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优势 >> 正文 >> 正文

失明天使感动鸟巢重庆盲童管乐团亮相北京

来源:长号 时间:2022/11/15

孩子们在鸟巢现场表演视频截图

国家体育场鸟巢,全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一刻。3月4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伴随着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的奏响,残奥会会旗缓缓升起。进行演奏的,正是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44位视障孩子。

孩子们认真合练受访者供图

追光灯下,44朵花蕾在全世界面前绽放,孩子们的学段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最小的仅10岁。乐队里大部分孩子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北京,也是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

秒和天

鸟巢,灯光暗了下来,孩子们举起手中的乐器,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追光灯下,国际残奥委会会旗缓缓升起,这一刻,孩子们被全世界看见。

孩子们在鸟巢现场表演视频截图

管乐团成立于年,最初由34名老师、36名盲孩子组成,它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扬帆。历经11年的发展,扬帆管乐团现有盲孩子70余人,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此前,孩子们登上过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解放军军乐厅等舞台,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联合演出。

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标准演奏时长1分58秒,为了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展现这秒,孩子们从接到任务到最终演奏,准备了天。

去年11月,扬帆管乐团接到了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出任务,从余名团员中选出47名(44名孩子3名老师),全力准备。孩子们年龄最小的仅10岁,对于他们和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老师而言,都这都是一次挑战。

孩子们整整准备了天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看不见乐谱,需要老师录制有声乐谱。因为开幕式表演有保密要求,所以乐团无法外聘专业老师,只能依靠本校老师通过唱谱或钢琴演奏,录制成音频让孩子们听。

师生一起奋斗,仅用5天就完成首次排练。2月8日,孩子们出发前往北京,开始集训和彩排。扬帆管乐团的孩子们,再次起航。

第一次坐飞机

这是18岁的陈桂欣第一次坐飞机,来自重庆垫江的他,一直很兴奋。

陈桂欣是一位全盲孩子,没有任何视力。在老家,他会收割稻谷、掰玉米,帮家里做农活,在管乐团,他则是团里的大号手。陈桂欣要参加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的消息,给全家人的生活带来了色彩。

陈桂欣的爷爷是位淳朴的农民,一辈子没坐过飞机,也没去过北京,得知孙子不仅要坐飞机去北京,还要参加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老人比孙子还要高兴:“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们都给他说要好好训练,好好加油演。”

11岁的小号手刘炳兴来自梁平,加入管乐团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但通过在寒假的留校集训,他进步飞快,学会了双吐技巧,音色也越来越好听,最终跟随乐团来到北京。同样是第一次坐飞机、到北京,老师们形容刘炳兴高兴得像只“小猴子”。低视力的他,给全盲的同学当向导,帮老师推行李箱,嘴里说的最多的就是“真好玩”。

对于刘炳兴而言,他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自己在鸟巢的表演意味着什么,但这次经历让他懂得了努力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牺牲玩耍的时间很值得,不参加集训可亏大了!”谈到未来,依然沉浸在兴奋中的小炳兴还没有想太多,但最近的一个目标很明确:“要把小号吹好!”

用双手学习微笑

飞往北京的路上,孩子们感到兴奋和新鲜,抵达北京后,与以往不同的困难在等着他们去战胜。

孩子们正在认真练习受访者供图

不少乐团的孩子已经登上过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大舞台,但在鸟巢这样开阔的室外演出还是第一次。孩子们此前参加的演出,基本都是坐姿演奏,对于孩子们行走、站立、持乐器姿势和表情等没有特殊要求,但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孩子们要出场,等候,以及在升旗台旁进行站姿演奏,一切都要重新训练——列队进场,进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上乐器的动作,孩子们需要经过一对一、手把手地纠正。

同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进入摄影师镜头的可能,所以表情管理——自然微笑,也是重要的训练环节。但这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习以为常的动作,对孩子们却并不如此——没有视觉经验的他们,需要学习什么是微笑。

学习过程非常辛苦受访者供图

对于一个盲人团队,要克服盲态,做到姿势整齐划一,表情自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演奏时的微笑表情,全盲的孩子需要通过衔筷子,甚至是通过触摸老师笑脸的方式,才能去慢慢感受和理解什么是笑容,去学习笑容。

最终,孩子们把美丽、纯真、自信的笑容,通过乐器中飞出的旋律,向全世界展示。

“保护”手中的乐器

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晚间的鸟巢,温度大约在1℃左右,孩子们整齐地站着,手里紧握着自己的乐器。

在进入扬帆管乐团之前,孩子们并不知道音乐竟然如此美好,自己竟然能演奏出如此动人的乐曲。手中的乐器给他们打开了新的世界,他们也要保护手中的乐器。

一般情况下,管乐器在演奏之前会有一个“暖管”环节——号嘴和号身是温暖的,吹出来的声音才悦耳动听。本次演出,从孩子走到升旗台下等待一直到演奏,大约有15分钟时间,这15分钟里,孩子们需要始终保持挺拔站姿,待主持人发出升会旗奏会歌的指令后再开始演奏,然而这个时段内,乐器都是暴露在冷空气中的。

铜管乐器暴露在冷空气中太久后放到嘴边就像冰块,发出的第一个音极有可能跑调。为了保证音准,孩子们每天会进行半小时以上的室外训练。同时,孩子们还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老师请教如何给乐器保温——用75%的酒精喷涂到乐器活塞和长号拉管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仪式演奏时乐器按键不被冻上。

最终,一个个的音符就像一朵朵花蕾,在鸟巢盘旋,盛开。

孩子们感动张海迪

演奏时,王太樊扬着下巴,他是乐团的首席小号手,每次拿起小号,这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就像变了一个人。

王太樊来自铜梁,曾经在普通小学就读5年,因先天性眼病视力不断退化,在六年级时双眼完全失明。“黑暗就像沙漏里一点点漏下的沙子,永远没有尽头。”他这样形容那段时光。

来到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在扬帆管乐团,当老师把一把银光闪闪的小号送到他手中,王太樊被自己吹出的声音惊呆了,他第一次觉得自己能行,并很快展现出天赋。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席小号演奏家王强、小号手王泉泉和郭斯潇都是他的老师,经常通过视频对他进行远程教学辅导。随着奏水平一天天提高,因失明而带来的苦恼、自卑渐渐远去,自信和开朗回到了他身上。

19岁的年纪,王太樊对生活有更多的感触,这个心思细腻的男孩这样形容拿起小号的感觉——每次吹起小号,就觉得有一束光从头顶上照下,照亮自己脚下的路,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觉得失明没什么可怕:“只要心是雪亮的,世界就会对你微笑。”

10岁的吴浩屿,是管乐团里最小的成员,虎头虎脑。如今在团里担任大鼓手的他,还弹得一手好钢琴。说到钢琴与打大鼓的区别,小浩屿的形容充满童真:钢琴是一个人弹,大鼓要跟全团同学配合,不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孩子们排练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也来看望他们,吴浩屿把自己做的一颗手工串珠红苹果送给了张海迪,寓意平平安安。看了孩子们的演出,张海迪非常震撼和感动,赞扬扬帆管乐团“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好,孩子们特别棒”。

了不起的还有护花使者

鸟巢里,孩子们在世界面前绽放,在他们身后,是用爱浇灌的护花使者。

老师们身兼多职受访者供图

重庆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一直记得孩子们那次兴奋的讨论。年10月的一天,她带孩子们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欣赏了一场交响音乐会,孩子们纷纷感叹音乐竟然如此美好,“如果我会演奏乐器的话,我想表演给我的奶奶……”听到孩子们的兴奋的讨论,李龙梅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为他们组建一支管乐团呢!说干就干,她组织了34名学校教师带着孩子们组建了扬帆管乐团。

扬帆管乐团每排练一首新曲,老师们都要帮孩子们录制有声乐谱。最初,34名老师里只有4名是音乐专业,其余30名老师通过自学,为孩子们翻唱、录制乐谱,成为孩子们的“眼睛”。

除了当孩子们的“眼睛”,老师们还身兼多职——出行时,他们是孩子们的向导;转换场地时,他们是乐器搬运工;进入驻地,他们是孩子们的“妈妈”。

孩子们抵达北京后一直进行闭环集训,开幕式的联排往往会进行一整天,彩排结束时经常已是凌晨,回到驻地洗漱完毕已过2点。孩子们全程生活起居都由老师们细心的照顾和陪护,最终,在鸟巢,孩子们用完美自信的演出,用自爱自强的成长,成为老师们付出的最大回报。

老师们表示:从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管乐,到牵着孩子们的手登上舞台一起演奏,到这次孩子们独立参加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成长的足迹清晰而坚定,老师们感到非常欣慰。放手,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正如李龙梅所说:“能看到我的每一个孩子挺起胸膛的样子,是我今生最大的欣慰。”

上游新闻记者包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