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圣人贝多芬曾这样称赞吉他“一把吉他,就是一个小小的交响乐团”。像这样一位以交响乐震撼天地的巨人,竟然把吉他与乐队相提并论,或说把吉他音乐与交响音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为贝多芬听过索尔的《大独奏曲》后,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的确,在浩瀚的古典吉他名曲的海洋里,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堪与交响音乐相媲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织体结构还是和声进行,都不难看出作者赋予了美妙的交响化思维,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19世纪中叶或之前,也就是在古典乐派发展直至达到顶峰时期,如朱利亚尼的《大序曲》,卡鲁里的(A大调奏鸣曲》,默茨的《大幻想曲〉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索尔的《大独奏曲》了。索尔没有走像其后人塔雷加那样挖掘吉他自身技术的路,因而他的作品比之塔雷加时期的色彩斑斓来简直太简朴了,然而,对于音乐本身的音型、力度、音势等,却是作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可以说,古典吉他发展到索尔,就像交响乐遇到了贝多芬,再不改变创作方法已经无路可走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交响乐创作中有了柏辽兹、勃拉姆斯等人的创新和突破,而吉他在走了一-段下坡路后迎来了光彩夺目的塔雷加时代。
《大独奏曲》是从一个宽广而又略带忧伤的平行六度下行乐句开始的,但它随之被有力的柱式和弦打断,使人想到了乐队坚强的全奏;随之而来的第二乐段变得疑问重重,高音区的叹息与疑问与低音区的节奏式低音进行形成显明对比,仿佛沉重有力的定音鼓在庄严地行进,之后这稳重的进行愈发斗志昂扬起来,带动着整个乐队全奏,音乐的忧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定有力的宣叙。预示着整个乐曲将在富有感召力的气氛中展开。序奏在加装饰的属音上结束。
在急促有力的低音节奏铺衬下,D大调的旋律不紧不慢地出现了,就像小号与长号在扭扭捏捏地歌唱,随之另--个调皮的旋律与之相映成趣,使人想起了长笛的高唱。
在由几个不同片段组成的主部用变换织体等方法巩固后,一个凯旋式的半终止乐句结束了主部主题,转入A大调的副部主题就像弦乐在吟唱,而木管则在中音区做着跳跃的伴奏,这一优美的主题在作了变奏与发展后,A大调的主音在低音部节奏均匀地响起,随之高音部与中音部奏出了类似序奏第一乐段的宽广的六度音程平行进行,并在中音区作重复巩固后逐渐加强,在富有特色的扫弦奏出坚定的号角后,音乐转入高亢的令人难忘的0XX0XX的节奏,就像乐队在忽强忽弱地做着高低音区的应答,然后经历了几次离调后最后转入D大调。
展开部的不稳定性更加突出,在一连串分解和弦热烈的跑动之后,中音区响起了激动不安的吟唱,我想这一段如果用大提琴来演奏定也是美妙异常!高音区仍是以重复音的形式在旋律的长音上点缀着。这样激动的旋律没有持续多久便被嘹亮的号角声打断,在坚定的柱式和弦进行过后,乐曲似乎开始慢下来,静下来,但不久,主题又一次悄悄地出现了,这一段使人联想起当整个乐队在很强的全奏之后逐渐静下来,然后,很少的几只木管在顽皮地重复着主题。笔者以为,这一段重复演奏时应平和些,以造成强烈的对比,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接下来的副部新主题很像是呈示部的变奏,从句法和音乐形象来看,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示部起于A大调的主持续音,而副部新主题则起于D大调的主持续音,A大调是D大调的属音调,由此可见,音乐发展了,呈示部主题在再现部得到了发展和巩固。再现部各乐段充满了不同的情趣,时儿高亢明亮,时儿跳跃不定,时儿絮絮叨叨,但终于在强烈的富有推进力的三度双音进行中突然静止。这一小节的停顿充满了火山般的力量,随后,在典型的号角式旋律的急促跑动下,尾声开始了。乐曲的音势不断加强,调性频繁变化,仿佛整个管弦乐队在冲锋,此时,我们不禁想起了贝多芬交响乐的尾声,音势浪高过一浪,在强烈的感情爆发后突然引人一小段平静的吟唱,乐曲在典型的凯旋式节奏衬托下结束。
《大独奏曲》篇幅很长,但从它的作曲技法下来看,较之现代,显得太简朴了,她不像近代作品那样注重绚丽夺目的色彩,也不像塔雷加时期那样浪漫,但它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在这首乐曲里,我们听到了海顿的爽朗,莫扎特的清灵,贝多芬的雄壮,如果哪位琴友尚未完整地听过这部古典乐派的名曲,哪将是一种遗憾。《大独奏曲》是索尔留给后人的浓缩的交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