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轩”意味品读
1.蓄势
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
生:记。
2.揭秘
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
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句)
师:文章里有称“室”的,有称“轩”的,作者是很随意地用这两个字的吗?
生:不是。
师:就是说是有一定的讲究和意图在里面的,他的意图是什么?
生:一下用“室”,一下用“轩”,是有感情基础吗?
师:有感情的变化在里面。
生:“轩”就是对那个格子特别有爱意的感觉。
师:称“轩”的时候特别有爱意,包含着感情。如果称“室”呢?
生:就是一个普通的室。
师:很好。称“室”的时候作者着眼的就是作为一个建筑的外在存在,而称“轩”的时候,其实还是对它满怀着特殊的情感的。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是不是一开始它就是一个特殊所在呢,不是,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是吧。我们前面提到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就是从抒发读书轩中开始称“轩”了。而在这之前,作者在讲到这个阁子的时候就是称它为“室”,后来就称“轩”了。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外部修了。
师:请注意,当他称“轩”的时候,这个房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味。在成为书房之前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而当他因为妻子去世,冷落了这个地方,它又恢复为一个普通的建筑物存在。
评析:咬文嚼字与文本情脉的揭示结合,既不露痕迹地在整体上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又能直逼文本的篇性特征——抒情中的春秋笔法,一石二鸟,匠心别具。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将这种独特的形式秘妙与其他文本打通——《氓》人称的变化:氓、子、尔、士,与女主人公婚恋中的心情起伏也是紧密关联的,更深一步地“窥其奥窔”,略感遗憾。
将“含意”(言外之意,生成的内涵)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攻坚目标,带有建构知识,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意图,同时也体现了教者言文一体,将文言文学习的落点放在“文化传承与反思”上的教学追求。
但将这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是否合适?语文教学应该由形式抵达内容,再由内容返回形式,充分揭示形式表现的秘妙,进而更好地走向言语表现与存在,这才是语文的独任、大任,捍卫语文体性的必由之径,也是语文教育至高、永恒的追求。如果偏于文化的传承、思想的的获得,那么和文化课、思政课、历史课区分的真正界限在哪里?
以朱自清的话“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作为教学的理据,可朱自清这样说只是对阅读中实用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拨,并非强调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落在文化的传承上。对一味的注重思想、文化、思潮之类,他其实是反对的,认为这并非“国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国文一科的教学不应“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并且特地强调:“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对于重意轻形的弊端,王尚文、赖瑞云等学者都有过深入的分析。比如赖瑞云教授就明确指出:“形式总是承载着某种思想内容的,彻底的形式解读必然走到内容,相反,‘彻底’的思想讲解完全可能另找口语形式替代承载,其结果不仅可能思想讲解不彻底,还把书面艺术形式弃之一边能了。”
基于此,语文教育仅停留于“含意”的理解,“文化”的把握,值得认真检视。
二、“轩”内的喜与悲
1.悟喜
启悟:“轩”充满爱意,作者对它饱含感情,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小阁子里有他特殊的生活内容。我们看一下,文章里面哪个地方写了在阁子里面的特殊生活内容?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这部分文字,悟出环境幽静,生活悠然自得。
教者趁机引领学生将归有光的项脊轩与刘禹锡的陋室、陶渊明的“园田居”(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进行比较——
共同点:有优美宁静和谐的环境,还有悠闲自在的个人生活;不同点:归有光除了有逍遥自在,还有悲的情感(从“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过渡句中见出)。
2.味悲——隔阂加重
师:看看是什么让他感到“可悲”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把这句话读一下。(生读课文)
师:能不能告诉我们,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可能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把握比较好呢?
生:有点伤感。
师:“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意思我们已经明确了,什么叫“凡再变”?已经变了两次了。为什么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他就感到伤感呢?
生:因为刚开始是一大家住在一起,后来分家了,房子就隔开了,就不怎么来往了,就觉得伤悲。
师:就是说这个家庭原来是一个大家庭,“通南北为一”,表明最初的时候整个大家庭是欢聚在一起的。那后来这个家庭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分家了。
师:分家了,分崩离析是吧。那么“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为什么讲到这个事实就内心充满伤感呢?最初是篱笆,篱笆是很简陋的,现在砌成墙了,表明了什么?
生:隔阂就更深了。
师:哦,由篱笆变为墙表明这种隔阂越来越深,非常好。从这个细节传达出一个信息:家内部之间的人际关系由原先的其乐融融变成了内心之间充满隔阂,好像是陌路人一样,所以他伤感。这个家族,原先可以说很光耀的,在当地可能是名门望族,但是到这代可能衰落了,让人伤感、惆怅,在这个家族里面只有归有光一个人忧心忡忡吗?
生:不是。
3.味悲——功业未竟
师:显然不是,还有文章中写到的大母。“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这话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说的呢?
生:激动。
师:对归有光怎么样?满怀一种殷切的期望吧。为什么前面是“泣”,后面是“长号”?
生:大哭。
师:嚎啕大哭。什么叫“泣”?
生:小声的。
师:小声的,这个时候的情感是怎么样?有意识地压抑着,那到后面怎么样?
生:爆发。
师:哦,爆发出来了。从内容上来讲,前面一段回忆的是谁?
生:老妪。
师:具体回忆谁啊,他的母亲吧?想到他母亲的时候当然伤感。母亲去世了怀念她。但后面是怀念谁了,大母吧?为什么想到母亲的时候是“泣”,想到大母的时候是“长号”?
生:他妈妈只是关心他日常琐事,后面大母问到他读书并且联系到他整个家族。
师:你的意思是,前面回忆的是母亲对什么方面的一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