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小区的傍晚是娃儿们的世界,骑车的,轮滑的,打篮球的,清亮的呼朋唤友声,追逐中的尖叫声,单纯而快乐,让人暂时忘了疫情带来的“愁滋味”。这时世界平和而又蓬勃,只是每个人脸上的口罩还提醒着人们疫情还在,病毒还没走。
此时,一群人围在树下,原来是娃们把沙包丢在了树上,大人娃们齐上阵,一小娃骑在大人肩上,伸手去够,围着的人们纷纷变身指挥官。做服装设计的姐儿们大笑,我当什么事,就一沙包,分分钟给缝好。
初夏的京城午后已是火热,随便京城哪条不大的河,河边的草坪上定是扎上了红红绿绿的帐蓬,树间挂起了吊床,草地上的露营毯上摆着可心的小点水果、讲究的还摆上了茶席,疫情带火的露营经济在此可见一斑;有小伙居然搬来了折叠沙发,窝在里面在树荫下静静地看着书。
河边露营的人们。
疫情下诗和远方变成了诗在身边。
顺义的文艺青年卖起了“流动咖啡”,车停在路边,掀起的后备厢里是咖啡机,路边支起小桌,座位就是小马扎,认识的不认识的坐下来,喝着咖啡也就聊上了。
马路上的车明显少了,象春节时那样空荡荡,这一次人们不是归乡,而是多半居家。
热爱健身的人们并未因疫情停止热爱,他们或在马路边奔跑,快走,或在家中云健身,封在上海的刘畊宏健身操也因此意外走红。
疫情下不能来一场说走说走的旅行,依旧要把生活于细处过得热气腾腾。
计划中去故宫看“何以中国”的展览,因为暂时的闭馆变成了“云游”。
“云游博物馆”已是疫情下文博爱好者看展的不二选择,“云游”中,博物馆不再只是一景点,它回归了博物馆的本质——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何以中国”展览从西周青铜重器“何尊”开始,展出了如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玉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三星堆青铜太阳轮等,这些都是国之重器。
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先整体“逛”一遍展览;回头再“驻足”心仪的展品前,在屏幕上放大,细细赏看。不得不说,故宫的数字化体验从来不教人失望。在故宫App矩阵中还有关于展览和每个展品的详解,每一样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每一个物件的巧夺天工,让你不自觉地穿越、脑补。
故宫“何以中国”展览部分展品——长信宫灯(西汉)
故宫“何以中国”展览部分展品——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故宫“何以中国”展览部分展品——辟大夫虎符(战国)
一天,偶然在某App上看了画家陈丹青先生的一期节目——《线条的盛宴》,陈丹青用画家的视角去解构北齐壁画。
节目的标题就很打眼——“秒杀”西方古代壁画及文艺复兴杰作,重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北朝墓室壁画,是一场线条的盛宴。
陈丹青先生的解读很精彩“进入北朝墓室的第一印象是线条的盛宴,正如意大利壁画的第一印象是体积的盛宴。
人脸、身躯、器物、牛马,只是线条、线条、线条,放肆到极点,快乐到极点。”
节目的拍摄完全是沉浸式的,随着镜头,跟着陈丹青先生的脚步,完整地参观了北齐徐显秀墓的壁画。
你无法理解六世纪时的画匠明知道他们的作品一经完成便永埋地下,依旧那般认真地创作,布局、线条、色彩,灵动而让人称奇。这大抵也是工匠精神吧。
徐显秀墓室北壁墓主夫妇宴饮图
带着好奇转而“云游”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这个并不知名的博物馆,“云端”意外得好。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是依托“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北齐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结合北齐壁画和其他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管理为核心的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在云端提供了贴心的视觉呈现,不仅有壁画2D、3D展示、还有VR全景体验、AR全展互动;从徐显秀墓的考古发掘历程,到学术分享、文博讲堂还有文创产品展示。云游过后,发现陈丹青先生线条的视角才是徐显秀墓的一小点。
徐显秀,蔚州忠义郡人(今河北省北部)。徐显秀少年豪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是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阳之父高欢的爱将。曾官至太尉,拜司空。公元年被封为武安王,公元年死于晋阳,也就是今天山西太原的腹地中,享年70岁。
壁画描绘的是一支由神兽引导的仪仗队伍,86个青壮年士兵神态各异,服装样式统一而色彩不同。他们有的举着鼓,有的吹着长号,还有的执缰牵马,整支队伍蓄势待待发。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奢华与排场。
徐显秀墓还出土了一颗有着多年历史的嵌蓝宝石金戒指,黄金指环上的纹饰似龙非龙似狮非狮;而蓝宝石戒面上的人形图案据考可能就是古希腊神话中半神半人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
徐显秀所处的时代正值丝绸之路东西方通途之时,中国与西方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北齐皇帝对中西亚的波斯粟特文化尤其偏爱。徐显秀在北齐曾担任泗州刺史一职,爱交朋友的徐显秀,甚至还和一些胡人成了八拜之交。
就有一名胡人出现在徐显秀墓中的壁画中。相传壁画中的这位胡人既是徐显秀辖区内的商人,又是与他有着生死之交的好友。而这枚戒指就是希腊文明通过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当然,这些都是专家们的合理推测。
云游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就象是看了一场悬疑片,不对,比那个还要上头。
于是在疫情下,历数着国内有名的博物馆,“云游”走起,感觉就象开盲盒一样,有惊喜,也有失望,还有的连单纯的网站都算不得用心。不过也是寻常,博物馆数字化生存的脚步一定是有快有慢。
看陈丹青先生的节目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立于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壁画前,充满着对民族美学的惊喜。
深以为是,每一回站在文物前,感受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有人说宋徽宗时期、清雍正时期代表着中国审美的巅峰,何止是这两个帝国,五千年的文明每一朝代都贡献了独特的审美。
记得有一年去大英博物馆,看到一批批的来自中国的文物精品,一边心痛,一边想着,学设计,练眼力,中国的古人们早已提供了标杆,无论是从审美视角还是想象力和工艺制作,我们或许当从传统的血液中寻找新的发展。
看博物馆就象说美食,谈是当不得吃的,云游也只是隔靴搔痒,总感受不到真滋味,等着疫情过去,一定要与我“云游”时的心向往之来一次久违的面对面。
(本版图片刘向阳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