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发展 >> 正文 >> 正文

集结号原型老兵捡破烂寻找部队48年,

来源:长号 时间:2023/6/4

中国当代最早的大制作战争片是哪一部?战狼?红海行动?都不是。答案是年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这部电影的总投资达到万元,最终票房为2.7亿元,是当年的票房亚军。

故事说的是年,某部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阻击任务,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结果除他外的士兵全部阵亡,最后也没听见号声。谷子地经过8年的苦苦追寻,终于为战友们拿回了应得的荣誉。

其实,这部电影是有原型的。谷子地的原型就是晋察冀野战军四纵十旅三十团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现实中的常孟兰阻击敌人后也没听到撤退的号声,他寻找部队更是用了48年之久。

英雄身世

年,常孟兰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赞皇县。他是高小毕业,在解放前的农村里基本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了。年的一天,常孟兰去石家庄看望在国民党军做军官的亲戚,天黑了,他就住在军营。

正巧晋察冀军区的解放军在这天夜里突然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队仓促应战被打败。常孟兰,那位军官亲戚和其它国民党士兵一起做了俘虏。开始常孟兰很害怕,担心解放军会把他们全杀了。

没想到解放军不但没杀给这些被俘官兵,而且还给他们开起了会。被俘的国民党普通士兵一般出身贫寒,连识字的人都不多。一名解放军战士先上台说了自己在贫苦山村受到地主压迫的故事,许多国民党士兵很有同感,有几个胆大的也自告奋勇说起自己家的遭遇。

接下来,更多的士兵上台,台下的人们也群情激昂。一名解放军指导员又引导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穷人辛苦劳作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他们渐渐明白,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这些地主们的保护伞,只有推翻他们穷人才能翻身,改变自己的命运。

常孟兰在国民党军队里虽然只待了短短一天,就感受到普通士兵的不容易。他们经常被军官打骂,连军饷都没有保障,打仗必须冲在前面,军官以监督为名都缩在后面。常孟兰发现解放军的队伍里,团长和士兵伙食一样,官兵平等,纪律严明,战场上军官们冲在最前面。

常孟兰被解放广大穷苦百姓的崇高理想打动,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解放军,成了晋察冀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常孟兰有文化,学习能力强,很快他就从普通战士升为机枪班班长,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军各部队调动频繁,常孟兰开始并没有机会给家里人送信。半年后,常孟兰的父母突然收到他在战斗中立功的喜报,这才知道他没有失踪,而是加入了解放军,在为解放全中国出生入死。

常孟兰的老家河北石家庄赞皇县土地贫瘠,平常年景粮食也经常不够吃,荒年就得出去讨饭。常孟兰参军后,他家里成了军属,土地改革又多分了一些田,村里还有人代他们耕种。没有了后顾之忧,常孟兰在战斗中表现的更加英勇了。

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在清风店战役中歼灭了孤军突进的国民党第三军。在这次战役中,常孟兰又立新功。

一架敌机飞得又低又慢,还向地面的解放军疯狂扫射。敌人的嚣张气焰激怒了常孟兰,他不顾危险,端起机枪向敌机的尾巴扫射,居然打中了,那架飞机掉了下来。

战役结束后,常孟兰被上级记了特等功,也由班长升为排长。那架被常孟兰击落的飞机残骸后来一直陈列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千万参观者讲述着常孟兰用机枪打掉敌军飞机的传奇故事。

年11月,清风店战役刚结束,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就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司令员聂荣臻的指挥下乘胜追击,一举攻下石家庄,歼敌约两万四千人。

石家庄是解放军攻坚战拿下的第一座大城市,为解放其它坚固的大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石家庄战役中,晋察冀野战军采用阵地战的进攻战术,稳步推进,由常孟兰所在的四纵担任主攻。云盘山是石家庄东北方的制高点,是石家庄战役的突破口。国民党军在山上布下了严密的工事,四纵把突击任务交给十旅三十团三营。

战斗刚开始,常孟兰左眼就受了伤,但他稍作休整就重新投入战斗,十分英勇。11月8日,在第二次强攻中,三营八连的突击排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率先登上云盘山。这个突击排的排长就是常孟兰,他又一次立了特等功。

那场难忘的阻击战

年冬,常孟兰所在的三十团和国民党军大部队遭遇,敌强我弱,团长宋选才决定趁着天黑立即转移。宋团长同时安排八连安排阻击队员拖住敌人,掩护大部队安全撤退。

多年以后,常孟兰依然记得当年连长交代任务时的场景。当时何连长环顾四周,思考了一会儿说:“常孟兰!”,常孟兰立即答应“有!”

何连长说:“你带几名战士组成阻击队,掩护大部队转移,能不能完成任务?”常孟兰马上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常孟兰马上挑选了七名平日作战勇敢的战士,就在连长转身离开的时候,常孟兰问:“连长,那我们啥时撤退啊?”连长说:“听到我的一声长号才能撤退,明白没有?”“明白!”

接到任务的常孟兰仔细查看了地形,他安排战士们在敌军必经之路的一处高地埋伏。经过几个月连续的战斗,团里能留给阻击人员的弹药不多,常孟兰告诉战友们慢点用,看准了再打。

考虑到一旦开战,枪炮声震耳欲聋,为了能及时听到撤退的号声,常孟兰派最年轻的一名战士到附近的另一处高地专门倾听号声,他和其它几名战士则在一个石头小院埋伏。

过了一会,敌人果然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看来人数不少,听声音还有坦克和汽车,这仗可不好打。这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眼看着敌军进入了射程,常孟兰喊了一声“打!”,顷刻间,机枪子弹和手榴弹飞向敌人,敌军一下被打蒙了。

过了一会儿,敌军冷静下来,又发起一次冲锋。常孟兰带领大家利用有利地形再次打退了敌人。很快,第三次进攻又来了,常孟兰他们咬着牙又顶住了敌人的冲击。

趁着敌人进攻的间歇,那名小战士跑来说“我没有听见号声,他们应该走远了,我们撤退吧。”

常孟兰说:“不行!没听到号声绝对不能撤!”

另一名战士说:“弹药不多了,咱们撤吧。”

常孟兰说:“坚持住,这是纪律,我们不能当逃兵!”

常孟兰也知道战士们说得有道理,但他当时想的是:没听到号声也许是连长他们也碰上敌人来不及吹号,也许炮火太猛没听清,也许忘了吹,但这时必须顶住,不能退缩,再坚持一下。

天越来越黑,敌人突然放了一颗照明弹,把漆黑的夜照得跟大白天一样,紧接着一颗炮弹击中小院,火光冲天,爆炸中两名战士当场牺牲。

常孟兰命令大家各自突围,他自己端着机枪就冲出了小院。黑暗中,他一口气跑出十几里,终于摆脱了敌人。

常孟兰虽然侥幸脱险,但大部队早就走远了,完全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他和部队失散了。

没法证明自己身份的常孟兰只能先回老家,村里人不相信他的战斗经历,怀疑他是逃兵。常孟兰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成了穷困潦倒的普通农民。

48年寻访之路

常孟兰虽然贫困,但他没放弃寻找自己的部队,在他心目中,没复命的任务不能算完成。他也忘不了那些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对他们的家属也必须有个交代。

常孟兰首先去了石家庄荣誉军人管理局,在这里他没找到自己的部队。后来,他去了华北军区司令部,得知自己原先的部队已经奔赴朝鲜战场。军区的一位干部给他开了个证明,让他回家待命。

常孟兰回家后,由于一直没有接到消息,他又去了北京。此时华北军区已经改为北京军区,军区人员变动很大,当时的档案整理工作比较落后,加上以前的部队编制变来变去,难以核实,常孟兰又空手而归。

动荡年代中,许多党政机关没法正常工作,寻找部队一事更加困难。八十年代初,常孟兰看了电影《解放石家庄》后决定去电影里的协助拍摄单位济南军区查访。他借不到钱就靠捡破烂积攒路费,虽然军区为他提供了一些帮助,常孟兰还是没能找到原先的部队。

后来,常孟兰又尝试了其它渠道,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去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那里找到了老团长宋选才的墓碑。他坐在墓碑前喃喃诉说当年的那场战斗,说自己完成了任务,可原先的部队还是查不到。

年,石家庄陆军学院在常孟兰的家乡北竹村附近建了一个驻训点,常孟兰立即赶到驻地。常孟兰把驻地当成自己的家,坚持帮他们做些烧水打扫的杂事,还给年轻官兵们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

常孟兰不肯拿驻地给的补助,只拿了些米面和学院赠送的一身旧军服。石家庄陆军学院的副院长王定庆少将听说常孟兰老人的故事,非常感动,答应帮忙寻找老英雄以前的部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王院长通过各种渠道的核查终于确认了常孟兰原来的部队。原来,晋察冀野战军四纵后来成了第六十四军,常孟兰所在的三十团就是现在炮兵团的前身,该团就驻扎在本溪。

喜出望外的常孟兰第二天就坐火车去本溪寻访,车费又是他长期捡破烂积攒出来的。小年夜那天常孟兰终于到达本溪,得知部队换防,他又搭一辆过路车赶去。下车后,常孟兰冒着风雪走向部队营房,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路边。

快要冻僵的常孟兰被团里一辆外出执行任务的车发现并带回营房。常孟兰醒来后知道自己终于到了目的地,激动地跟们官兵讲述了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多年寻访部队的过程。

热心的官兵们在部队的档案资料里仔细寻找,他们找到了常孟兰在庆功大会上坐在前排胸前佩戴大红花的那张照片。现任团长王永久闻讯赶来看望他,常孟兰激动地站起身,向王团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详细报告了当年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

王团长含泪回礼,说“常孟兰同志,你的任务完成了,我代表全团感谢你和你的战友。”就这样,经过48年的执着寻访,常孟兰终于归队复命,战斗英雄的身份终于得到证实,战友们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

集结号之谜

不过常孟兰仍旧有个心结没有解开,这个心结就是当年的连长何有海到底有没有吹响撤退的军号。本溪的王团长说何连长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不知他是因为情况紧急没有吹号,还是吹过号了常孟兰他们没有听见,这可能永远是个谜了。

年,80岁的常孟兰老人安详去世。他被安葬于昔日战友们长眠的烈士陵园里,部队为此安排了一场特殊的安葬仪式,仪式上集结号再次吹响,昔日的战友们又团聚了。

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解开了这个集结号的谜团。原来,随着电影《集结号》的热映,年年初,《东方时空》栏目再次播出重新编辑的《为了那声军号》节目。

原来,那位何连长并没阵亡,他就在鞍山干休所。他是姓和平的“和”,不是“何”。他看到了那期节目,只想纠正一下,他并没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和有海曾任辽宁省公安总队辽中大队长,享受副师级待遇。

年迈的和有海还记得老部下常孟兰,说他很勇敢,屡立战功。说起那场阻击战,和有海的心情有些沉重。他记得当时敌众我寡,团长决定大部队立即转移,由八连派人掩护,听到一声长号才能撤退。

和有海当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最勇敢的二排长常孟兰,当时弹药非常有限,阻击任务非常危险。敌人才开始进攻时大部队还没走远,这时如果吹号势必暴露位置。敌军机械化程度高,很快就能追上来,大部队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险境。

考虑再三,和有海决定不吹号,大部队最终得以安全转移。当然,常孟兰他们处境极其危险,很可能全部牺牲。这也就是常孟兰他们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没听见号声的原因。撤退的军号不能吹响,但阻击队员的任务肯定是完成了。

五、总结

这是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常孟兰带着阻击队员以少敌多,但撤退的军号不能吹响。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常孟兰返回家乡,因为无法证明自己老兵的身份,他长期过着贫苦的日子。

常孟兰在48年中一直没有放弃过寻访原来的部队,开始是向亲友借钱,后来主要靠捡破烂积攒路费,最终找到了原先所在的部队并复命。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常孟兰归队的多年查访和奔走?

有人说,是因为常孟兰不甘贫苦的生活,想早点找到组织,解决一下生活困难。但从常孟兰寻找部队的历程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他的目的。常孟兰主动去石家庄陆军军官学校驻地帮忙,不肯接受补助金,只接受了一些米面和旧军装。

后来,常孟兰千里坐车去本溪,终于找到原部队复命。六十四军首长为了表彰他做的贡献,特地安排他去荣誉军人休养院养老。但常孟兰没有接受,他说“我找部队是为了复命,不是来要待遇的”。

他复命之后回到了他又回到赞皇县北竹村,后来县里凭部队寄来的证明落实了政策,每月发给他补助金,可连这笔补助金常孟兰开始也不愿意拿,经过有关部门的反复劝说他才接受下来。

这种执着更多是因为常孟兰信仰坚定,做事认真。因为信仰坚定,他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屡立战功。常孟兰始终认为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一名合格的军人必须在战斗结束后向部队复命,报告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算完成了任务。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常孟兰又是幸运的。许多解放军战士牺牲后无法确认身份,成为无名烈士。常孟兰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虽然经过48年才找到原来的部队,但毕竟还是找到了。

幸运的是,战斗英雄常孟兰的故事这样尘封的历史,正在被重新打开和探寻。正如冯小刚导演在电影《集结号》中所想表达的那样,“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希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勇士们的故事可以更多地被发现和整理,被讲述和表达,被铭记和缅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