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发展 >> 正文 >> 正文

集结号73年前发生在八达岭脚下的

来源:长号 时间:2023/1/6

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放了一期访谈节目《为了那声军号》,讲述解放战争时期,排长常孟兰接到连长何有海关于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未听到撤离战斗的集结号令。常孟兰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就是当时的集结号到底有没有吹?他们有没有完成掩护任务?为此,他花了将近50年的时间四处寻找何连长,最后却获知连长牺牲在朝鲜战场。

节目播出后,作家杨金远看到,他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名为《官司》的1.3万字的短篇小说,发表在《福建文学》年第4期上。年6月被《小说月报》转载。著名影视演员张国立看后感觉不错,将小说推荐给好友冯小刚。没多久,根据小说《官司》改编的影片《集结号》出炉了。

年5月,吉林省军区边防某团宣传股股长隋耐新接手团史馆扩建任务。在网上搜索第七任团长宋选才时,意外出现大量影片《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的原型常孟兰、团长原型何有海的报道内容。常孟兰、何有海、宋选才?几个似曾相识的名字立即引起了隋股长得注意。他隐约想起,三个人的资料在团史馆里均有文字和图片记载。为了深入查明这段历史真相,还原故事原型,隋股长把所有关于“集结号”的报道收集整理。

那一声集合军号:一个老兵永远的心结

  常孟兰已于年辞世。据常孟兰的儿子——河北赞皇县张楞乡的常贵文回忆。在他的记忆里,从小时候起,父亲就常给他讲那声军号的往事,那声军号永远是父亲的心结,直到他闭上双眼,嘴里还念叨团长到底吹没吹军号!

云盘山上显英雄(前排左一为连长何有海,左二为常孟兰)

常孟兰年参军,在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当战士,年11月19日,常孟兰时任八连二排排长,所在的团正在向关外转移,与国民党“暂三军”主力于北京延庆县桑园镇(现大榆树镇东桑园村与小泥河村交界处)的古长城脚下不期而遇。

敌人一时摸不清虚实,开始停下来排兵布阵。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走为上策。团首长当机立断,决定借着夜幕的掩护,立即撤离,甩掉敌人,防止被敌人一口吃掉。为保证大部队安全撤离,团首长只好把“断后”的任务交给八连。八连连长何有海又把在最前沿牵制、吸引敌人主力的任务交给了常孟兰,命令他带五班的7个人执行这项最艰巨的任务。连长带领连队其余的人在大部队和常孟兰等人之间接应,并提防其他方向可能出现的敌人。

  连长命令常孟兰在敌人的必经之路阻击,只要他们能够拖到天彻底黑下来,大部队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常孟兰问:“连长,那我们什么时候撤退?”“等我在山那边吹响一声长号,你们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撤出战斗了。”

  常孟兰和他的7名战友在(今大榆树镇小泥河村西坡)的山道上摆开阵势,常孟兰专门安排了一名宁晋籍小战士离开阵地多米,在一个高地隐蔽,摘掉棉帽,专门倾听山那边的军号声。8个人心里都清楚,那一声集结号,连着自己的任务啊!

  在一段听得见心跳的等待之后,敌人冲进了射程,战斗打响了,敌人一波一波地冲上山路,又被常孟兰带着战士们用机枪和手榴弹打退。身经百战的常孟兰感觉到,在他参加的所有战斗中,哪一次都没有这次艰难,敌人数量也许有一个军!因为山下分明有汽车和坦克的声音。

  战斗打响有二十多分钟了,天已经黑了,对面敌军如山,眼看几个人很难坚持,负责听号声的小战士沉不住气了,急匆匆地跑过来对常孟兰说:“排长,这仗没法打,这不是明摆着送死吗?估计这会儿咱们的部队也走出去有一截子了。再说,天马上就黑了,敌人不见得会追咱们的。干脆,咱悄悄撤走算了。”

  “继续打!”常孟兰坚决又几乎是绝望地下着命令,他喊:“号声不响,我们就不能撤,违者就地执行纪律!”

  8个人,就这样悲壮地进行着顽强的阻击。他们居高临下,艰难地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子弹、手榴弹已经打出去多半,8个人精疲力竭,有人负伤了但仍咬牙坚持,等着那一声军号。这时,他们已经坚持了一个半小时,天已漆黑了,黑暗淹没了背后的山野,大部队肯定已安全转移,任务肯定已完成,战士们再次催促常孟兰撤退。

  但那一声军号,还是没有吹响……

  常孟兰猜测,也许是连长在那边也与敌人接上火了,也许是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没有听到连长在远方吹响军号,也许是连长已经带队离去,也许是连长忘记了吹军号……但他坚持着,无论是怎样的一个也许,只要没有听到军号响起,他们就得一直顶下去!

  敌人第四次进攻改变了战术,先打来一颗照明弹,把几个人的阵地照得一览无余,然后一阵猛烈的炮击,常孟兰看到两个战士当场牺牲……很快敌人就冲上来了,双方胶着在一起,活着的几个人各自为战,谁也顾不上谁了。常孟兰提着一挺轻机枪,在纷乱的敌群中杀出一条血路,在黑暗中突围而去。也许是夜幕的掩护,也许是黑暗中的敌人怕伤了自己人不敢轻易开枪,常孟兰竟奇迹般突围出来,一口气奔出几十里地。

  突围后,常孟兰先是沿途打听部队的行踪,一直找了好长时间。因为当时战事频繁,没有人知道他所在部队的确切音信,常孟兰只好回到了老家赞皇县张楞乡北竹里村。

  奇迹般活了下来,常孟兰开始了他一生的愧疚和牵挂:剩下的几个战友估计都牺牲了,他们的死都和自己坚持等那一声约定的军号有关。此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做事必须要有始有终,那场阻击战的战况还没有向部队复命,就等于阻击战还没有结束。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常孟兰北上北京,找到了北京军区一个专门负责收容战争中失散人员的部门,部门的首长确认了他的身份,给他开了介绍信,发了路费,让他暂时回家等候消息。然而一晃两年过去,他没等到任何音信。于是他又一次去了北京,但负责接待的同志却告诉他:他所在的部队已入朝作战,让他回家待命。常孟兰牢记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回家继续等回音。

  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年复一年的等待。常孟兰不甘心就这样干等。40多年中,远到东北、山西,近到石家庄、保定,都留下过常孟兰苦苦找寻的足迹,找老战友,找军区、部队,但每次都是一无所获……

  每当失望地回到家,常孟兰都觉得自己活在一场梦里,他不敢相信7个战友全部牺牲,他曾幻想着他们有人还活着,会和他一起去见连长,汇报当时的战况,也问问连长,为什么他们没能听到那一声期待的集结号?

  常孟兰也曾到过几个战友的家乡,除了他亲见牺牲的两个战友外,其他5人也一直下落不明,他几乎不敢面对战友的家属,那一声军号成了常孟兰永远的心结。他期望着有一天能找到自己的部队,归队,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兵。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在北竹里村北建了一个训练场,不时有成群的学员来此训练,这让常孟兰很兴奋,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主动找到负责的军官,要求帮部队干点活。从那时起,驻训的学员一到,他就到营房里帮助烧水干活。

  渐渐地,官兵们知道了常孟兰的身世,对他也很亲近。后来,学院的副院长王定庆少将也认识了老人,他深深为老人的坚定信念所打动,郑重地答应帮他找老部队下落。由于年代已久,部队的建制已有许多变化,直到年初,王定庆终于确切地打听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是常孟兰当年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驻在辽宁本溪某团前身就是常老所在的三十团。

  听到老部队的消息,常孟兰激动得一夜未眠,打算第二天一早就动身。当时已是小年了,家人急忙劝阻老人,但是怎么也拦不住。常孟兰带上干粮,背上行李,从河北到辽宁,一路艰辛。

  到了本溪,才知道部队换防到一个小镇,他在车站蹲了一夜,翌日是大年三十,几乎没有车辆到小镇,当时,天色已渐黑,又下起了大雪。常老一咬牙,拿出当年战斗作风,在风雪中步行前往营房……

  年春节,辽宁本溪某团发生了感人的一幕:“报告!团长同志,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奉命于年11月19日带领五班七名战士,在延庆县桑园镇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按照上级命令,坚持到最后。在战斗中我与部队失散,两名战士牺牲,其余人员下落不明……请首长指示!”

  望着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兵,聆听那久远的战斗故事,年轻的团长双眼湿润了,他双手捧酒敬道:“常孟兰同志,我代表团党委对你和你的战友在多年前的那场阻击战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牺牲表示衷心感谢,对你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气概和你对组织交给你的任务的负责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的战斗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常孟兰哆嗦着端住那杯酒,和着激动的泪水一饮而尽。

  几十年来,艰辛奔波于河北、北京、东北等地寻找连长何有海、寻找老部队的常孟兰,怀揣着老家河北赞皇县张楞乡北竹里村出具的介绍信和一张他珍藏了半个世纪的曾被《晋察冀日报》发表过的“云盘山上显英雄”的老照片,像一个迷失了很久的孩子找到家一样,终于辗转找到了自己的“组织”。

  遗憾的是,部队的只查到何有海年担任八连连长,以及随后到第十九兵团军政干校学习的信息,至于毕业后参加抗美援朝的情况没有人能说清,于是就告诉常孟兰何有海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其实,何有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改名和有海,抗美援朝回国后,调任某军教导大队队长,后任解放军东北公安军内卫部队某营营长、辽宁公安总队辽中大队大队长,及鞍山体委书记等职,年从鞍山警备区副师职岗位上离职休养。

  后来,何有海老人从媒体得知常孟兰不仅活着,而且生前一直在寻找自己求证当年的集结号是否吹响时,禁不住眼含热泪,愧疚地说:“当时明知道他们活着的希望太小,我心里也想让司号员吹集结号,但没有上级的命令,谁也不敢私自吹;况且号声一旦吹响大部队暴露目标,所有的牺牲都白费了……常孟兰是我的好兵!”可惜,常孟兰已于年辞世,两位老战友生前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而他们俩的老团长宋选才,早在年7月攻克丰润县的战斗中就英勇牺牲了,后来被安葬在华北烈士陵园。

  部队核实了常孟兰的身世之后,曾想把他送到荣军院安度晚年,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不是来给部队找麻烦的,也不是来要待遇,我是来交差的。那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我也不用部队给我养老。我还回农村去,我已经习惯过农民的日子了。”一周后,常孟兰谢绝了首长的挽留回到家乡。回来后不久,赞皇县有关部门根据部队寄来的信件,给他落实了老兵待遇,每月几十元的生活补贴,就是这点补贴,他开始还坚持不接受。

为了那没有吹响的集结号——电影《集结号》原型在吉林某边防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