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
冬季北京街头的餐馆,大都在街面处写着三个大字“涮羊肉”,三个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当属街头第一。
除了锅碗瓢盆以外,火锅是北京普通市民家中必备的生活用品,这一点正是北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大特色。我们由此可知北京人对于涮羊肉的偏爱程度。涮羊肉的吃法也充满十足的平民味道。原料无外乎羊肉片、芝麻酱、韭菜花、卤虾油、冻豆腐、细粉丝、白菜等。待火锅烧开,围坐在一起的客人用筷子将肉片放入沸汤之中,一涮即熟,再蘸佐料,即可食用。涮羊肉四季皆宜,但以冬天最佳。窗外大雪纷纷,一片寒冷景象;室内却热气腾腾,几个好友边吃边侃,又是一派火热的景象。
风味小吃
一位在海外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北京作家写道:
“北京最使人怀念的是什么?想喝豆汁儿,吃扒糕;
还有驴打滚儿,从大鼓肚铜壶冲出的茶汤和烟熏火燎的炸灌肠。”
他说的都是北京的小吃,可见北京人对小吃是异常倾心的了。
北京的民间小吃当推豆汁为第一。
扒糕
这种食品,以绿豆为原料,颜色不鲜,味道甜酸;据《燕京风俗录》载,豆汁最早为辽国民间食品,北京人喝它已喝了上千年。难得有一种食品能够流传如此长的时间。
一听驴打滚这个名字,便能知道这是地地道道的民间玩艺儿。其实这种小吃也是一种米糕,不过在出售时要随切随将黄豆面撒在糕上,扬起的豆面粉颇似驴打滚时扬起的尘埃,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驴打滚
满族人从东北带到北京的小吃首推豆粥。豆粥的原料是赤豆,煮得稀烂后再加入红糖和桂花。粥呈深褐色,味道以甜香为主。
今天北海仿膳饭庄制作的豌豆黄,也是一种宫廷小吃。由于仿膳饭庄最初的厨师均为清宫御厨,现在的厨师也是御厨的徒弟,因此,宫廷小吃制作得相当够味,名气最大。就着从大肚茶壶中倒出的茶水,吃两块宫廷糕点,别有一种风味,叫人浮想联翩。
“吆喝”交响曲
一位英国诗人在20年代就写了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小贩们用以招徕顾客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
理发师手中的钳形铁铉会发出颤巍巍的金属声响,这是定音叉;
磨剪子磨菜刀的吹的是长号,而收购废品者则使用小鼓。
每一种乐器代表一个行当,坐在家里的主妇们只需听声音就能知道卖的是什么。小商贩们的乐器已不多见,但他们充满京味的吆喝却还能听到。
清晨骑车走过宣武门的早点摊,从飘着香味的热气后面会传来一句:
“大米粥呀,炸油条”
“煎饼果子,好香!”
叫你一听就想吃。
晚上遍布全城的夜宵摊更是热闹,小贩们老远就冲你喊:
“馄饨喂,开锅!”
好象他知道你已经饿了。
各行的叫卖不一样,四季的吆喝各不同。
春天一到是卖金鱼儿的;
夏天自然是防暑降温的西瓜;
秋天常听见“喝了蜜的大柿子”;
冬天便是“葫芦儿、葫芦儿”或者“烤白薯哇,真热”。
如果说昔日小商贩们使用的打击发声器械可以组成一个管弦乐队,那么,把今天已不多见的小贩们的吆喝集中起来,就是一部北京城独特的市井合唱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