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明进
摄影:龙恩泽等
鼓响咚咚齐老少,
围观聚众童先到。
艺者佯猴多巧妙,形儿俏,
敲边踏拍翻身跳。
上树摇桃摘果抱,
偷挟包谷接连掉。
抓痒戏游抬尾翘,频耍闹,
不时阵阵哄堂笑。
鼓王石成业猴儿鼓,猴王出山(图:彭绍银)
这是年2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波到苗乡填的《渔家傲·猴儿鼓》词。当时,他和李全民一起带学生到湘西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实习。湘西花垣,苗族文化底蕴深厚,往往远超外来者的想象,他们原计划长住七天的时间,结果住了一个月。民国二十二年,中国科学院凌纯声、芮逸夫到来写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载到:“湘苗的鼓舞,名为猴鼓或猴儿鼓。贵州铜仁附近的红苗亦有鼓舞叫调鼓。……在西南其他各族中,今未见有鼓舞之俗。疑此舞或为红苗所独有。”是的,这里的苗鼓很精彩,猴儿鼓又是其中的精华。
龙恩泽摄
有人说,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文化艺术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钟情喜爱。对此,我们都是无凝的。而纵观、深思苗族艰难的发展史,可知给人感受非尽于此。苗族鼓舞,鼓舞苗族,它更应该是苗族社会意识和文化艺术的精美展演。翻阅相关史料,回想数十年的苗家生活和苗鼓感染的历程,本人汇成如下初浅看法。
苗鼓——远古巫傩文明的体现
苗鼓及鼓舞的起源,有传说的,有书查的,也有臆断外来的,众说纷纭。我觉得从苗族历史征程等多方查证,则可知道过来的苗鼓正是远古巫傩文明的体现,意境源流特别深远。大家知道,对苗鼓来源臆断的,了解事实以后则不可信。传说的,具体时代弹性太大。书查的,应有缩短而不全。当然,书载的还是给人以真实表述:从《楚辞》王逸注来看,“苗蛮”先民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沅湘一带,就有“作歌乐鼓舞”祭祀习俗。其注:“昔楚国南郡之邑,沅、湘之间,其俗……好祠,其袖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男女并舞。”再看唐代《朝野佥载》载:“五溪蛮,父母死……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因此可知,苗族的“打鼓”“舞戏”,自先秦至唐代一直盛行,至今流传了二千多年。
龙恩泽摄
其实,按照苗族远古的生活、历史的记载、习俗的传述及如今实用乐器等来考察,苗族鼓舞的起源还要提前一两千年。民俗学的资料表明:先民们在蒙昧时代的原始狩猎如采集天然产物时,就逐渐摸索制作和使用乐器了。在恶劣环境、低下劳作求生之际,他们为采集和狩猎制作的简单辅助工具,主要材料是石头和竹木。从近代苗族家庭椎牛祭祖活动得知:“各家将蓑衣、花衣、裤裙、头帖及酒肉陈地上,由鬼师祝告先人以介福。”这蓑衣就是苗族的原始服装,与最早的狩猎有很大关系。由是苗语如今仍以“备尤垄系”来称衣装(译为汉语就是“牛毛鸟衣”),它明确原始苗装是用兽皮、像牛毛的棕皮毛和禽羽制作和装饰的。做蓑衣的棕毛有如牛毛,祟尚凤鸟等文身装饰的美化,是古人早期制服牛、捕获鸟作衣的具体材料。而协同集体狩猎、驱赶野兽需要发响信号,也许那时就做了最古老的竹制乐器——如今变成苗族“巴代”专用的“竹拆”。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竹筒的直径毕竟有限,不能直接做出大声的响器,原始的“竹拆”后来发展成用木头挖空并蒙牛皮的鼓,由“巴代”祭祀专用扩展到军旅、庆典及民间娱乐的重要乐器。然后人们再对土法制鼓研究制出铜鼓。
讲到铜鼓,必然要了解铜。古籍对铜属的记载,最先统称为金,并多载明是苗族远祖蚩尤的重大发明之一。五千年前,苗族先人九黎蚩尤、三苗驩兜部落集团,集金之兵器、巫之意念及刑之法度,长期在征战当中反复兴衰,历时长久,震惊神州大地。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中肯定:“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发明创造甚多,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制造兵器;第三、创造宗教(巫教)……而从夏商周以来所奉行的鬼神教,大抵皆为苗族所创,为汉族沿袭者。”这里的三大发明,有两项直接与鼓有关,即兵器和巫教。对于兵器,《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五兵,杖、刀、戟、弓、弩,威震天下”。苗族在与外来势力的抗征过程中,苗鼓号角起到了号召与激励民众的作用,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蚩尤古时发明的“金”(铜),制了先进的近身兵器,也推动了原始指挥鼓器——巫傩(苗语,汉语即鼓)的改进,从而很好地掌控数十个部落队伍的行动,后来也促使木鼓以至金鼓的形成发展。古代中原地区铸制铜鼓及其主要纹饰,经过当时“南国”苗人迁徙流布,逐步向华南、西南地区辗转开来。当然,这象征统治者权力的多功能美铜鼓,一直掌握在诸族酋长、贵族和地方大姓手里,民众用鼓多数还是木和牛皮制成的。
龙恩泽摄
蚩尤发明宗教,与巫有关联。在相传的伏羲、神农系统里,筮的出现很早。商周初期,“巫咸作筮”(《世本????作篇》)。又《路史》:“神农时有巫咸主筮”,王逸《楚辞注》:“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时。”《说文》:“古者巫咸初巫。”又按《古史考》:“伏羲作卦始有筮,其后殷时巫咸善筮。”可知筮并不起于巫咸。史上把巫视为苗族先祖的发明,与先民的祭祀甚为密切。
了解鼓,就要了解“巫”字。从字的发明和哲学观点来看,“巫”是“工”里边有两个“人”。“工”的释义,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
”代表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中合人意;这两个“人”又是众人,行以舞姿。以湘西苗语文化来理解,“巫”就是“巴代”及其祭祀(最先是占卜)活动,“巫”字读音是占卜者吹牛角的声音代表之;“工”字上下两横分别代表父(苗语叫巴)辈和子(苗语叫代)辈,中间的“
”代表苗族最初而今的用器——“竹柝”。“竹柝”用竹筒做,苗语称“竹”为“唠”,与“傩”音转,就称鼓为“傩”。古人认为巫能与鬼神相沟通,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降福。“巫”这个字,甲骨文里象古代巫的道具,到小篆字就进一步象形为两巫复袖对舞。而苗族的行巫而舞,最大而公开的场面就是椎牛祭袓时的“跳花跳月”,湘西苗语称为“踱傩”。“踱”即汉字的“跳”之意,“傩”就是苗语对汉语“鼓”的称谓。一般认为事傩是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更确切而富有深意的是,这个“傩”字的篆书正是苗族一男一女(亦是苗民和巴代)一起打苗鼓:“傩”的篆字,左边是穿着相对普通的男人,右边“隹”是崇鸟(短尾)盛装的女人(亦可为盛装的巴代),篆字“傩”中的上边是带苗字的鼓形、下面是四腿鼓架(凳),草头的形象又像鼓槌系的飘带舞到那里。可见,“竹柝”“巫”“傩”与苗族的鼓有很大关联,而苗鼓的来源最终与蚩尤所创的巫教有关,具体应是与苗族巴代的专用祭具“竹柝”直接相关,这即是苗鼓形成的原根。
苗语“巴代”,又分至今全用苗语呈诵的“巴代熊”(又记为苗师),和掺用汉语呈诵的“巴代喳”(又记为客师)。在花垣等地区,孝家在死老人葬后的当晚,要请“巴代熊”来“系相土昂”。“土昂”意即由“巴代”作法到地下阴间寻找亡人的下落,了解是在“楼滚楼起”的苦境,还是在“吉流吉补”的乐场。“系相”是后半夜做敬祈家先的法事,“系”为敬祈“相”为家先之意。这“竹柝”为“巴代熊”专用的祭祀敲击祭器。苗语词汇的重要特点是复合结构,“竹柝”的苗语名,由专司祭祀的“系相土昂”而来,才有“仡让昂”“仡纵系”两种叫法,简称“让昂”“纵系”。当然,因地区不同而有音的变化,现在花垣县双龙镇至保靖县水田镇等区域,变音简称为“仡熊”或“仡馨”。在大的场合即以族以寨或数寨举行的大型祭祖活动中,如椎牛(又叫吃牛),也都是由“巴代”来做法事。椎牛时参与的苗民众多,人们“踱傩”时自然听不到敲“竹柝”发出的小声,打击祭器也就用了能响大声的鼓,并且还加上锣、唢呐、长号等配合。相传,苗族的鼓就是在司傩中由竹柝这种“让昂”“纵系”改进而形成的,所以才叫做“傩”。而行傩愿苗语称为做“巴代”。
苗族远古时很发达,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巫、史、卜、賨、医的分工。司事的头人被称五老或五师,共同支撑本民族立体多向运动的社会形态,使其既有唯心论,也有唯物论,既有天命观,也有非天命观,既有一元论,也有多元论,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其巫、卜即现在的“巴代”,多看成是唯心论、一元论。其实巫、卜是对始祖的崇拜,是原始社会信仰、天文、历算、概断、占事之源,早期就形成的原始巫教、鬼教和后来的崇尚神教、道教,司事祭祀,是南蛮非天命观意识文化的基础。总之,我们说苗鼓的起源,正是苗族“巴代”开始以“竹柝”改制而出现的。苗族对鼓的称呼,因历史进程而有稍小变化,是由“唠”而“傩”,苗鼓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苗鼓是远古先民巫傩文化的体现。
龙恩泽摄
苗鼓——喧啸祭祖跳月的号令
祭祖,是文明部族的显著特征。鼓舞,既是喧啸苗族祭祖的行动号令,又是指引众人跳月(“踱傩”)的主要音律。钱塘陆次云《峒溪纤志》记:“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传》载:“南夷之乐曰南”。从有关古籍可知,南国祭祀的音乐“南”,使用了鼓、钟、琴、瑟、笙、磬等乐器。日本人乌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曾说:“独用铜鼓;名曰Nan-yen(按即南音),往往由土中掘得之,即近时独有此物,……今也则无,故乃代以无皮之太鼓云”。这西周春秋时期就有的无纹铜鼓,被西南地区苗族等民族沿用了三千来年。在苗乡还配上了其他乐器,形成既威严雄伟,又悦耳动听的唯美号令。《永绥厅志》对苗族“踱傩”(汉语意为“跳月”)有这样的描绘:“蜡花锦袖摇铜铃,月场芦笙侧耳听;芦笙婉转作情语,铃儿心事最珑玲。”尽管祭乐多样,苗族椎牛祭祖时的男女众人“踱傩”,主要乐器还是自己的“仡傩”即鼓。只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经济条件差,用不起好的铜鼓,只好改为自制简易的长木牛皮鼓,随后生产水平的提高,才逐渐购用标准的鼓。
龙恩泽摄
九黎部落逐鹿战败被迫退到长江中游后,重组的三苗民众又受封建统治鞭挞,虽经反复艰难的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三苗首领驩兜还被放于距洞庭近处——湘西“崇山”。在“五溪”地区特别是湘西的苗族“仡熊仡夷”中,吴、龙、廖、石、麻这五宗六族,加上仡恺杨姓、仡莱田姓两宗,虽然摆脱了“狎罡狎狔”危害,而这些濮人后裔,许多家庭破碎,一时难以重组。加上以仡索(祝融)为主的红苗(明、清时多以苗族服饰相关主色来分)早有严禁族内婚,因而此时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为敬祖先英灵求得谅解,头人们议定,在经过努力取得较好发展之时,要举行大型祭祖活动,其中男女“踱傩”,快乐而舞,又为人们提供寻偶的机会。具体是由掌管巫鬼教的“巴代”主持祭祀,杀水牛做祭品。而后在民间,苗家椎牛也因解除病重、求子而举行。牛是苗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苗族特别珍视牛。然而认为牛与祖先有密切关系,是祭祖时必用的牲物。彼岸世界的祖先同样需要衣食住行,同样需要耕牛,把牛交给祖先的灵魂才是最好的祭品。只有“杀牛祭祖”才是对祖先最好的报答,同时取得祖先的保佑,六畜兴旺,生产丰收,家发人旺,富贵双全。
“椎牛”之名,因所有的牛肉名上献祭祖先,行则割腿分给母舅姑舅、姊妹至亲,余下大家分完吃掉,又叫“吃牛”。又因分肉腿后主办方(主家)剩牛的肚肉杂件,还要当场煮熟、款待家族众人,故又有“吃牯脏”之称。加之椎倒牛后众人欢乐,举行击鼓呜锣,助青年男女趁兴应拍而舞,汉语又有“吃鼓藏”“鼓社节”一词流行。苗族对这项祭祀总称为“咙业”(“业”即水牛),其中随鼓而跳称为“踱傩”,汉语意即“跳鼓”。
《永绥直隶厅志?苗峒》载到:“苗族又有所谓跳鼓脏者,及合寨之公祠、亦犹民间之请醮,数年间行之。亥子两月择日举行,每户杀牛一只,蒸米饼一石。届期男女早集,多者千余、小亦数百……苗巫擎雨伞、衣长衣、手摇铜铃召请诸神。另一人击竹筒,一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挝之。其余男子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红毡,以马尾置鸟纱冠首,苗妇亦盛服,男外旋、女内旋皆举手顿足,其身摇动,舞袖相联,左右顾盼,不徐不疾,亦觉可观。而芦笙之音与歌声相应,悠扬高下并堪入耳,谓之‘跳鼓脏’。”从这段文字可知,椎牛跳鼓,竹拆、木头鼓并用。椎牛倒地以后,苗民则跳舞唱歌,打猴儿鼓,以志庆祝。民国前的猴儿鼓舞,据盛襄子刊在《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里写道:“猴鼓——鼓斜倚一,男双手各执鼓锥一立于鼓侧,挝鼓腰处,连击不停,声櫜櫜然。一妇立鼓前,左右手各执木锥一,击鼓面,双手作各种舞,或上下其手,或护脑,或掩背,足蹈姿势,女为孤步,男为跃步,疾徐进退皆合节奏,舞蹈灵活,酷似猴戏,口作歌与鼓声相应,状至可观,其各项舞名计二十余种。美女梳头、双手插花、苏秦背剑、彩凤穿花、披星戴月、大鹏展翅、鲤鱼跳龙门、鱼龙变化、仙女穿耳、虎将出场、霸王举鼎、梅花盖顶、黄龙缠腰、猴儿戏牛、三娘推磨、农人插秧、猴儿跳鼓、古树盘根、花手鼓、圆手鼓、阴阳二手鼓。”
龙恩泽摄
椎牛晚上,在鼓的喧啸声中,还举行男男女女手牵着手、围篝火跳鼓逗乐的“踱傩”活动。或互相盘歌,倾吐爱慕;或瞧上相悦者,冷不防给予脸上抹把锅底灰,通宵达旦,笑声不绝。但见人影恍惚,篝火摇曳,十分惬意。二更后,鼓声一起,戚友环观,立如墙堵,鼓音停,歌曲随之,少年普歌者引声以和。三更后鼓声止,则一妇伴一少男鱼贯堂中长方形大桌侧,环绕讴歌,黎明方已。诚然,苗族“踱傩”是为各地青年提供相知相爱的时间和场所,是公开进行的,“父母们也分别把成年的儿女带去参加。”
在以往闭塞情境之下,青年男女有的还产生爱意,歌词含蓄得体,而表现开朗,外人不予理解。如清嘉庆时,曾参与“戡平苗乱”的严如煌氏所著《苗疆风俗考》中“苗祭”所载:“所歌皆本其土风或淫亵语口歌,杂坐牛饮,欢饱谑浪,甚至乘夜相悦,而为桑中滩上之行,虽知亦不禁,名曰放野,盖乐甚则流,无礼以节之也。”这种现象属严氏恶伤之笔,暴露了他的民族偏见。苗族对“踱傩”是严加管控的,并行切实措施保障不致影响小孩心身。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刊罗荣宗《苗族之祖先崇拜》文中写道:“青年男女们往牛场‘跳月’。……是时寨中未满十六岁之未婚男女,亦须往别寨居住,至“忌寨日”满后归来。自第十一日至十三日,称“忌寨日”严闭前后寨门,弗许外人入……有食牯脏前三日为忌寨日,外客弗入。第三日客渐归后第四日起,忌寨七日,禁外客。”由此可见,苗族举行跳月跳鼓的“踱傩”,对男女情感欢爱是非常重视管控的,决非“淫亵”“放野”。
龙恩泽摄
苗鼓——劳动生活艺术的升华
湘西各县市的苗族都盛行鼓舞,最突出的是花垣、吉首、凤凰、保靖、古丈等苗族聚居。依表演场合目的分为庆年、庆神两种。庆神已上述祭祖酬神方面述及。庆年是在婚丧嫁娶、年节喜庆、赶集聚会、迎宾活动当中,以鼓乐作为抒发情感的特殊以鼓而舞的技艺展演。节庆展演主要是春节前后的年鼓,三月三和四月八的喜庆鼓,赶秋节的丰收鼓,相关事项活动的礼仪鼓(邀请鼓、迎宾鼓、拦路鼓、拜客鼓)等,此外还有各地村寨在劳作闲暇之时,都有演练、授徒的鼓舞出现。人员表演,单鼓的有男、女单人鼓舞,有男双、女双鼓舞,有男女二人、四人、八人配合鼓舞;有双鼓、多鼓及群体大型鼓舞。从鼓点节拍等特色明显来看,鼓舞形式类别主要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等。表演者打鼓的动作,有手击、脚跳、扭腰、转身等,都必须合拍,且多用内功,讲究气质,姿态得体。这些苗鼓,都是苗族社会民众,对劳动生活艺术的不断升华。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内容,由苗族生存环境如劳动情况而定,主要表现山区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和区域状态的方方面面,并对其进行适宜于表现鼓舞特质的艺术加工和升华。如反映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爬坡下坎、挖土种地、耕田插秧、管理收割、晒谷收粮、背物挑担;在家庭生活方面,有采桑喂蚕、纺纱织布、绣花扎染、洗衣晾裙、淘米煮饭、推磨打粑;在武打拳术方面,拳棍杂耍、背弓放箭、刀枪舞挡、流星扫堂;在仿生对象方面,有演猴子的挠痒翘尾、翻身倒挂、爬树摇桃、偷挟包谷,有猫儿洗脸、盘尾装睡,有鸡公啄米、鹭鸶伸腿、大鹏展翅、猛虎下山,有狮子滚球、爬桌戏跳,有五龙绞柱、急水翻波;在装束方面,有照镜梳头、洗脸修眉、整容戴花、挖耳扯须、戴帕整衣,等等。
龙恩泽摄
鼓舞表演时,手法可依表现内容随兴而舞。击鼓手形,有掌背击、肘击和棒击三种。有双手执棒一鼓一舞、双手同舞同鼓、莲花棒和小舞花。身法有旋腰、体转和小燕侧翻。以腰为轴,上下游曳,左右择宜,快速严谨。重点是与鼓点、脚步配合得当、肢体伸缩不停,武舞揉融,气质四溢,才能令人欢乐、思绪流连。各地各位打鼓手,虽集套路,操练授徒,但总是多有风韵,优美滑稽,各显千秋。因而苗族鼓舞手法,多种多样,入寨考察,总是多有收益。而在步伐方面,多随节奏,应拍而动,优美灵巧。人们总结,如有左右梭步、垫步、交叉步、踩三角、滚动步、单脚半圆步等。而综合起来,湘西苗族鼓舞基本步伐有此四种:一是三步。左右脚交叉在前面替换,如用表现农事活动,应拍而交替步伐。二是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动作幅度不大,优美柔软,多宜女子鼓舞采用。三是滚翻身法。步伐跳跃,身体滚翻,方向不一,旋转击鼓,轻快灵活,轻重点连,变换有度。表现苗民强劲劳动场面,多为男子鼓舞采用。四是踩三角走三步。动作刚劲有力,变幻多端,多为表现武术快捷敏锐特质,鼓舞强身,融为一体。湘西鼓舞者,在短时五分钟内,可舞二十多钟花样,变化无穷,动作甚快,所以是动作干炼、明快有力、节奏感强,功底稳健,上体自然,桩步沉实,舞型不乱节拍,步法手法及敲击配合有致。
苗族鼓舞在鼓点节拍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常用的鼓点:有三点鼓——咚咚咚
咚咚咚
。五点鼓——咚咚咚咚
咚0
。七点鼓——咚咚咚咚
咚咚咚
。九点鼓——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咚0
。鼓点还有加上唢呐等的。常用的节拍有2/4拍、3/4拍、4/4拍,还有3/8拍、2/4与3/4配合拍。聆听这些不同节奏的鼓舞,可了解鼓舞者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对这些节奏的选用,也因艺者精湛与否、地区的适应而有关联。特别是3/8拍,非一般鼓舞者所用,只有少数技艺高超的才能用到。在花垣、吉首、保靖、古丈的部分苗区,鼓点和鼓边的打法独具特色。打鼓时专有一人在鼓边敲边鼓,响出节拍供舞者应拍鼓舞。敲边鼓者以双手一快一慢调节节奏,即左手打两拍、右手打一拍,鼓舞要求打高潮时,敲边节奏也相应加快。更高难度的左右手不同拍的边鼓复杂打法,数花垣县苗区的2/4与3/4配合拍最为动听,受人称赞。敲边者左手节奏为2/4拍,右手同时配合敲出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右手打第二拍,左手停,右手打第三拍与左手打第二拍同时进行。这种边鼓节拍要坚持做到一场鼓舞下来,连续敲打不能乱拍出错。若稍不注意有点差错的话,听者即能马上知晓而不爽,鼓舞者更是步不到节奏而相应出丑。因之,练习苗鼓的人都把打边鼓当成基本功,所以就花垣苗区打鼓来说,2/4与3/4配合拍不足为奇。当然是艺有巧,敲这种节拍能坚持到三四小时的,并且力度一致,需以功力、技巧皆备,人数虽然不多,诚而多寨必有。他们可以一心几用,击边成拍,闲谈不误,轻松自如。
龙恩泽摄
盛装鼓舞,尽情展演,又是湘西苗族鼓舞的一大特色和要求。衣裤艳丽、裙带束腰、饰帕讲究、步履轻盈、饰银叮当,令人凝神贯注,心情爽快。往时每个人的衣装佩饰,大多家庭妇女和闺女们自己制作,特别是刺绣部分,必须亲自动手。盛装虽费时日,各当自备,费时数月数年,亦为节庆赶集,一展技艺。尚鼓献舞之人,当是万人目睹,衣装更显个人能力,个个追求美观。时依各代,尽显特色。谨录《峒溪纤志》记录苗族跳鼓“踱傩”所穿服饰如是:“原之下,男则椎髻,当前缠以苗悦,袄不迨腰,裤不蔽膝。裤袄之际,锦带束焉。植鸡羽于髻巅,飘当风而颤,执芦笙,笙六管,长有二尺,盖有六律无六同者焉。女亦植鸡羽于髻,如男子,簪寸环,衫襟袖领,悉锦为线。其锦藻绘,逊中国,而古文异致,无近态焉。联珠以为缨,珠垒垒绕两鬓;缨贝为络,贝播翻两宿。裙细褶如牒版,男反裤不裙,女反裙不裤,裙衫际亦锦带束焉。”由此可知,苗族男女参加集会活动,特别是活动的主要展演者,对自己的服饰更加讲究。如今,鼓舞者穿的盛装:男子穿对胸布扣紧身便衣和短阔裤,特意时穿满襟无领短衣,稍饰花边,下着大脚口花裤,脚穿麻板鞋或布鞋,长缠长帕。女子头叠长帕,头盘、耳环、项圈、手镯、胸链、牙签、铃牌、披肩均为银饰,身穿绣花满襟衣和大脚口花边裤,捆百褶裙或花围裙,脚穿绣花鞋。湘西因区域不同,上述穿戴稍有区别,主要是长帕和滚饰花边。其中花垣、吉首、保靖主要苗区多用黑色丝帕,女帕折叠规整;女上衣花边在胸前从左侧领口向胸前折转后向右腋衣腰处饰去,配及膝花裙。凤凰及连花垣一部戴高桶状花帕或条纹帕;女上衣花边在距领口四五寸处前后左右环绕钉饰,配颛式高头围裙。泸溪戴白色帕并在帕头绣十字串花纹饰现于戴好的头帕表面,女上衣紧身花饰少,配短围腰。
“全国鼓舞鼓大奖赛”上,花垣苗族鼓舞荣获最高奖——山花奖。(图:大江网)
“全国鼓舞鼓大奖赛”上,花垣苗族鼓舞荣获最高奖——山花奖。(图:中新网)
苗族鼓舞,源远流长,表演爽快,观演惬意,令人称赞。新的世纪,当地党政部门,非常重视,多方培植,具显成效。年由中国文联、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在江西婺源主办的“全国鼓舞鼓大奖赛”上,花垣苗族鼓舞荣获最高奖——山花奖。花垣苗乡各地,历来鼓舞出色,猴儿鼓技,名播四方。如石成业等,苗歌苗戏苗鼓无一不精,解放之初,鼓舞上省晋京获誉猴儿鼓王;年8月,到北京出席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接见。他寿过九旬,数十载多方授徒,本寨有9人参加省级、4人参加国家级竞技演出。他八七高龄还上台表演,时带小徒石丽辉、石丽煌于年代表湘西自治州到北京参加全国城市申魅表演,为州府评上魅力城市立下功劳。门生彭英生也获《猴儿鼓》称号。花垣县重视苗鼓培育,举办各项文体活动,都有鼓舞表(竞)演。民族文化部门,曾出资购标准大鼓六百面,授于苗寨。经多方努力,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成业授徒(图:彭绍银)
本文作者授权刊发,转去请联系授权
·END·
监制/角角广林君
主编/巴洽巴千
编辑/阿鹏哥石群芳李艾家王向远
审核/黄沙沙角角尚欣
更多资讯
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