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发展 >> 正文 >> 正文

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忍不住揭露人性

来源:长号 时间:2023/2/11

说起灰姑娘爱上白马王子的故事,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因为高贵的王子根本看不上出身贫寒、打扮朴素的灰姑娘。穷小子和富家千金的爱情故事,亦会被嘲讽。

而且,当看到迎面走来的情侣时,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评判他们是否般配,如果相差太大,就会替更优秀的那个人觉得不公平。

在评价他人的时候,等价交换是我们坚守的原则。

可是当感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却很难用公平来说服自己放弃,我们又会以“我比他差一点怎么了?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作为搪塞的理由。

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深谙人性,根据这一特点,他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文学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在“20世纪的部杰出英文文学”中排第2名,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01对爱执着:大张旗鼓,千呼万唤,只愿得一人心

故事的开头,主人公盖茨比在美国长岛西区建了一套豪华别墅。此后,每周都有无数人参加别墅里的盛大派对,各行各业的男男女女,莺歌燕舞,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书里是这么描述派对的场景的:

这是一个超级大的管弦乐团,拥有双簧管、长号、萨克斯管、大提琴、小提琴、短号、短笛、高音鼓、低音鼓等全套乐器。乐团演奏着温馨的鸡尾酒乐曲,使得众人那歌剧般的合声又提高了一个调。笑声每分每秒都来得更加容易,一句玩笑话,就会引发汹涌而至的哄堂大笑。酒吧那边,一盘盘鸡尾酒端到花园里,在客人中间左右盘旋。客人们随意聚拢,忽而随意分散开来,活跃的空气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随意的戏谑、转瞬即忘的寒暄,以及素不相识的女人们的热烈交谈。

这些人都是不请自来,乐队、灯光、食品都是盖茨比命人备好,免费提供给大家的。

没有人知道,盖茨比做这些只是为了一个叫黛西的女人,他希望黛西被吸引过来,就可以来一场浪漫的邂逅。

黛西是一个明艳动人、娇憨可爱、风情万种的大家闺秀。5年前,他们在一次派对上相识,虽然黛西现在已嫁为人妇,但盖茨比仍觉得她是属于自己的:只怪当时太贫穷,但现在已经家财万贯,她理应回到自己身边。

有人说,凭盖茨比的财力,完全可以找其他女人安稳地过一辈子,为什么要去争抢一个有夫之妇?

经济学上有一个凡勃伦效应:人们通过购买高昂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挥霍性消费,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显示出自己身份、地位的优越性。在某个群体内,越贵的东西也越畅销。

盖茨比做这些事情,也是为了满足类似的心理,他想把自己和黛西捆绑在一起,来提升自我价值感。因为,一个男人如果能俘获受人追捧、优雅高贵的大家闺秀的芳心,他怎么可能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呢?

布坎南的情妇也是如此,她对修车工身份的丈夫极度不满意,通过把自己和上层阶级的布坎南联系在一起,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

所以当黛西提出远走高飞时,盖茨比拒绝了,他说:“这样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了。”

盖茨比的千呼万唤,并不仅仅出于对黛西单纯、浪漫的爱,更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尊贵的身份。爱美人,更爱江山。其本质,也就是爱自己。

02百般炫耀的背后,是一颗脆弱自卑的心

盖茨比做了很多事情:制造了声势浩大的盛宴,向尼克炫耀自己毕业于牛津大学,父母是贵族人士,自己的财产是继承而来,早已游遍了欧洲……表面上看,他是在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其实是在掩饰内心的自卑和脆弱。

这可以从他与黛西重逢时感到紧张不安,被布坎南的话语搞得情绪失控等地方看出来。

因为他打心眼里知道,自己和黛西不是一个世界的人,黛西是高高在上的白雪公主,而盖茨比只是出生在贫苦家庭的穷小子,他在财富自由之后,自卑的心理仍然难以改变。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每个人都善于把自己和社会中的其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自我评价。

当自我评价是偏向于消极时,比如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我很穷,我长得不好看等等,就会产生自我认同威胁,不认可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导致很多结果,其中一个就是逃离原来的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塑造新的自我评价,逐渐获得自我认同。

高自尊的盖茨比,正是通过逃离家乡,摈弃自己的贫民身份,跟随百万富翁学习本领,打造自己的事业,才刷新了自我评价。

在盖茨比看来,成为一个有钱人,就意味着可以抛弃过去的不堪和卑微,就意味着有资格拥有一切,包括追求自己心爱的人,他终于获得了自我认同。

所以他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呵护自己的“理想国”。

03惨遭无情抛弃,镜花水月一场空

盖茨比以为,自己有了财富有了地位,就可以获得心上人的青睐和长期陪伴,可是他没想到的是,黛西虽然也倾慕于他,但她更爱奢侈的物质条件和安稳的生活。

能提供这些的,除了盖茨比之外,还有汤姆·布坎南。布坎南是一位富有家族的继承人,毕业于耶鲁大学,也是知名的运动健将。和盖茨比的暴发户身份不一样的是,布坎南来自于稳定的上流社会。

所以当黛西在一次意外中撞死了布坎南的情妇,也就是修车匠的妻子时,盖茨比还在为黛西担惊受怕,他担心布坎南会对她实施暴力,想要守护她。

但是布坎南有更稳妥的处理方法。他把责任都推给了盖茨比,并且带着黛西去欧洲旅游。

让很多读者愤愤不平的是,黛西竟然拒绝出席盖茨比的葬礼,盖茨比可是她的忠实守护者和背锅侠。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损失厌恶,意思是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发生之后,是无法归零的,人们仍然会感觉难以承受。同样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面效果是收益的2.5倍。

也就是说,当你丢失了块钱时,你捡到了块钱不够的,你得捡到块钱,才能平复之前丢钱带来的负面心情。

这就导致,人们在面对收益和风险的时候,产生了态度上的差异:

如果面对的是风险(比如,选择一:%的概率亏损0元,选择二:50%的概率亏损块钱,50%的概率亏损0元),人们会倾向于冒更大的风险(也就是选择二),来尽可能让自己亏损更少,因为还有50%的概率损失为0;

而如果面对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尽可能获得安稳的利益,排除风险。(比如,选择一:%的概率赢0元,选择二:50%的概率赢元,50%的概率赢0元。)

对黛西来说,和上层阶级稳定的布坎南在一起,就是非常安稳的,虽然他骄傲放纵、脾气暴躁,但总体上没什么风险。但是盖茨比做的是不正当的走私生意,这是有风险的,也不体面,就算盖茨比的财富更多,她也会选择布坎南。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丈母娘在筛选女婿的时候,会优先选择稳定的公务员、教师和医生了吧。(笑~)

04喧嚣时代的阶级歧视:暴发户的尴尬境地

任何作品都离不开时代背景。

这本《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时一战刚结束,美国不仅毫发未损,反而大发战争财,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美国政府主张自由市场,极少干预企业行为,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正如电影在开头所说的:

城市发展迅速,华尔街的股票交易达到了巅峰记录,派对越来越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记录,越来越气派,建筑也越来越高,但是道德越来越败坏,禁酒令让酒的价格下降。表面越热闹,内心越孤独。

财富的多少成了人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人们不再推崇勤俭节约,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奢靡的个人生活,才是让他人投来艳羡目光的王道。

在这期间,美国产生了不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这一批人属于财富新贵,但他们无法融入真正的上流社会,因此只能住在长岛西区,而长岛东区才是世代贵族的聚集地。

像盖茨比这种靠不当操作获取财富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绅士风度,他们开始模仿上流社会的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他们的消费习惯和上流社会没什么差别,其实根本无法融入上流阶层,盖茨比只能篡改身世和经历,欺瞒众人。

书中盖茨比被布坎南陷害,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矛盾激化的结果。富裕阶层和资产阶级,绝不可能像一家人一样和平相处。

05是去是留:你得追随自己的内心

在纽约待了一段时间后,本书的叙述者尼克,实在无法忍受这纸醉金迷、喧嚣热闹背后的孤独感,以及五彩斑斓之下的精神空虚,他选择逃离这座曾让他迷恋向往、如今却是梦魇的大城市,回到了家乡。

这本著作不仅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也不仅仅反应了一个时代的人物缩影,它更像一位哲学大师,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千古难题:在物欲横流的金钱享乐时代,纯粹的精神生活,例如道德品质、爱情、友情,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作者的观点已经显而易见,跟尼克一样,作者的想法是:不要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也不要在竞相攀比的现实生活中失去了自我,比起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是支撑一个人安心地幸福下去的长久动力。

过了近一百年,作者的观点依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精神食粮仍旧是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在获得精神世界的富裕之后,我们才能自爱,而后爱人。

参考资料:

[1]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四川文艺出版社,.

[2]王沛,刘峰.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J].心理科学进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