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作品浅析:《古都素描》——北京点点
20多年前,上扬唱片公司要出版一系列台湾作曲家江文也作品的CD。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出现江文也的名字,只好以BunyaKoh(以英文书写江文也的日语发音)登记,其名作之一《北京点点》,则改名为《故都素描》,以避免“北京”两字受到注目,引起无谓问题。
年,江文也的钢琴小品集《断章十六首》(Bagatelle)Op.8出版。这是他在~36年间谱写的音乐,出版者为当时旅居中国、日本等地的俄裔美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AlexanderNikolayevichTcherepnin)。年,这部作品在威尼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音乐节,荣获作曲奖。
后来,江文也在这部钢琴小品集中选出5曲改编为管弦乐曲,于年8月,以《北京点点》发表,年1月9日,由尾高尚忠指挥新日本交响乐团首演。
年4月,江文也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作曲与声乐之教授。于是开始研究中国古代与民间音乐。他到北京的时候,北京刚在一年前受到抗日战火波及,市内必定是到处古迹与废墟。这首作品,大概是他在这种情形下有所感触而创作。
▲江文也此曲为一首标题音乐,描写北京的5项事物,全曲分为5段,但连续演奏。
1.“唢呐”(Charamela)
乐曲一开始,先有一段6小节极缓慢的前奏,调性不稳定,很有幽幽的感觉,像是古老的时代在招手,让听者堕入苍然的怀古意境。这段旋律是第3段“在废墟”的主题。“废墟主题”在后面各段音乐的前面出现,一直提醒听者是在废墟中徘徊,即使看到灿烂的幻影,也只是昔时的荣华。这段旋律先由长号、大号与低音弦奏出两小节动机,再由长笛、短笛与低音单簧管等木管乐器奏出其对应动机,再回到铜管乐器奏出主题动机。其间铜锣微响,加深中国风格。
“废墟主题”还留有余韵时,音乐已进入第1段“唢呐”。此曲原为《断章十六首》中的第4曲“变色龙”。木管乐器奏出文雅的稍快板主题,其节拍自6/8,而3/4,而2/4,每1小节都在变。木板敲出很有特征的节奏,铃鼓也助兴。双簧管与英国管一直模仿唢呐的声音,像是在街坊有人吹唢呐叫卖东西。街上还那么的吵杂。音乐慢下来,低音管与低音弦再现废墟动机。
▲唢呐演奏家刘英2.剧场气氛(TheAtmosphereofTheTheatre)
这是《断章十六首》中的第12曲,原曲无标题。一声管弦乐总奏之后,小鼓响起。弦乐器刻出节奏极清楚的带有东方味道的旋律,这个节奏型与旋律支配这段音乐。铜锣不时酿造剧场的气氛。锣鼓喧天,还加铃鼓、木板、三角铁等,所有敲击乐器,以及管弦,还有那节奏,都描绘出剧场昔时的光彩与热闹。古都的剧场,在其最盛期不知如何的焕发华丽。在一小节休止符之后,这段音乐会重复一次,全乐器齐奏之后音乐慢下来,接下来的废墟主题,让听者回神过来,刚看到的光彩与热闹,只是一场幻影。
3.在废墟(IntheRuins)
这原是《断章十六首》中的第11曲“二胡”,一开始就是废墟主题,其第1小节的5度音程,表现二胡的两条开放弦。整个这段音乐,就由这主题形成。这一段是全曲中最短的一段音乐。当音乐以最弱音消失后,曲趣一变,转入明朗的第4段。
4.牧童与垂柳(BuffaloBoy)
这首轻快明朗的舞曲,原为《断章十六首》中的第14曲,原曲无标题。或许是描写明朗的天气里,在堤旁垂柳边戏耍的牧童,节奏跳跃,旋律轻快。小鼓、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在这里非常活跃。音乐在开始时是3/4拍子的舞曲,最后却转为4/4拍子。然后又是废墟主题。最后颤抖的高音弦与竖琴的滑奏,使音乐进入第5段。
5.故都城门的风景(OldCapitalGate)
这是《断章十六首》中的第16曲“正阳门”。铜锣响起,低音管、大号、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低音乐器奏出进行曲的节奏,但这节奏也古意盎然,没有一般进行曲的雄壮气氛。行进队伍从远处走过来,敲锣打鼓,不是军队的队伍,而是大排场面的大官豪吏的队伍。
他们走过正阳门。单簧管奏出主旋律,双簧管与法国号重复一次,木板刻出很有趣的节奏,长笛以同样的节奏奏出华丽的助奏旋律。主旋律第3次出现时已移到小提琴上,旋律在高部位流动,而助奏旋律则移到短笛、长笛、双簧管等高音乐器,小鼓、木板、三角铁也打出那有趣的节奏,木琴、钢片琴也演奏助奏旋律。所有乐器都活跃起来,音乐变得很热闹。
忽然,音乐平静下来,徘徊在废墟者回到现实,队伍的幻影消失,如今昔时繁华不复在,徒然令人幽然思古。双簧管奏出思古幽情的新旋律,寂寥的旋律有点像在描写在正阳门边看尽世态炎凉的孤独野草。繁华的幻影再度出现,主题出现在短笛与双簧管,助奏旋律出现在英国管上。进行曲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在小号与长号,这一次旋律已变得非常庄严,其他乐器一齐刻出节奏与奏出助奏旋律,音乐达到最高潮后,结束全曲。这段音乐,充分表现出作曲者管弦乐法技巧之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