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图片 >> 正文 >> 正文

说说我心中的年味

来源:长号 时间:2025/2/24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1/

又要过年了。

盼望过年的心思,在不知不觉中淡去,淡到你都不记得是何时淡去的?

而小时候的过年,年味至今难忘。

我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小山村。似乎天气比现在的要冷,雪下得很厚。

离我家2.5公里的地方有温泉,也就是现在比较著名的灰汤温泉。

灰汤温泉是我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井内最高温度达到摄氏度。灰汤温泉被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晋代诗人薛宣游览至此,就曾留下了“水饮温泉分地脉,雨来云涌抑神功”的名句;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偶游至此,不禁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浴毕,即吟出一首诗来:“飞峰上灵秀,众壑下清美。逮兹势力穷,犹能出奇伟。谁燃丹黄焰,(can)此玉池水。客来争解带,万念付一洗。”明代刘绚拿它与华清池相比:“华清胜迹传千古,此地相将伯仲间。”清代王文清更是这样赞誉它:“云蒸霞涌乱溪横,番笑寒泉只浅清。不见素车乘玉女,长流琼液寿苍生……”

老一辈革命家乌兰夫、王震、王首道、张震等曾在此休养,留下了著名的“将军楼”及诸多佳话。

我的童年时期对温泉没有多少记忆,直到在灰汤中学读初、高中了,才记得镇上的路边、田边冒着热气,过年的时候,我们家的大人会将杀好的鸡鸭到冒热气的地方褪毛,顺便到亲友家或者公社的澡堂洗澡、洗被子。

每当快过年了,大人们开始采购年货,我记得我母亲会去供销社买回红糖、菊饼、花片及自己家的粒粒(豌豆或黄豆炒的)或红薯片等,凑成四个手封子(手信),分成几份备好,一般是父母的长辈和兄弟姐妹家都有一份。

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送灶神,打扫等一般都由父母一手操办了,印象不深。

还记得每家都会用酒酿发甜酒。富有一点的人家会出谷酒或高梁酒,以备过年摆席招待客人。

在腊月二十八左右就开始杀猪,鱼塘也放水捕鱼了,鱼是公家的塘,围了鱼后按人头分。我记得七十年代末期还有公家养的猪,过年杀猪分肉,所以一家过年的肉没有多少,吃肉就比较少了。不像后来几乎每家都养了一头过年猪,吃不完的肉就可以做腊肉。

到了腊月三十的那天,贴春联,小孩们下午早早的洗澡穿上新衣服,手里拿着鞭炮,等着吃年夜饭。

年夜饭前,一般都要给祖宗上供,祭拜祖先,也是鞭炮齐鸣。

年夜饭的菜式多,鸡鸭鱼肉都有,但是年夜饭的菜是不能吃得光光的,特別是鱼(最好是鲤鱼,讲理),叫有吃有余。

吃完年夜饭了,那时代没有春晚,即使有,农村没电视也没得看,于是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守岁。有些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有些家长就做夜宵给孩子们吃。我记得我母亲最喜欢用鸡和排骨炖汤,里面放红枣、桂圆、鸡蛋等,鲜甜的,好喝极了,至今回味无穷!

一家人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很快就到十二点,重头戏来了,发压岁钱!每当过年,我的压岁钱最多,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哥哥姐姐二毛,我就是五毛,一般是这个概率。当然,我家的压岁钱发下来后,至少要上交一半,拜年收到的红包全部都要上交。用母亲的话说,小孩子拿钱没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的确也没有地方能花钱。

正月初一,全家人留下父母在家等人家上门来拜年,小孩子分头去拜年,长子女先去爷爷奶奶家,再就是伯伯、叔叔家,一进门说着:爷爷奶奶好,某某来给您拜年啦,祝您老身康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云云,长辈们也夸着小的,让坐喝茶吃糖,不亦乐夫。一般每家都准备了各式点心糖果,这种拜年是礼貌性的,有点像串门。真正的拜年是第二天父母带着我(一般都带家里最小的孩子),拿着早就准备好的手封子礼物,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拜年。这时候我就有红包收了,叫打发。因为亲戚多,要拜很多天,每到一家都会吃饭,打发。

从初一至初七,会有龙灯、狮子灯、花鼓灯启灯到各家各户送祝福,叫闹新年。这些都是本地人的业余爱好者自发组队。

龙灯队前有长号引路,大锣开道,彩旗飘飘,灯牌闪耀。中间是十几名男子,腰缠红带,高举龙把,一条黄龙蜿蜒数十米。随后是锣鼓队伍,鼓乐高奏。舞龙时,一人手持红珠前列,龙手举把依次摆动,形如龙行。龙灯进屋,含有驱邪避瘟、迎春接福之意,因而百姓都爱“接龙”,并赠送红包,以示酬谢。

狮子灯是舞狮子,狮灯则有大头狮、高脚狮、小狮等,且常与武术表演相结合,舞狮者须作攀登、翻滚、腾跃等高难动作,队员个个身手不凡。也是由一人执灯带上鼓乐队走家串户,热热闹闹。

花鼓灯是一对童男童女唱花鼓调,对打花鼓,一台花鼓灯由10多人组成,其中旦角一人,丑角一至三人,锣鼓一堂,配有胡琴、唢呐、笛子等弦管乐器,一人执灯引路,称为领班。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一台又一台的花鼓灯走村串户,锣鼓喧天,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花鼓灯节目内容丰富,有《贺新年》《送表妹》《捉蝴蝶》《送郎歌》等,不下二三十个;曲调也变换万千,什么“西湖调”“梁山调”“嫂子调”“采莲调”“木马调”“十字调”等,数不胜数,节奏轻快,旋律悠扬,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记得大约七八岁也打过两年花鼓,演的小旦角,边唱"正呀里月哎,是新年呀,我来拜年呀"边跳,好玩得很,没事的人都会跟在后边一路看。

拜年走亲的到初八就基本上拜完了。一句老话:拜年拜到初七八,冷了坛子冷了塔。意思就是如果你要到人家家去拜年,千万不要太晚了,太晚人家会说你不重视他或是没好吃的招待你啦。一般都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没走完才会放在最后去拜年了。

接下來就到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吃汤圆,汤圆不是现在超市卖的各式汤圆,而是用自家糯米团的,也几乎没馅儿,用自家甜酒来煮的,其实也很好吃啊。元宵节里公社或是大队会搭戏台唱花鼓戏,大家都会奔过去看戏。龙灯、狮子灯、花鼓灯也再次挨家挨户去闹元宵,因为过完元宵节,这些灯都要封灯了,待明年再启灯,而这个新年也算真正的过完了。

回味这儿时的年味,有童年最美好的时光,有亲情间最甜蜜的爱意,甚至能闻到母亲那双巧手下美食的饗宴味儿,还有家乡的山山水水,乡里乡亲

新年就要到来了,希望这年味儿能勾起您的记忆,品年味,年年有味,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诸事如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