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图片 >> 正文 >> 正文

看过了战狼和红海,再来聊聊集结号下

来源:长号 时间:2023/5/29

老周

摘要:上篇介绍了《集结号》道具的枪械、军服,现在再来聊聊《集结号》里的战术以及是不是有原型故事、人物或者部队。尽管竭力学习《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尽管有韩国《太极旗在飘扬》的烟火 小组加盟,但没有军旅经历的导演冯小刚在战术上的表现就显然要比道具和服装逊色多了。

图19:《集结号》的战术表现就明显逊色了

(接上篇)

战术篇之小镇巷战

尽管竭力学习《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尽管有韩国《太极旗在飘扬》的烟火 小组加盟,但没有军旅经历的导演冯小刚在战术上的表现就显然要比道具和服装逊色多了,这也是《集结号》最受军迷朋友诟病的地方。

先说影片开头的小镇巷战,9连先派出6名尖兵,而在这6名尖兵中还有1名狙击手,要知道通常情况下狙击手是不会被编入尖兵小组的,而是在纵深隐蔽进行侦察和掩护。或许冯小刚觉得在战场上使用手语是很酷的,所以特意安排了尖兵小组在搜索行进中用手语进行联络沟通。但这种手语是标准的美军手语,而且在内战中解放军从来没使用手语。

接着尖兵小组来到一处小广场,由于一只野猫的意外出现而突然停顿,随后居然玩了个“据枪防守”,POS确实很漂亮,但对于老兵来说,在开阔的广场上玩这种姿势,那等于是在找死啊!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即使是因为野猫的意外出现而停顿了一下,正常的反应就应该是迅速通过开阔地,而绝不会就这样如同活靶子一样呆在小广场上。

图20:《集结号》剧照,竟然在广场耍据枪防守

尖兵小组遭到袭击后,谷子地立即率9连主力开始攻击,结果进入守军设置的雷场,又遭到了隐蔽的重武器火力压制,导致了重大伤亡。这样描写可能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惨烈,但以身经百战的谷子地来说,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要知道年的解放军对于类似的小村镇巷战的战术已经是炉火纯青了,迂回穿插、穿墙攻击,都是一个连级指挥员最起码掌握的军事素养,何况后来从谷子地嘴里说9连是擅长使用爆破的,那么为什么谷子地不选择爆破穿墙攻击而偏偏选择了最愚蠢的沿大路进攻?守军也有问题,居然把步兵炮部署在楼上,而不是正对街口,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了。

一解决了守军的重武器步兵炮后,守军就立即放弃抵抗而投降,更是有些突兀。因为此时9连已经伤亡过半,战斗力锐减,而守军不过只损失了1门步兵炮,人员伤亡并不很大,怎么可能一下就士气崩溃而投降了?

因为谷子地枪杀俘虏又私分战利品而受到处分。但是处分的 条竟然是把9连作为预备队。留作预备队,只是部队使用上的不同安排,战争中如9连那样因为伤亡过半而转作预备队,是再正常不过的,怎么也能作为处分呢?

毫无疑问,冯小刚在《集结号》中用电影语言表达了对《拯救大兵瑞恩》的敬意,但与《拯救大兵瑞恩》来看,确实还有不少差距。同样是巷战场景,《拯救大兵瑞恩》 守桥的那一段,美军的固定火力点、移动火力点、诡雷,整个战线布置交代的一清二楚。在战斗过程中弹药补给,人员增援,步步退守,也都表现地清清楚楚。但《集结号》里那个小镇,除了中间一条大路,两边一排房子,似乎看不出什么其他的地形了,却无法将攻击的路线说清楚,可见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确实功力不凡。

战术篇之汶河阻击

汶河阻击是《集结号》战争场面的重头戏,战术上的问题自然也是一大堆了。

国民党军 轮进攻,先是炮火准备,谷子地命令留2个观察哨其余人都撤入窑洞,这是很明智的。只是在“下雹子”一样的炮火准备中,9连那挺布置在高处的马克沁重机枪居然毫发未损!而且9连进入阵地也不是根据留在阵地上的观察哨发来的信号,而是根据谷子地的命令,身在窑洞中的谷子地要比阵地上的观察哨更清楚敌军的情况,实在是牛人啊! 的问题是,国民党军的炮火准备到步兵冲锋之间的间隔时间实在太长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炮火准备必须得和步兵冲锋衔接紧密,不然炮火准备也就失去了意义。

国民党军的进攻队形如此拥挤,更大的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震慑观众的视觉效果,真正在战场上是绝不可能采用这种队形的。当然这也是众多军事影片的通病了。

图21:密集的冲锋队形

9连的防御战基本按照解放军的标准战法,“五十米以内见真章”,将进攻之敌放到50米以内再开火,先是连续投掷手榴弹,再以步兵武器射击,50米内即使是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都能轻易地命中目标。这样进攻之敌最初慢慢地谨慎地接近,似乎守军阵地空无一人,到50米距离,即将一口气冲上阵地时却突然遭到了如雨的手榴弹和密集的子弹,在一瞬间会有大量的伤亡,士气和斗志随之都会迅速瓦解。只是影片中9连有好几个人跳出战壕投手榴弹,笔者就大感不解,9连阵地地势 ,在战壕里同样可以投手榴弹,难道这些久经战阵的老兵不知道跳出战壕的危险?而狙击手姜茂财很早就瞄准了一名军官,照理应该是在 时间将其击毙,却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才开的枪,这个时间上的断裂有些说不大通。另外,内战时期,解放军并没有专职的狙击手,甚至连狙击一词都没有,直到 还是用“冷枪冷炮”来称呼狙击。

不过《集结号》表现出了对敌手的尊重,不像过去其他反应内战的电影,国民党军总是一触即溃,而是在9连的猛烈火力面前,继续战斗直到撤退命令的下达,这倒是一大进步。

在9连的火力点暴露之后,国民党军的炮火压制随即开始。影片出现的是一列美式M2型毫米榴弹炮,这款榴弹炮是二战中的经典武器,也是当年美援装备之一,不过用在压制步兵上,有些浪费了。这时使用迫击炮才更为恰当。

第二轮进攻出现了坦克,却没有了炮火准备,难道坦克突击的威力就足够了吗?而且片中国民党军步坦协同脱节实在太大,坦克几乎没有步兵掩护,步兵也不利用坦克突击的效果,这在战场上也是很少见的。当然可以用9连以猛烈火力隔绝了配合坦克的步兵勉强解释一番。《集结号》里这段反坦克的战斗场景,小编认为是国产战争片里步兵反坦克战斗最棒的。《南征北战》中车站激战一场,步兵打坦克轻而易举,简直如同儿戏。《大决战淮海战役》里打坦克,解放军布置了几个火障,就让国民党坦克掉头而走,让人误以为坦克是如此不堪一击。其实,纯步兵反坦克,那简直就是屠杀。

图22:步兵反坦克的场景还是不错

《集结号》里9连反坦克的装备,只是炸药包和燃烧瓶。炸药包不用多说,这里就多介绍下燃烧瓶,燃烧瓶 次大规模应用是在年至年的苏芬战争中,芬兰军队称之为“莫洛托夫鸡尾酒”,莫洛托夫鸡是当时的苏联外长,鸡尾酒是因为燃烧瓶里通常是由两种甚至更多种燃料混合而成,有点类似于鸡尾酒。最常见的是汽油和焦油混合,汽油的主要作用自然是燃烧,焦油则是使汽油能粘在坦克的装甲上燃烧,以免汽油很快流到地上,起附着剂的作用。在二战中燃烧瓶更是得到大量应用,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德军和苏军都装备了制式的燃烧瓶。比较好的燃烧瓶除了混合燃料外,还放进了空气中容易自燃的东西,如白磷,或者是剧烈撞击时容易燃烧甚至爆炸的,如 钾,这样使用时只需投掷,不需点火。不过,解放军极少使用燃烧瓶,原因很简单,在当时汽油是非常宝贵的,根本不可能去这样使用。

对于反坦克武器与击毁坦克的交换比,军事界有个基本被认可的比例,反坦克导弹对坦克是2:1,反坦克炮是5:1,火箭筒是10:1,而纯步兵则是高达50:1!由此可见纯步兵反坦克的巨大代价。《集结号》里这段描写还是相当真实的。

战术篇之

《集结号》里的 场景一上来就是年,横城郡。横城,对 有所了解的人都熟悉的地方, 的横城反击战所在地。横城反击战是运动战时期第四次战役的 阶段,年2月, 集中了4个军11个师的兵力,并且投入了当时能集结的 炮兵力量——各种火炮门,对横城地区突出部的韩军1个师又1个团和美军1个团发起攻击,采用多层迂回和分割包围战术,取得了歼韩军美军各一部约1.2万人的战绩。此战打乱了联合国军的部署,缓解了 面临的联合国军反线反击的压力。在横城反击战中, 长于穿插迂回的特点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师的大穿插,更是可以称得上 在 初期进攻作战的 绝唱了。不过影片中只是提到了这个地名,而没过多展开。只是横城反击战中,参战的 部队中根本没有原来三野的部队。也就是说,来自三野的赵二斗的炮兵营是根本不可能参加这一战役的。

影片中战术上的错误依旧不少,首先是地雷,通常战场上地雷是不可能只埋一颗的,要埋就是成百上千,形成一个雷区。赵二斗踩上地雷后,周围就再没发现地雷,而且后面赵二斗脱身后带着观测员设立观察哨时,都没有再踩上地雷,实在不能想象。

图23:怎么可能只出现一颗地雷

这座大桥处在 的炮火直接射程之内,如此距离,美军却没有什么防范,甚至连大桥四周都没有警戒,任由赵二斗顺利地进行观测,指引炮火射击,这种情况在真实的战场几乎是 不可能出现的。

再看赵二斗指引的炮火射击,先是单发射击,很显然这是试射,完全符合实战情况。接着赵二斗迅速修正射击诸元,问题就来了, 发试射的炮弹是落在桥下,修正后是桥边的坦克纵队中弹了,然后又是大桥被炸断了,真搞不懂赵二斗的修正到底是以坦克纵队为目标,还是以大桥为目标?

有独立2师的番号吗

尽管这只是一部电影,也没有什么确切可以对号入座的历史背景,但小编作为一个军史爱好者,除了对道具、枪械、服装之外,更是对影片中所提到的部队番号,非常有兴趣来一番探佚。

首先自然是谷子地所在的部队,根据影片中的说法是中原野战军独立第2师团3营9连。一般来说,解放军的独立师是地方部队升格成准野战部队前的过度性番号,独立师在经过几次战火洗礼后,或者取消番号补充到主力部队,或者正式升格为野战部队,授予正式的野战部队番号。而且中原野战军从来就没有过独立师,而只有独立旅。在解放军历史上, 的独立师就要算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大名鼎鼎的皮旅——中原突围时孤军从中原腹地突围到华东的原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皮定钧。另外,东北野战军也曾有过多达十多个独立师,就不一一介绍了。

而独立2师团的番号更是不对了,独立师一般采用三三制,独立第2师所辖最多是4团、5团、6团,绝不可能出现团的番号。年2月解放军全军大整编之后,才有了团的番号,团隶属于第二野战军16军47师,其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旅。

接着再说一下阻击战的地点汶河,汶河在山东,是华东野战军的作战地区,历史上也确实有过阻击战,是华野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发生的。中原野战军从来没有在汶河地区打过仗。对照影片的历史大背景,应该是安徽蒙城的涡河,淮海战役期间,涡河地区确实发生过惨烈的阻击战,中野1纵2旅在此阻击增援增援战场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巧不巧,团的前身不正是中野1纵2旅吗?

图24:历史上的涡河阻击战

年11月18日,黄维兵团到达涡河南岸,中野1纵2旅在涡河北岸布防。当天黄昏,黄维兵团的18军11师开始强渡涡河,被2旅击退。入夜后18军改换地点,上游强渡涡河占领北岸的黄家村。中野1纵立即调2旅4团向黄家村反击,4团在黄家村激战一夜,伤亡惨重,被迫于19日下午撤出战斗——这与《集结号》开头的小镇攻坚战完全吻合,只不过影片里9连是占领了小镇,而且片中出现的守军番号是师,师是西北马家军部队的番号。

由于黄维兵团已突破涡河防线,中野2旅只得于19日黄昏撤至二线阵地。21日黄维兵团14军85师开始猛攻2旅的二线阵地,重炮轰击,坦克掩护,2旅阻击了整整一个白天,于黄昏后全旅撤退——这一段历史也和影片几乎完全一致,9连最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被留下掩护主力撤退的。

谷子地后来穿的国民党军军服是85军师的,85军确实在黄维兵团的序列中,不过该军下辖23师、师和师,师这个番号完全是虚构的。85军也是国民党军的嫡系部队,属于汤恩伯系统,曾参加过抗战中 的台儿庄会战。在淮海战役中,师在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领下起义,使黄维兵团的 次突围功败垂成。23师也在后来战斗中放弃抵抗而投诚。85军的其余部队都在双堆集被歼。

此外,团长刘泽水后来担任 师副师长,率2个营掩护主力撤退,结果只有30多人突围而出,自己也伤重而亡。 中里从来没有过师的番号,不过小编一看到这个番号,加上这段拼死突围的情节,立即就联想到了师——五次战役中,师陷入美军包围,弹尽粮绝,又无援军,师长只得下令分散突围,结果全师覆没,成功突围的仅千余人,被俘余人。这是 在 中 一次成建制损失,有关失利的责任和原因至今争议不断。

原型人物到底是谁

《集结号》的历史大背景毫无疑问是年底至年初的淮海战役。类似的故事在战争中可以说很多很多,《集结号》的原型是哪个故事呢?

电影《集结号》是根据小说《官司》改编,《官司》的作者杨金远明确表示,他的小说最初的感动就来自常孟兰老人的故事,常孟兰河北省赞皇县人,年参加八路军,后来任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30团3营8连2排排长。年11月19日,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30团与国民党军第军主力在河省延庆县(今属北京市)桑园镇突然遭遇。30团发现对面的国民党军数倍于己,团长当机立断,借助夜幕掩护,立即撤退,3营8连负责断后。8连连长何有海派2排排长常孟兰率2排5班的7个人坚守最前沿的阵地,何有海与常孟兰约定等部队撤完了以后,吹响一声长号,常孟兰就带5班撤出战斗了。常孟兰专门安排1名士兵在离开阵地多米的一个高地上隐蔽,摘掉军帽,专门听山那边的军号声。常孟兰带5班接连打退军的3次进攻,子弹、手榴弹已消耗大半,但那一声军号还是没有吹响。军第四次进攻终于突破了5班的阵地,常孟兰和他的战友失散,独自在黑暗中突围。突围后,常孟兰无法找到部队,只好回到了老家赞皇县张楞乡北竹里村。从此以后,常孟兰开始了他一生的寻找: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做事必须要有始有终,那场阻击战的战况还没有向部队复命,就等于阻击战还没有结束。他几次去北京,但都没有什么结果。

图25:原型人物常孟兰

年,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在北竹里村北面建了一个训练场,不时有学员队来此训练,渐渐地,官兵们知道了常孟兰的身世,后来,石家庄陆军学院副院长王定庆少将也认识了老人,他为老人坚定的信念所打动,王定庆帮助老人寻找老部队。几经周折,王定庆终于打听到,常孟兰当年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后改编为解放军第64军,年2月赴朝鲜参战,当年30团的团长宋选才和30团的大部分战友都在 中牺牲了。常孟兰老人在华北烈士陵园找到了老团长宋选才的墓地,用颤抖的手敬了军礼,说:“团长我终于找到你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我们完成了”。年常孟兰老人去世,享年80岁。这段故事后来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为了那声军号》播出,由此激起了杨金远的写作。可惜,直到常孟兰老人去世,也没有能找到何有海。

经过多方努力,何有海老人也被找到了,他从朝鲜回国后,在东北公安军内任职,直到年从鞍山警备区以副师职离休。当记者前去采访,何有海还记得年11月19日延庆县桑园镇的阻击战,他回忆道:“走了很远,听到了枪炮声,当时我也想让司号员吹号,但没有上级命令,谁也不敢私自吹,况且一吹号大部队就暴露了,常孟兰他们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是他留在最前线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也会义无返顾。老人说:“那是战争啊,担心也没有办法,说实话,一个战友被打死了那比亲人去世了还难受!”后来何有海也试图寻找常孟兰,但一直没找到。当得知常孟兰生前一直在寻找自己,以求证当年的军号到底吹没吹、掩护部队撤退的任务到底完没完成的时候,何有海老人眼含热泪说:“常孟兰是个好兵……他是我的好排长。”何有海老人 说,虽然当时没吹军号,但是他们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完成了。

号声是命令,更是一种牺牲精神。战争残酷,但战后岁月更加残酷。能从战场上活下来是幸运的,但活下来之后的日子是无奈而痛苦的。就让生者生矣,死者安息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