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读书有感,说出来供学子朋友和家长朋友们参考。
一、该放下的事情就放下
《菜根谭八十三》:“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就是说,君子修养到一定境界,当事情来临时才会显出本性,事情过去后立即恢复从容淡定的常态。这样才能在悠闲中品味生活,在从容中迎接下一次的“风来、雁度。
现在中学实行部分课目结业考试制度,考完后就放下,这非常好,比过去一直抱着,等毕业时才统一考试好多了。学的时候专心学,学过之后(切实掌握之后)就放下。这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当然不矛盾,后者说的是学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联系,内在逻辑性;前者说的是心态和学习策略。
学习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更要努力去放下,这样才能专心学习,提高效率。不如,考试名次,考得好了怎么办,考得不好怎么办?这些问题要说不考虑是不可能的,但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尽量少去考虑。
二、虚室生白,吐故纳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制胜法宝
《庄子·人间世》有言:“瞻彼阕者,虚室生白。”空荡荡的房子光线好。陆德明解释说:‘白者,日光所照也。’后常用来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从艺术哲学层面来说,“虚室生白”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虚静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游刃有余”是游的心灵境界,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它启发了艺术创作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宁静的心理状态,专注的注意力,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回忆马克思说:他的头脑就像一艘生火待发的军舰,只要一接到命令,就会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升火待发”就是“虚室生白“的状态。满地都是拆开检修的零部件,或者准备加注的燃料、润滑剂,那就不是“”虚室“,也就不能”生白“。
以虚静作为心理前提,以游作为实践方式,进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随时排空大脑中的旧的东西,准备接受新的东西,获得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是高水平学习品质的体现。
我们常说某个孩子“这孩子大咧咧的“,如果他的“大咧咧”、不拘小节是指的生活方面,学习则很认真,那这样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其实是具备了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格。
三、放下即实地
散文大家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有一篇文章《放下即是地》,其中讲到:
这几天整理旧书,偶然又拿出明代刘无卿的《应谐录》,翻阅其中有一则写道:“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邓拓说,有的人自己虽然不是瞎子,但是平常遇到某些事情,实际上却很像这个故事中的瞎子所表现的。这是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无数,所以遇事没有把握,不知如何是好。
我们说,要放下,有几个条件:
第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洒脱地处理问题,能够“放下”。
第二,有调查研究的基础,对放下后的结局有准确判断,既不是万丈深渊,也不是滔滔河水,并且也没有多高的高度以致摔伤自己。
第三,善于采纳别人的好的建议
。哪些问题可以放下,那些不能放下,要有认真思考研究。哪些人的建议有价值,可以听去,也要有思考和选择。一般来说,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听取的,只是要注意,老师有些建议是针对大家说的,有些建议未必完全适合你。
前一段网上盛传的一位不到三十岁即取得世界级研究成果的年轻数学家的故事,对人很有启发。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他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主要是商量为孩子免除那些没有意义的作业,让孩子腾出时间和精力自主学习。面对全体学生,这里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因材施教问题。因材施教是永远的教育课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大一统”成分还比较多的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败的关键。但对学生个体来说,这是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状态的宏观安排和调整问题。善于调整学习状态,及时排孔大脑中无用的东西,减少干扰,使得自己的大脑就像开阔的天空一样,自己的学习就像天空中的银河一样,空明澄澈,高效运转,应该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