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时候,大陆曾经上映过一部电影,名为《集结号》,讲述的是一个名为谷子地的军人,接受了首长交给他的掩护大部队转移的命令。
当时,首长对谷子地说只有听到集结号的声音才可以撤退。在后来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谷子地手下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但他们却依然坚守,只为完成自己的使命。
当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引起了极大地反响,人们无不为解放军人的牺牲精神和顽强意志而肃然起敬。
但大家或许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谷子地,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他就是常孟兰,一个曾经用机枪打下敌军战斗机的战斗英雄。再后来,常孟兰远赴东北寻找自己的老部队,由此揭开了这段被历史尘封的悲壮故事。
在年的春节前,东北的土地上正在经历一年中最为酷寒的一段时间,凛凛寒风吹得人们几乎不愿意踏出家门。
在一天下午,位于辽宁本溪桥头镇的某集团军炮团驻地附近,两位执勤的士兵正在驻地附近巡逻。
眼看天色接近傍晚,气温变得越来越低,凌冽的寒风夹杂着飞雪顺着人的衣服口子直往里钻,两个士兵也不禁打了个冷战,但他们依旧用手电筒扫照着,警惕地巡视着周围。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士兵突然发现远处的马路边上似乎有一团黑影,而且看起来像是个人的样子。
这一情况顿时让士兵们警觉了起来,他们摸着腰间的枪,另一只手提着手电筒走了过去。
等到跟前他们才看清楚了,这的确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看起来像是一个拾荒者或者流浪汉。
在这样的天气里,一个老人倒在冰冷的雪地里,很快就会因为失温而陷入昏迷,不久就会被冻死。
来不及多想,士兵们赶紧把老人抬起来背在背上,然后就往部队的医务室跑去。
医务人员看到士兵们背过来一个老人,起初还很疑惑,但人命关天,来不及多问,他们赶紧组织人手对老人进行救治。
万幸的是,老人昏迷过去的时间还不算久,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性命暂时保住了。在医务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状况慢慢好转过来,不久就苏醒了。
苏醒过来的老人,看到屋子里的大夫和穿着绿军装的士兵,沙哑着声音问:“这是哪?”
士兵们看到他醒过来,也是高兴地对他说:“老人家,这里是部队,你刚才倒在雪地里了,是我们把你背过来的。”
老人听到这里是部队,突然激动了起来,赶紧问:“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士兵一时不好回答,只是说:“你安心在这里住几天,等养好了身体我们再送你走。”
谁知老人一骨碌爬起来抓住他的手说:“我也当过兵,我是来找我的部队的,你们首长在哪里呀?”
听到这句话,士兵顿时意识到事情可能不是救起一个流浪者那么简单,他就问:“你是哪个部队的?”
这时,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床上翻下来,站直了身体,并对士兵敬了一个礼,然后说:“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向组织报道!”
此言既出,让房间里的士兵和大夫都吃了一惊。晋察冀军区?这可是解放前的军队编制啊,难道这个老人是革命老兵?
想到这,士兵们也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他们赶紧派人去找了团长过来。团长王永久在听说士兵们救回来一个抗战老兵后,也是十分重视,立即赶了过来。
在向老人说明身份后,只见这个自称常孟兰的老人激动地热泪盈眶,他再次向王永久敬了一个军礼,并说:“报告首长,常孟兰向您报道,我部奉命于年11月19日带领五班七名战士,在延庆县桑园镇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按照上级命令,坚持到最后,在战斗中我与部队失散,两名战士牺牲,其余人员下落不明。任务已完成,请首长指示!”
王永久在听到这句话,也是感到十分震惊,对团史十分熟悉的他知道,他所在的炮兵团在解放战争中于延庆镇一带曾与国民党军队有过遭遇战,虽然其中细节已经说不清了,但眼前的这个老人却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熟悉。
虽然无法确定老人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但看老人的神情态度,一点也不像一个编瞎话的人。
于是,在安顿好老人后,王永久立即让人去调阅库存的档案,以查清老人的身份和当年战斗的具体细节。
在经过几天的仔细核实后,部队上基本弄清楚了,当年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任务,也存在一个叫常孟兰的战士,他还是我军的著名战斗英雄,而他和他的战士最后也的确是下落不明。
更关键的是,王永久还突然想起来一件事,那就是团部的荣誉室内陈列着一张照片,那是石家庄战役后的庆功大会上由《晋察冀日报》的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间的显眼位置,有一个胸前戴着大红花的战士,他就是当年的战斗英雄常孟兰。
想到这,王永久赶紧带着老人去荣誉室参观,在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老人突然激动地说:“这个人就是我!”他还详尽地讲述了当天的事情,以及他参加战斗的经过,与档案记载分毫不差。
至此,虽然这个老人除了讲述的往事以外拿不出更多的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但也已经能够大体证明这一切了。
王永久此时也给常孟兰回敬了一个军礼,并说:“孟兰同志,你的任务完成了,我代表全团感谢你,感谢你的战友。”此时的常孟兰也是泪流满面,但他却笑得很开心。
对于此时的常孟兰来说,他的心情没有人能够体会,他的眼泪和笑容中,包含的是对既往历史中无限遗憾与生死离别的感触,也是对重归部队并得到肯定的感怀。当我们把这段故事讲给大家听的时候,相信人们也会因此动情。
那是在年的一天,八路军来到了河北石家庄的赞皇县北竹里村。本来对于军队的到来,乡亲们是十分畏惧的,唯恐当兵的抢人抢东西。
但是,与八路军相处了一段时间,人们才意识到这次来村里的军队和以往的国民党军队或者军阀的队伍不一样,他们不抢东西,还帮助老百姓干活、修房子。
村民们被八路军的作风感动了,也放下了戒备的心理,开始和战士们拉家常。
在这些村民中,就有常孟兰,他在和八路军接触一段时间后,对这支队伍十分向往,所以当招兵处的同志问他要不要参加八路军的时候,常孟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常孟兰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一名战士。
在当兵以后,常孟兰很快就成长了起来,他读过书,认识一些字,在部队里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且,常孟兰打仗的时候很是勇猛,有点拼命三郎的风范。
所以,常孟兰不仅被提拔为机枪班的班长,还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战士。
关于常孟兰打仗拼命这件事,从他在清风店的战斗中就能看出来。
那是年的10月,我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清风店发生遭遇战,因为国民党军队有制空权,他们的飞机在天上肆无忌惮地飞行,对着我军的阵地狂丢炸弹,很多战士因此丧命,战事一度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就在这时,被敌人的飞机激怒的常孟兰来了火气,他端起一挺机枪就冲上了高地。
当时的国民党飞行员觉得解放军没有防空武器,因此毫无顾忌地在低空飞行,用航炮和航弹不断杀伤我军战士。
就在这时,只听见地面上一阵急促地机关枪的声音,随后就是一片密集地弹幕打在了飞机上,那架战机的翅膀很快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紧接着,又是一通连珠般的子弹击穿了飞机的蒙皮,飞行员也被击中。
不久之后,地面上的士兵只看见那架飞机打着转向地面坠去,很快就在猛烈地爆炸中烧成了废铁。击中这架飞机的子弹,正是来自常孟兰手中的机枪。
用机枪进行防空,听起来像是只有神剧中才有的桥段,但这在战场上却是真实存在的。看到有飞机被击中,国民党的其他飞行员还以为共军有防空武器,急忙进行爬升,不久后都一股脑地开溜了。
失去了空中优势的国民党军队顿时没了士气,很快就在我军的反击中被击溃,我军取得了一场大胜。
当时在地面上的常孟兰,看到被自己击落的飞机兴奋地大叫,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胳膊被几颗跳进袖口的弹壳烫伤了,直到战后他才感觉到那钻心的疼痛。
常孟兰击落敌机的事迹很快就在军队里传开了,连军区总司令聂荣臻都亲自致电嘉奖,常孟兰因此荣立一等功,被提拔为三营八连二排排长。
在庆功大会上,团长宋选激动地说:“关键时刻,常孟兰同志灭了敌军的威风,涨了我军的气势,希望所有人都向常孟兰同志学习,也希望他在下一次战斗中再立新功。”
后来,解放军还把那架被击落的敌机残骸搬了回去,到现在还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
在那次战役以后,常孟兰也没有就此躺在功劳簿上,他又参加了接下里的石家庄战役。而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常孟兰所在的二排作为突击排担任攻取制高点的作战任务。
尽管敌人的火力十分凶猛,但常孟兰带领战士们勇敢地发起了冲锋,仅用了十几分钟就将红旗插在了山顶上。
战后,《晋察冀日报》的记者来到军队进行采访,并拍摄了那张庆功大会上常孟兰胸戴大红花的照片。
时间来到年,解放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候,常孟兰所在的部队在经过多达里的高强度急行军后,已经疲惫不堪。但就在这时,他们却与敌人的主力部队遭遇。
深知此次任务不在于与敌纠缠,急于奔赴目的地支援作战的部队首长想留一支部队进行阻击作战,如此关键而险恶的任务,非精锐部队不能完成,而作战勇猛的常孟兰所部就被选中了。
当时,连长何友海对常孟兰说:“你们八个人必须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阻击敌人,只要能拖到天黑,大部队的撤离就有了保障,不完成任务不能撤退,能完成任务吗?”
此时,常孟兰和他手下的七名战士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能,保证完成任务!”
“好!”在得到战士们的回答后,何友海先是肯定了一下战士们的心气,然后拍了拍常孟兰的肩膀,接着说:“听到一声长号声,你们就开始撤退。”
年的11月19日傍晚,正值夕阳西下,朱砂色的阳光铺洒在伫立在山头的古长城上,将斑驳的砖石映成一片丹红色。这本该是一个静谧的傍晚,但枪炮声还在昭示着乱世最后的喧嚣。
只听见那夕阳映照的阵地上传来一阵阵呼喊:“节省弹药,等敌人放近了再打!”那是常孟兰在指挥战斗的声音,但很快他的声音便淹没在了一片爆炸声中,敌人发起了又一次猛烈地进攻。
“排长,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撤退?”一个战士强忍着伤痛,抱头蹲在堑壕里,在横飞的弹片与隆隆的爆炸声中对着常孟兰大喊。
此时的常孟兰正在机枪前对着敌人扫射着,先是点射,紧接着又是一通急促地连射,子弹呼啸着离膛而去,散热片上冒出一阵阵热气。
在听见士兵的呼喊声后,常孟兰在射击的间隙对他喊:“再坚持一下,等号响了我们就走!”
此时,在经历了几个小时的阻击后,战士们已经到了体力与意志力的临界点。他们每人只有几十发子弹,机枪有三百多发,另外还有一些手榴弹和炸药包,但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他们已经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眼看着敌人还在组织冲锋,所有人都在期盼着那一声长号刺破这阴沉沉的天色,急切地盼望着,但他们并没有脱离阵地,眼神依旧死死地盯着每一个踏上阵地的敌人。
终于,有战士倒下了,而其他人也都不同程度地负伤了,弹药也基本接近告罄。一个名叫高兴的战士对常孟兰说:“老常,看来我们这次肯定要当烈士了。”
常孟兰看向他,只见他满脸的灰土与血污,但手指还扣在扳机上。在说出这句似乎在表明已经绝望了的话时,高兴的脸上没有悲伤,而是有着说不出的决绝与漠然。
但除了高兴之外,常孟兰还注意到,有的战士眼神开始变得消沉。唯恐军心发生动摇,常孟兰大喊一声:“没有听见连长的号声,谁也不能撤退,否则立即执行军纪!”
但此时的常孟兰心里也清楚,仗打到这地步,再不撤退这些人可能就得全部牺牲。想到这,他的心里也咯噔了一下。
此时的常孟兰,比任何人都盼望那声嘹亮的长号声,因为这是他的兵,他希望看到他们活着,看到他们能够继续笑着、欢腾着,直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了夜晚,敌人的进攻暂时停滞了,而常孟兰的队伍此时已经牺牲了两个人,加上他还有六个人,而弹药只有从敌人身上扒来的那最后的几十发了。
面对这种局面,常孟兰知道,再坚守下去必然会死,但他一不准备等死,二不准备抗命,而是要发起反冲锋。
是的,带着大都负伤的五名战士,在夜色的掩护下,向敌人的大部队发起反冲锋。这听起来像是自杀,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集合,迎战!”当午夜来临,常孟兰突然将士兵们召集了起来,将最后的弹药分给他们,随后发起他们已经达成共识的最后的冲锋。
茫茫夜色中,除了照明弹带来的短暂光亮,就只有四处横飞的弹药发出的火光,除此之外人们什么都看不到,只听到那连绵不断的喊杀声和爆炸声。
常孟兰一路猛冲猛打,他已经顾及不到其他人了,他的四周都是敌人,都是嗖嗖地子弹发出的声音。他一直往前冲,翻滚跳跃,腾挪转移,见到人就射击,没子弹了就从死人的身上找。
就这么不知道打了多久,只见四周的枪炮声变得稀疏,也几乎没有了人影,常孟兰一个人站在荒野中,有些茫然失措,他大喊一声:“集合啦”,但没有人回答他。
常孟兰拖着疲惫至极又饥肠辘辘的身体,就这么一个人行进着。天终于亮了,在遇到一个老乡后,常孟兰才知道自己到了怀来县。
常孟兰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敌人的控制区,但同时他也已经和部队走散了。
在与部队失散后,常孟兰想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回到部队,但在当时那个情况下,部队四处转战,根本没人知道踪迹。河北的地界也还没有安定,根本找不到可靠的组织。
就这样在当地转悠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后,常孟兰才终于放弃了,他选择了先回家看看,再寻找机会。然而,这一去就彻底错失了回到部队的机会。
直到新中国成立,常孟兰兴冲冲地跑到北京军区负责接受失散人员的办事处,但在通报了身份后,他却迟迟没得到回复。
战争年代失散的人太多了,还要一一核实身份,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该部门人手又少,所以进度十分慢,乃至于他三年后再去的时候,也还是只得到了“回家等候消息”的回复。
在那以后,随着国家给老百姓分了土地,农民的生活趋于安稳,已经适应新生活的常孟兰也就没再为这件事奔波了。
但是,在他的心里却一直有一个执念,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没有给首长复命,任务不算完成。总有一天,他要找到自己的部队,好了却这件事。没成想,常孟兰这一等又是四十多年。
四十年间,常孟兰四处走访,去过东北,也去过山东,为的是找自己的部队,另外就是寻找自己在战争中失散的战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慢慢爬上他的头顶,皱纹也一点一点生出来,常孟兰却一无所获。似乎说,这将成为这个革命老人一生的遗憾。
直到年,已经是七旬老人的常孟兰终于听到了自己部队的消息。有人告诉他,该部队已经改编成了炮兵团,驻地就在辽宁本溪。
听到消息的常孟兰顿时来了精神,他立即下决心要去辽宁找部队。
当时正值年关,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春节,但常孟兰却在四处借钱,说是要买车票去东北给部队首长复命。
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老人发疯了,但常孟兰对此毫不在乎,他在凑够钱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踏上了去东北的火车。
到了辽宁,一打听才知道,部队驻地在桥头镇。当时马上就快过年了,去桥头镇的班车已经停运了,但老人心急如焚,他最后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搭上了一辆农用车,在傍晚的时候抵达了桥头镇。
但部队驻地在郊外,老人还需要步行过去。此时的常孟兰经过长途跋涉,盘缠已经耗尽,早已是饥寒交迫,步伐也越发沉重。
就在快要到达部队驻地的时候,他终于坚持不住倒在了路边。于是,就有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一幕。
在确认了常孟兰的身份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随后,部队里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条件,通过联系和请示上级,准备送他去荣军院养老,好让他安度晚年。
但没想到的是,常孟兰对此却说:“我是来完成任务的,不是来要待遇的。”同时,常孟兰提出,希望能与自己当年的连长见一面。
原来,常孟兰一直以来对一件事始终放不下,那就是当年到底有没有吹集结号?了解到常孟兰的连长名为何有海,王永久当即组织人手去调查这位连长是否还在世。
然后,人们可惜地发现,这位名叫何有海的连长已经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对此,常孟兰也只能感叹一声,看来此生注定是要留下这个遗憾了。此后的常孟兰在组织的安排下安度了晚年,直至年去世。
然而,当常孟兰的事迹为人熟知后,《东方时空》栏目组在年制作了一期名为《为了那声军号》的节目,其中就提到了晚年的老英雄最挂怀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连长到底有没有吹那声集结号。
结果,节目播出后,一个来自辽宁鞍山的观众觉得节目里提到的何有海连长就是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只不过他的朋友姓“和”,不姓“何”。
在与和有海进行确认后,人们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位连长还在世,只是常孟兰把对方的名字搞错了。
而面对镜头,和有海很是惭愧地说出了当年的真相,他确实没让吹那声集结号,因为当时的情况太过复杂,一旦吹号极有可能暴露部队的撤退意图,引起敌人的反扑,从而影响部队完成作战任务。
至此,真相全部大白,而对于常孟兰,和有海也满面泪花地说道:“他是好兵啊......他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完成了!”
我们不得不感慨,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流血牺牲代价的战士,他们的伟大有时候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常孟兰和自己的战友拼到了最后一刻,顺利完成了掩护大部队的使命。但是即便如此,常孟兰还以惊人的决心,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守望着,只为向部队复命。
没能让这样的英雄享受该有的荣誉和待遇,是我们的遗憾,但幸运的是他最终基本达成了他的夙愿,除了那一个答复。
而在和有海现身后,他的儿子在老人家的坟前边哭边说:“老连长找到了,他说您的任务完成了。”如果老英雄在天有灵,他在此时应该也可以彻底瞑目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