆藏书
军训一年后,他回到复旦,回到校园生活的怀抱。
那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可能性,蔣琳琦身处其中,也试图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本想参加管弦乐队练习萨克斯,但萨克斯班已经报满,又不愿调剂去长号,最终放弃。后来就花20块钱买了一把二手吉他,转而自学吉他。
和高中时代一样,自由阅读占据了他生活最大的篇章。复旦的藏书很多,他“就像开垦土地一样”,不断挖掘进取,那时的蔣琳琦,觉得时间永远不够用。
暑期也是如此。为了抓紧时间看书,他每次就回家半个月,其他时间就在学校待着,在图书馆泡着。“挨着书架一本本看过去,把感兴趣的抽出来,书架从序号A—Z一排排都扫过一遍。”
本科班级的学术氛围很浓,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愿意在学术上花时间。90年代是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在大陆声名鹊起的时候,同学们十几个人组成自发的兴趣小组,互相介绍经典著作阅读讨论,畅所欲言,甚至搞过一本内部刊物——取名《经济学人》。
在大四毕业的十字路口,蔣琳琦选择继续留校读研。研究生阶段,除了继续钻研学术,他也开始接触一些另外的工作:帮助老师处理资料,翻译一些专著等等,对他来说,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研一后半阶段一次机会,改变了他原本“学术研究道路上走到底”的想法,让他独走蹊径。
霍布金斯大学和南大合作在南京设有一个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作为研究生级别的交流项目,复旦准备推荐学生报考,总共两个名额,由学校承担学费。“我看了它的简介之后很感兴趣,觉得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就向辅导员报了名。”层层选拔,经过中美中心的笔试和面试后,他揽获名额,去往南京。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宿舍是两人间的,蔣琳琦和一个美国人分在了一起。这种与国际学生全方位交流的机会,和中美中心多元文化的氛围,让他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其他的文化。图书馆里最新的资源也满足着他的求知欲,“许多美国新出版的书通过空运很快就有了。”在自由和全新的空间里,渐渐地,他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正是这一年的学习经历,让蒋琳琦打开国际化视野,也开始对当时还不为大多数国人所知的德勤感兴趣。很快,蒋琳琦就获得了进入德勤实习的机会。
机缘巧合加入德勤
9年升任合伙人
年的5月,他在南京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德勤合伙人的秘书,说如果他对暑期去那边实习感兴趣的话,约个时间到上海来面谈。专门回了一趟上海,和合伙人聊家常似的面谈完,这个实习就定下来了。
6月底,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课程结束,3个月的实习生活开启。
德勤的业务非常专业化,对工作技术的要求也高,实习生能够做的也就是比较基础的工作。在有限的基础性工作之外,也有不少比较有意思的机会,得以展现自己的能力。“例如,经理给了几本我们称之为蓝宝书的法规汇编。
这是当时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书,人手一套。我先是前后通读,然后把部分重点内容进行浓缩、归纳和总结,然后二次编辑,自己设计成了一本便于携带的小小册子,让同事无需前后翻蓝宝书就能迅速找到、参考重点内容。”就算以现在的标准看,这本小册子做得也算很不错。当时,这本小册子给同事们带来了方便,“带了小册子出去做外勤工作的同事当时还专门为此请我吃饭,表示感谢!”
等到进入毕业生求职的季节,实习时的带教经理打来电话,问他发展规划,后来说,合伙人希望他毕业后能来德勤。
他早已被德勤团队的气氛吸引,在一个周六的上午去办公室跟那位合伙人聊了一次后,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正式入职德勤后的蔣琳琦,依然没有过上循规蹈矩的生活。
仅仅九年,蒋琳琦就升格为德勤中国合伙人。这个发展速度也创造了本土学生从加入四大到升任合伙人一个耀眼的纪录。如今,蒋琳琦已经成为德勤的资深合伙人。
对于想进入四大的人
他给出了一些建议
“工作前几年都是快速积累的好时候,不要太安逸。”总结自己的成长经验,蒋琳琦说,在如今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形势下,即便经济走弱,现在青年人的机会也多了很多。“要有底气和勇气去面对和接受各种新事物、新挑战!”
对于想要进入“四大”这样机构的年轻人,他进一步给出建议:“要对个人定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早期该积累的时候,千万不能放慢脚步。我们这个行业,从某种角度上讲,常常是做三年顶得上别人的五年。所以辛苦但有回报,而这个回报,当然不只是薪酬上的回报,更多则是个人经验和更快速度在行业中立足与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氛围下,越来越多青年人想要创业。对此,蒋琳琦则认为,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每个行业的创业所需要的特质是不一样的,除了冒险精神外,要想清楚自己是否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战略思维与落地能力等。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去创业,应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事实上,对于蒋琳琦来说,过去几年,他在德勤内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一个大平台体系内部的“创业”。
“我这些年做的不少事情,比较难找到可参考的前例,往往需要自己思考、探索,走出一条路来。在这样一个团队里,一定要抱着创业的态度来工作。”
来源:资本邦、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财经人物第一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