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孕育了华夏文明。伴随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书写出的是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那么,济源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河船工号子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干线,也是沿河劳动人民的生命线。在那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水上航运事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在隋唐时代,京城长安、洛阳所需粮食许多都是经黄河源源不断地运送的。
黄河中游济源境内的八里古衕断崖峭壁上,现存的人工开凿的古栈道遗迹、拴缆绳的牛鼻孔和拉船缆绳在石壁凸出处磨出的印痕,以及沿河人民传说的运西粮的故事,都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记忆。
北宋以来,国家政治中心东移,西部地区成了东部地区所需资源的供应地。
济源西部山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硫黄、石膏、木材、药材和铁、铜、铝等物资,以及山区特有的烟叶、柿子、核桃等经济作物和荆编、竹编、苇编、麻织等传统手工业产品,这些物资历史上都是从各处小道送到河边码头,再装船外运。
几百年来,黄河木船担负着上下游经济交流的重担,上至三门峡、潼关,下至花园口柳园口、济南,都是船只常往常来的码头。
黄河航运几经兴衰,历史上由小木船到木帆船,都是凭人力操纵的。黄河各段有不同的水文特征,山河段落差较大,河床狭窄,航道中多急流险滩,人们把水流湍急、坡度较大的地段叫碛。
下游河宽水浅、水流平缓的沙河段,人们称之为坡河。运行各河段有不同的技术规则。黄河航运多数是载货下行,卸完货物空船上行靠人力牵拉,用篙撑顶,得许多人共同劳动,集体配合,才能完成这艰巨复杂的劳动。
为了能够统一指挥这一劳动群体来完成这些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船工们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把握黄河和木船的特性,创造出能够统一行动的劳动歌调,这就是船工号子。
有了号子感召,大家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来完成紧张、繁重的船事活动。黄河船工号子属于黄河中下游最后一段山河地区人们首创,是沿河人民在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长期的船上生产活动中逐步加工完善的原创民间音乐。
黄河船工们都知道,济源境内的特定河段孕育了船工号子,济源为黄河船工号子的发源地,是正统流派,这是为河道船工所公认的。
这昌种优美的劳动歌调,经河道船只往来、人员交流,随后也流传到孟县(今孟州)、孟津、巩县(今巩义)甚至山东、陕西一些地方,成为外地船工争相学习、引用的水上劳动乐曲。
黄河船工号子是用来协调集体行动的音乐口令,它有曲调、歌词、韵律、节拍。使用时一人引吭高歌,领号指挥,众人齐声应接,随声唱和。领号者根据不同的劳动场面、环境气氛、水文特点采用不同的号子,变换不同节奏、音调、号词,用来激励士气,振奋精神,统一步调,完成紧张、艰巨的劳动。
黄河船工号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出沿号
出沿号用于船上岸修理或修好下水时。先用大绳在船的两端拴好拖开,领号者站立高处挥手指挥,几十上百人分列大绳两边,手握大绳,听号声用力拖拉。体育比赛中的拔河就是据此演变的。此种号气魄雄伟,气势浑厚,坚定有力,极富声威。
2.打篷号
帆船使用的风帆,船上叫船篷,是用竹竿,铁索、绳子纵横交错做成骨架,再覆以棉布做篷面来兜风。大篷用长木杆提领,通过滑轮组吊装在桅杆上。使用时,人力拉起,叫打篷。
打号有三种:一种是雨过天晴,篷布需要晾晒,或船装好后要起航,需使用大篷,这些情况都不紧急。这种打篷号叫晾篷号或亮篷号,多用来炫耀气色,抒发情怀。打号时两人引领,上下韵对接,众人手拉绳索,听号应和,向下牵拉。这种号高亢嘹亮,清澈激越,气色优美,节奏明朗,令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
另一种是当东风骤起,要紧急使用风帆,这种号叫抢篷号,能用短时间快速把帆升起。抢篷号雄健有力,节奏快捷,一鼓作气,果断利索。还有一种应急使用的打篷号,节奏明快,声调简单,刚劲有力,使用较频繁。
3.伸弹号
拉船使用的是长竹片编成的长竹绳,长24丈,空心,船上叫竹弹。虽然竹弹能漂于水面,但一长往往不好托起。有些地方船与河边拉船人相距太远,又不在一条直线上,要两三挂弹连接起来,水中又有许多石头挡绊,所以需岸上人一齐猛力拉动竹弹使其脱离水面,此时中间有人奋力上托,使竹弹一段一段甩动,逐渐由横斜到顺直,人们再拉船前行。这种号悠扬亮丽,欢快流畅,余音缭绕,回声飘荡,很有意趣。
4.拉船号
船上使用最多的是拉船号。黄河山河段落差大,碛多,逆水上行都得用力拖拉,人们肩套纤板,背托纤绳,躬身弯腰,听号迈步用力。
拉船号又分三种:第一种叫老号,用于坡陡水急船行缓慢之时。打号时船工要匍匐地面,脚蹬手扒,拼力挣扎爬行,号声一紧一稳,交替相持。有时船好多会儿不见移动,号声催告人们不得泄气松劲。这种号凄楚悲壮,苍凉坚强,似低沉的倾诉,像痛苦的呻吟,又如求助似的哀鸣,能使旁观者潸然泪下,顿生隐之心。
第二种叫迈号,也称二八板,是拉船时使用最多的号子。打号时人们手背身后,斜身直步,两膀甩开步伐矫健。初时缓慢稳健,号子低沉,随着船的惯性产生,号声越催越紧,脚步逐渐加快,船也在水面快速穿行,最后号声在欢快的节奏中停歇。
迈号明朗稳健,刚柔相济,节奏严整,气势豪迈。号词丰富多样,亦庄亦谐,号声婉转悠扬、流利曲折、如泣如诉、淋漓酣畅。迈号也能用于船下行流到平水没有船速时,为了加强速度使船产生惯性,人们扳动双桨,用迈号提领一齐用力,这时号声在水面荡漾,很富有诗意。
第三种号叫喂喂号,用于水流不急、碛不很长时,或迈号用了一会儿,船快拉到慢水时。此种号欢快流畅,简捷有力,号召力强,能在短时间内把船拉出惯性,使用较普遍。有些高超的号手在使用喂喂号时,离开人群,一边领号,一边表演武功、体操,更能振奋人心,催动士气。
拉船号是极富表现力的号子,曲调、号词表达力很强,有哀怨、悲伤,有激越、昂扬,表现了船工紧张、繁重、苦难、艰辛的生活和朴实、纯洁、坚韧、顽强、无拘无束的性格,抒发了他们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任劳任怨的宽广胸怀。
5.撑篙号
船上行遇到小河沟或浅滩,不便下去拉船时使用。船工们撑船使用的木篙长丈许,篙的下端装有铁镐尖,上端安一短横木叫篙管。撑篙时人们手持长篙分列船舷两边,号声一响,大家同时下篙,篙下稳,,妥后,伏下身子肩托篙管用力顶撑。撑到船尾,号声一转,急速拔篙跑到船头,趁船惯性未停再次下篙。
如此反复,速度逐渐转快。撑篙技术性强,动作整齐威武,如同古战场征战,又似仪仗队检阅。撑篙号高昂清亮,豪迈粗犷,节奏富于变化,紧慢缓冲交替,很有气势。当年还有一种跺脚号,据说是在坡河船快撑到码头时船工的一种表演,边撑篙边跺脚,跺得船有规律地晃动,引得岸上人驻足观看,用以表现劳动的快乐情趣。
6.打锚号
打锚号是船在坡河段时使用的。船在坡河段由于要不断变换航线,须头朝上尾朝下。船末梢两边各拴一长铁丝绳拖到船头,顶端拴一铁锚,叫梢锚。
锚上再系一长绳叫梢锚顶,锚顶穿过船前头斜立的头梳顶端的定滑轮。当船需要跨越河面改道行驶时,人们把锚摘下送到河底叫松梢锚。锚钩入河底沙中拉住船尾不能下行,再凭借水的惯性使船横越河面。
当船停顿时,人们急速拉住锚顶绳把锚快速打起再送入水中,如此反复,直达目的地。打锚号先清澈嘹亮,悠扬婉转,后轻捷迅速,靓丽酣畅,余音飘扬,最能激起人的欢快情绪。
7.挠船号
挠船号是船搁浅时使用的。打号者一声长啸,众人接号一起躬身用背往上拖船,要求稳健用力,不能晃动,似霸王举鼎,一鼓作气。号声沉稳持重,坚毅有力,有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
8.开船号
开船号是船装起开船下行时使用的。此时众人分头操持工具待命。艄公一声令下,打号者长号一声,众人齐声应答,撑篙扳棹,拾缆起锚,船开始离岸起航。这种号高亢、粗犷、嘹亮、悠扬,有礼别码头之意。
9.船张号
船张号是上行船只受逆水冲击突然偏斜下冲时使用的。此号用于拉船时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大家同时拉紧纤绳,不敢缓气;或者拉船时遇到艰险路段,需提醒大家格外小心。船张号短促、快捷、紧迫,有张弦待发、不容松弛之势。
10.爬山号
此号也用于拉船,但场地须沙滩地面、平坦开阔,因用力过猛,时常会拉断纤绳,使人摔倒地下。纤夫们听号甩动两膀,上下起伏,如赛场竞技,不遗余力。号声坚毅、顿挫、震撼力很强。
还有一些号如搅关号、赶角号、带冲号、开头篷号、松大铺号等,使用不多,不再叙及。
黄河船工号子是一代又一代黄河船工用血汗浇铸出来的,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普遍性,又有代表性。
远在唐朝时期,黄河船运多属官运,朝廷在沿河征集大量船工,黄河船工号子在那时已具雏形。后来民运逐渐兴起船工大量增加,号子得到进一步完善。
20世纪30年代,木帆船引入山河,又给船号增添了新的内容。20世纪40~50年代,由于治理黄河的需要,河道运输船只大量增加,河道号声此起彼伏。20世纪60~70年代,黄河航运空前兴盛,大小船只东来西往,上下码头车水马龙,河面白帆遍布,河道号声连天。
黄河船工号子成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乐章。
随着船运事业的延续发展,黄河船工号子这门劳动艺术也日臻完善。许多优秀号手在承接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不同风格,他们依靠自己优美的音色、优良的气质,在船事活动中享有盛誉。
黄河船工号子是一门独特的民间传统的群体艺术,用于集体的船事交往活动,基本上是众人参与。
在传承上不是单一传授,而是在劳动中学习、交流、提高、发展,优秀者脱颖而出,得到大家推崇、公认,享誉河道,名传乡里。
尤其20世纪40年代,内河航运在当地快步发展起来,黄河船工号子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号手更是层出不穷。
目前,随着时代变迁和老船工们的相继离世,黄河船工号子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
年,济源市黄河船工号子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