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优势 >> 正文 >> 正文

陆游与范成大平生故人端有几,长号顿足泪迸

来源:长号 时间:2022/8/30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tslf/161127/5059033.html

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幼小的他因为战乱随家人颠沛流离。尽管身在衣食无忧的名门望族,但是一路走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依然给陆游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收复故土是他毕生的愿望,然而,正如陆游诗中所写“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立志为国扫除边患的他,终其他一生都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平生故人端有几”,陆游壮志难酬,他悲愤与心痛,在那个偏安一隅的朝廷里少有人懂,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人,更是寥寥。幸运的是陆游结识了范成大,“孤忠有照临”这是范成大对陆游的安慰,更是他对陆游的理解。“速死从公尚何憾”,这是陆游对范成大的佩服,更是对知己的生死相酬。那么,范成大与陆游是如何结识的呢?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身居高位的范成大能与仕途坎坷的陆游成为生死之交呢?

陆游与范成大

在南宋的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的年,这一年的陆游69岁。69岁当然有垂垂老矣的感觉,自从几年前因为激烈地鼓动“恢复”被当时的谏官弹劾,再加上主和派的围攻,陆游被削职罢官,回到了他的老家山阴。我们了解一下陆游这个时期的生活,我们就知道陆游在这个时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广泛的,读的书很多,但是其中读范成大的诗文成为这一个时期陆游最大的兴趣所在。尤其范成大出使金国的时候,写下了日记《揽辔录》和相关的诗文。陆游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所以在这一年,陆游又习惯性地拿出了范成大的诗文集,随手一翻,翻到了范成大的一首诗歌叫《州桥》,这首诗歌是这样写的: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就是北宋的首都汴京有一条汴河,原来上面有一座桥叫天汉桥,后来被称为州桥。“使者”是谁呢?就是范成大,因为他曾经出使金国。“刘军”就是南宋北伐的军队。所以这首诗是范成大的亲见亲闻,他说我现在又回到了熟悉的汴京,又走过了熟悉的天汉桥。“父老年年等驾回”,这时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民众每年都盼望着南宋的皇帝,率军北伐,但是一年一年地过去了,他们内心当然也慢慢地失望了。现在看到了南宋的使者范成大,他们禁不住热泪盈眶,感动,感谢。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所以“忍泪失声询使者”,“忍泪失声”所包含的情感浓度是相当高的。“几时真有六军来”,到底什么时候南宋皇帝北伐的大军会来呢?

所以范成大的这首诗歌一方面表现了对北方民众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显然也有对于南宋朝廷主和派的一个委婉的批评。这首诗歌对于陆游来说,他肯定不是第一次读,甚至倒背如流,但是今天陆游还是一字一句读完了,读完之后老泪纵横,为什么呢?因为范成大要表达的感情正是陆游表达的感情。

正在陆游非常伤感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告说,范成大去世了。这个消息对于陆游来说真实太突然了。他当然知道范成大身体不好,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比自己小一岁的范成大居然先自己而去。过了没几天,陆游又做了一个很神奇的梦。梦里面不知道是哪年哪月,总之是满天飞雪,天气奇寒,冷得不得了。陆游跟范成大在长亭里面喝酒,“长亭”我们一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是送别的意思,因为古人在“国道”两边,每隔十里就要修建一座长亭,供来往的行人在其中休息。

陆游这个梦还梦到了一些很奇怪的内容,比如说他梦到了这个酒一排一排地排着,他也梦到桌子上的肉食堆得像小山一样。陆游跟范成大一起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吃得十分尽兴。同时旁边的乐队也非常卖力地在演奏,声音很响,传得很远很远。等到把这一场酒宴吃完了,也就到了离别的时候,范成大走上即将要载他远去的马车上。陆游走过去,好像有千言万语要对范成大说,但是他一句也说不上来,只能看着范成大的车越走越远,一直到影子也看不见。

梦醒了以后,陆游就纳闷了,范成大明明已经去世了,自己怎么在梦里面还这么热闹地跟他告别呢?不想则以,一想毕竟是一梦,现在跟范成大,那不是一种简单的离别,而是天人永隔了。想到这里真实肝肠寸断,痛苦不已。等情绪评定以后,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叫《梦范参政》:

梦中不知何岁月,长亭惨淡天飞雪酒肉如山鼓吹喧,车马结束有行色我起持公不得语,但道不料今遽别平生故人端有几,长号顿足泪迸血生存相别尚如此,何况一旦泉壤隔欲怀鸡黍病为重,千里关河阻临穴。速死从公尚何撼,眼中宁复见此杰?青灯耿耿山雨寒,援笔诗成心欲裂。

其实就是我刚才讲的内容,我就不再重复了。“平生故人端有几”,我这一辈子能够称得上“朋友”二字的,能有几个呢?范成大绝对是其中的一个,所以这么好的朋友走了以后,陆游的情绪当然就濒临了崩溃的边缘。所谓“长号顿足泪迸血”,你可以想象陆游的这么一个悲痛的场面,他甚至愿意随着范成大而去,“速死从公尚何撼”,范成大去世了,我如果马上也死了。跟着他一起,我这人生也没什么遗憾。所以我们说朋友之交里面,有一种生死之交,陆游描写的他与范成大的交往,那就是典型的生死之交。这一句要特别地加以解释,那就是“欲怀鸡黍病为重”,也就是因为我生病,我想“欲怀鸡黍”也很难做到,所以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典故了。

“鸡黍之交”竟然描写的是如此深厚的感情

“欲怀鸡黍”或者说交“鸡黍之交”,这个典故出自于《后汉书》。说后汉,也就是东汉的时候,有两个人一个叫范式,一个叫张劭。两个人在游学太学的时候,一见如故,建立了很好的友情。两年以后就要分手了,范式就对张劭说,再过两年,我在某年某月的某日,我一定过来看你,看你的孩子,也来拜望你的父母,你要记住。

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了两年以后,那个日子快要到的时候,张劭就对他的母亲说,说我的好朋友范式两年前说在哪一月的哪一日即将过来,你是不是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来招待这个范式呢?张劭的母亲一听张劭的这番话,笑了笑她说两年前说的话,你确定他会来吗?他有没有可能忘记呢?张劭明确地对他母亲说,我了解范式这个人,他是一个说到做到,一诺千金的人,他说在这天来,他肯定会来的。

到了这一月的这一日,范式果然如期而至,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或者在中国历史上“鸡黍之交”就比喻为两个朋友之间互相信手诺言的这么一种关系。但是其实在陆游的这个诗歌里面,注重的不是这一段,而注重的是范式与张劭后来的故事,后来的故事怎么样呢?

据说张劭生了重病,两个同乡的兄弟一直服侍他,到有一天,张劭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觉得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寥寥可数了,所以他对两个服侍的同乡说,我当然要感谢你们的照顾,但是我们在生前不能再见一下我的生死之交,那就是我这一生的遗憾。说完这句话之后不久,张劭就去世了,说来也奇怪,范式好像也有预感,就在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张劭。张劭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匆匆地赶过来和范式告别,他说我将在某月某日去世,某日的某个时辰下葬,希望你到时候过来看我最后一眼。

范式梦醒了以后也觉得很奇怪,居然一个人把自己去世的时候,下葬的时间说的那么清楚,他觉得这可能不是一个虚幻的梦,有可能是张劭托梦给他。这么一想,范式赶紧放下了手头的事情,星夜兼程来赶往张劭家。

他赶到张劭家的时候,张劭的葬礼果然在进行当中。然而很奇怪的是,几次想把张劭的灵柩把它放到墓穴底部去,但是怎么也放不下。张劭的母亲就对张劭说,孩子,你是不是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刚刚说完这句话,抬头一看,只见得范式的素车白马,从远方疾驰而至。

范式来到张劭的墓前,对着张劭的墓深深一拜,说好兄弟,你放心走吧,我们从此就阴阳两隔,永别了。说完这个话,范式就亲手操纵着这个绳索,把张劭的灵柩放到了墓地。这一次,很顺利地就放到了墓地。这个故事就有点诡异了,但是范式与张劭,从此就成为了生死之交的一个典范。“鸡黍之交”也就具备了这么一个意义。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陆游的诗歌“欲怀鸡黍病为重,千里关河阻临穴。”,前面一句话我们已经解释过了,“阻临穴”就是到了墓穴,因为离得远,我也不能去送范成大最后一程。所以在这样的话里面,陆游的懊悔,甚至歉疚,无奈,应该都表现得就非常充分。

陆游遭遇贬谪,挚友赋诗鼓励

范成大的离世,对陆游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子啊《范参政挽词》中陆游写道“孤拙知心少,平生仅数公,凋零遂无几,迟暮与谁同”,故友阴阳相隔,故国遥遥而望。满头白发病痛缠身的陆游独自立于尘世之间,一腔忧愤无人倾诉。回望这一生,陆游是不幸的,他报国无门,一腔热血豪情,终付流水,但是陆游又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范成大,在曾经那段不被众人理解的岁月里,还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之人,与他相知相伴。那么能与陆游成为一生知己的范成大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与陆游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能被陆游如此推崇的范成大,可能很多人对他还不熟悉,其实我们学中国文学,特别是学到南宋文学,往往有“中兴四大诗人”的说法,哪四大诗人呢?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这个“中兴四大诗人”当然陆游最有名,可范成大也是很有建树的优秀的诗人。他的名声只是比陆游略微低一点而已。范成大比陆游小一岁,我说两个重要的时刻。第一个他29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第二个,他53岁的时候担任了参知政事。

陆游与范成大最早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呢?也许不能说得非常精准,但是至少在绍兴的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年,在这一年或者稍后一点时间,陆游跟范成大应该认识了。因为这一年的十月,陆游在临安的编类圣政所担任检讨官。不久以后,范成大也进京与他同朝为官,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应该认识了。

认识之后,一起出游,一起写诗,尤其是他们认识以后,发现他们对于这个国家未来的看法惊人地相似,都是主张南北统一,尽快北伐。因为政治上的观点非常接近,所以两个人应该说交往不久以后,他们的感情就已经非常深厚了。

宋孝宗其实也是这一年的六月份即位的,宋孝宗在宋代的皇帝当中评价不低。不低的原因就是宋孝宗基本上改变了此前以主和为基调的这么一个国策,换句话说他主要支持北伐。宋孝宗所做的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主张北伐,为岳飞平冤等等,这一切都让主战派看到了希望。所以宋孝宗主政以后所呈现出来的气象就是要收复中原,完成了国家统一。这么一个皇帝当然给当时的主战派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陆游与范成大在这么一个可能的英雄时代来成就一番功业,尤其是陆游不断地上疏给宋孝宗,核心的事情主要亮点,第一就是要求宋孝宗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就是要求宋孝宗来统一全国的一个抗金的想法。他就觉得一个两个人抗金不行,应该全国抗金,才有可能把抗金这个大业完成了。这些主张当然很好,我们现在回到历史的现场,我们发现这些主张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但是别忘了,宋孝宗刚刚继位,他虽然有北伐的想法,但是怎么北伐呢?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北伐呢?其实这一切都在考虑当中,而陆游又那么急迫地来催着宋孝宗北伐,所以这也注定了陆游这么的一些上疏不一定会马上被宋孝宗采纳。这么一股满腔的报国热情受到了冷遇,陆游肯定是不高兴。但是这还不足以导致陆游的命运发生重大的变化。

陆游命运的变化就在于他过于爱憎分明的这么一个性格上。他对于朝廷备受宠信的两个人非常有意见,他不止一次地对大臣说,说这两个人一定是我们国家的祸患,应该尽快把他们除掉。陆游说了很多次,所以后来有一次,某位大臣把这个话就传给了宋孝宗,宋孝宗当然很生气,他觉得这个陆游好像管得太宽了,所以一怒之下就罢免了陆游的官职,而且把他逐出京城。

陆游被罢免了,他的朋友们当然一方面是愤愤不平,另外一方面也无可奈何。范成大在这个时期始终出现在陆游周围,给他以温暖。陆游出京之前,范成大在酒店里招待陆游,为他践行。当然文人践行要以文人的方式,所以范成大就写了一首诗来送给陆游,。这首诗比较长,但是里面有几句特别值得注意,范成大首先充分地肯定了陆游“孤忠有照临”,就是您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感情总有一天会被大家知道的,说让他不要灰心,同时还给他更大的鼓励:

功名袖中手,世事巧相违

就是对你陆游来说,功名唾手可得,因为你才干国人,思虑过人,所以你不要灰心,“世事巧相违”,现在你遇到的这些不顺心的事只是偶尔而已,你要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所以范成大在陆游的人生处于比较艰难的时候,给了他最大的温暖和最大的鼓励。

此次送别陆游以后,陆游与范成大又是好多年没见面,下次见面到了乾道的六年,也就是公元的年。这一年,范成大担任资政殿大学士,宋孝宗给他一个特殊的任务,派他出使金国,这个时候离北宋被灭已经超过了四十年。宋孝宗觉得一时凭自己的实力没有办法来收复故土,所以就以祈请的方式让范成大出使金国。他的任务主要有两点,第一位北宋的先帝的陵寝问题希望能够得到保障。第二金国与南宋已经形成了“叔侄”关系,既然形成了这么一个关系,两国交换文书的时候,当然就要相应地注意方式,让范成大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一个都不好解决,南宋当时这么弱,金国当时那么强,都说弱国无外交,所以范成大此行应该是非常艰难的,但是范成大竟然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胆略和才华把这两件事情办得都非常好。所以从金国回来以后,范成大就升为中书舍人。

范成大出使金国,要经过一个地方,京口,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而当时陆游也正好在镇江,所以陆游就在金山摆下宴席来宴请范成大。这次宴请当然说了很多话,喝了很多酒,核心的话题想都能想到,陆游一定是告诫范成大你好不容易有机会去了金国,你要好好地了解民情,考察地形,来为以后的南宋北伐提供有用的资源。所以两个在政治上有共同愿望的人,在这样一个时刻,其实他们走的更近了。陆游与范成大的感情升华到最高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是五年之后,地点在哪里呢?在四川。

陆游临别时的殷殷嘱托

晚年时陆游曾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生渴望收复故土的他,哪怕迟暮之年依然心怀壮志,然而他一生却只有一次亲临前线的机会,不能征战沙场为国效力是他毕生的遗憾,而这也是他欣赏范成大的原因之一。范成大不仅敢于出使敌国,而且不畏强暴,不辱使命,如此气节,实在令陆游尊敬。那么随着范成大调任四川,同样在四川任职的陆游又有了与故友重逢的机会,志同道合的两位好友在巴蜀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们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了呢?

范成大是淳熙二年,也就是公元的年,从桂林抵达了成都。到了淳熙四年,也就是年,范成大离蜀进京,先后在四川这个地方待了两年。在蜀地两年的相处,陆游与范成大两个人当然是形影不离。范成大每次宴游,身边一定会有陆游,所以他们的诗酒唱和就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可能真的是好景不常在了,就在陆游跟范成大在成都过着逍遥的日子的时候,范成大的职业生涯又发生了变化。

淳熙四年,也就是公元的年的六月,朝廷下旨让范成大离蜀进京。这个让陆游很意外,但是很意外也没有办法,这就意味着陆游与范成大面临着告别的一个情形。范成大要进京,陆游肯定要送他,肯定要为他饯行。大家知道陆游是怎么送的吗?他送了十多天,走了一百多公里。一方面陆游当然对范成大依依不舍,另一方面其实陆游对范成大有更多的期待和期望。因为范成大这次进京职位升迁,陆游当然希望范成大能有更大的作为。陆游在写给范成大的诗歌里面,曾经非常担忧的对范成大说:

因公并寄千万意,早为神州清虏尘

他甚至连北伐的路线都想好了,你回去以后在皇帝面前一定要献上我们的谋略,北伐的路线他已经告诉你了,“先取关中次河北”,你看陆游对范成大的期望该有多深。他为了免除范成大的种种思虑之劳,他吧北伐的路线都告诉他了。面对陆游的这么一番深情,范成大当然很感动、

临终之前心绪难平

在四川的时候,陆游曾在杜甫草堂附近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其中深意不言而喻。“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陆游懂得杜甫,他欣赏杜甫的胸怀气概,叹息杜甫的怀才不遇,更明白杜甫那份“国破山河在”的痛楚,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与杜甫一样,都困在了这巴蜀之地,有志而无时,然而,范成大却不一样,他身居高位又有报国之志,陆游对这位知己亦是充满了期望。那么范成大回京后能否实现它与陆游的理想与抱负呢?

范成大进京以后,在淳熙五年,也就是公元年,升为参知政事。那么这个参知政事是个多大的官呢?相当于副宰相。在这个位置,当然就参与了国家谋略的这么一个中心人物之列了,但实际上范成大在这个参知政事这个位置上担任了多久呢?两个月。就因为他与宋孝宗的政见不合,结果被弹劾,落职,就回到了老家吴县。后来虽然也被用起,但辗转在地方任上,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范成大对于风起云涌的南宋政坛应该说彻底失望了,或者说绝望了,所以他就要求辞官归家,回到了故乡石湖,这个石湖在苏州古城西南方向,大概五公里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一派山清水秀,田园风光,这么好的自然景色,当然对于范成大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安慰。范成大在这个时期,也写了许多的田园诗,范成大被认为是南宋第一流的田园诗人,应该说正得益于这一段生活。

到了淳熙的十六年,也就是公元的年,这一年的十一月,陆游也再次被罢官,回到了故乡山阴,此后也曾经短暂地出仕,但是在故乡待的时间更多。陆游与范成大两个人,肃然一个居住在浙江的山阴,一个居住在江苏的吴县,两地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的诗词唱和一直没有中断。

当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年,陆游突然获悉范成大去世的时候,他除了非常悲痛也突然明白,生命原来如此短暂,所以在他的追忆的诗歌里面,他对于范成大去世之后,对于自己内心的悲愤,悲凉,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描写,描写了自己泪流满面,描写了自己愿意追随着范成大而去。

到了嘉定二年,这年是年,到了这一年的末,陆游已经85岁了,他一方面身体衰弱得厉害,另一方面情感动荡得厉害。为什么一个85岁的人会有着两种状态呢?第一种状态大家当然能理解,85岁身体肯定衰弱了,但是85岁为什么情感还那么动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在读范成大的《州桥》诗歌,那种“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他读一遍都要痛哭一回,而这一天,泪水未干的陆游,用很微弱的声音把儿子喊到了身边,他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一时居然也说不出话来,最后让他的儿子准备了笔墨,他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这就是《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完这个诗不久以后,陆游就去世了,在这个诗里面,陆游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他说得很简单,他说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觉得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能放下了,但是他陆游还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自己快也和这个世界告别了,但还没有见到南北统一,九州一家这么一个局面,所以不甘心,放不下,所以他只能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南宋的军队北伐成功的时候,你祭奠我的时候,你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告诉给我。

陆游与范成大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无论他们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悲剧性,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那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但是在悲剧性的时代,陆游跟范成大之间却产生了一种有温度的甚至滚烫的友情。我想他们到达生命终点的时候,回味平生是温暖的,大概就是这样一段友情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