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前景 >> 正文 >> 正文

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弥勒市可邑村日子越过

来源:长号 时间:2023/1/22
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1051077.html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高燕

“大三弦弹起来,巴掌拍起来,长号吹起来,狮子舞起来,刀叉举起来,美酒端起来,彝歌响起来……”这是彝族支系阿细人欢迎客人的特有方式。在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的周末和节假日,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赶来了,可邑村就这样自然地沸腾了起来。

正因为可邑村发展旅游业,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2万元,人均纯收入1.8万余元,全村户名彝族同胞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美丽家园建设为旅游业搭建平台

可邑村隶属西三镇蚂蚁村委会,蚂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虎龙告诉记者,曾经的可邑,是典型的贫困山村,人迹罕至,交通闭塞……年,“美丽家园”建设的东风吹到了可邑村,可邑村依托这一有利契机,立足自身实际,对老村房屋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

同时,可邑村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对村庄道路、排水、绿化、人畜分离养殖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年10月,可邑小镇景区正式营业。年12月,启动全省特色小镇建设项目,这一系列的建设项目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如今的可邑村不仅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

“可邑小镇自开业以来,旅游总收入达万元,接待游客万人次。”曾虎龙说。

据介绍,可邑村森林覆盖率达85%,有密枝林和烽火台等多处景点,自然景观优美,传统民居形式与村寨聚落格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这里有着多年的人文历史,是弥勒市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起点,是蜚声中外的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和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的兴盛之地,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因此,在建设中,可邑村始终把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立足民族文化谋发展,走产村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之路,振兴乡村经济。

可邑村积极配合镇党委、市城投公司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和旅游业发展工作,引进云帆酒店管理公司、阿细蜜源等10余家中小型商家入驻,发展了“森林度假酒店”高端服务、“帐篷酒店”体验式住宿、“彝家八大碗”特色餐饮、“高老庄”民族风味等旅游业态,并辐射带动了蚂蚁村、法雨哨、舍德尼三个村小组的旅游资源开发。

同时,在景区建设西三镇农特产展销中心,开发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彝族小三弦、刺绣、挂包、银器饰品等彝族风情旅游系列商品及阿细骨头生、核桃、蜂蜜等特色旅游商品。

为了不断摸索拓展村民致富渠道,可邑村还采取“公司+小组+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帮助全村61户农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目前户均增收5万至10万元。

可邑村就是这样把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融入旅游产业,转换为经济价值,走出了一条“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跟党走迈向幸福新生活

在带好全村发展的同时,曾虎龙和村小组党员干部还时刻心系村里的贫困户,每日把走访贫困户列入到日程计划中,随时掌握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在这里生活的村民都很幸福,有共产党员的带领,贫困户都陆续脱贫了。”村民刘云飞说,在年,他因患脑溢血住院治疗花去了家里全部积蓄,还影响了当年的春耕生产,曾虎龙知道这事后,自己出钱为他买了30公斤玉米种和公斤化肥,号召党员干部一起帮助他家渡过了难关。

贫困户石付兰告诉记者,前两年,家里建好新房但没钱装修,村小组党员干部出工出劳帮自己家进行装修,过年时一家人顺利搬进新房居住。

“村子近些年来翻天覆地变化与积极发展旅游业分不开,人人都靠双手勤劳致富。”村民龙云清说。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余元,与年相比,可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0%。”曾虎龙表示,由于发展旅游业,可邑村就地解决可邑导游、民族歌舞演员、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就业余人。

在可邑历史上,可邑村人龙介仁曾经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并向毛主席敬献了一套彝族阿细服饰和一面在麻布上用红丝线绣着“毛主席,我们永远跟着您走!”字样的锦旗,诠释着彝族阿细人世代坚贞不渝的誓言。曾虎龙满怀信心地说,“如今跟党走的彝族阿细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家家户户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小轿车……村民们正阔步走向小康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