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滇之精粹、集彝汉之优长,再加上县境内傣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一种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乡土文化逐渐形成。
大号唢呐
主要分布在会理南部关河乡的黑依村、官村,西南部的小黑箐乡白沙村的会理彝族长号唢呐乐舞是会理民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大号高亢雄浑,唢呐清脆嘹亮,两种铜制彝族吹奏乐器一长一短,独具风格,乐声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长一短的姊妹器乐,吹奏的都是本土古朴、典雅、热烈的曲调,各族人民百听不厌,是本地婚丧嫁娶,热闹助兴,哀挽悼念,烘托场面的主角。
大号唢呐吹奏者都是彝族,这些民间乐手被人们称之为「吹师」「鸣响师」「抬轿行」。他们多以家庭为单位,三分之二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时间应聘外出从事演奏服务。他们在吹奏时没有乐谱,也没有识谱、记谱能力,技艺传授完全靠口授心记。要学会吹奏,记牢一整套吹奏曲牌,一般要花上十余年时间。他们是一支不脱离土地的农民乐师队伍,没有架子,服务周到,因此在周围的区、乡,在会东、攀枝花市米易县一带颇有名气,深受群众欢迎。
彝家蹢脚舞
蹢脚舞是会理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其中白沙村的彝族蹢脚舞最负盛名。白沙村坐落在如诗如画的美女峰下,是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会理县小黑箐乡的一个享誉四方的民族文化村寨。该村人口99%都是彝族,村民们「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个个是天生的歌手和舞者。在白沙村,蹢脚舞男女老幼无人不会,人们对蹢脚舞的喜爱达到了「三天不跳,不乐不笑;七天不跳,脚板废掉;十天不跳,灵魂出窍」的程度。村民们吃罢晚饭便三三两两来到村里的跳舞场,在夜幕降临时点燃熊熊篝火,踏歌起舞,尽情欢跳。
白沙村的蹢脚舞,名目繁多,有「背榨把」「搓脚」「三脚跷」「四脚二换腿」「三道把」「撵雀儿」等。早在年,由白沙村农民组成的蹢脚舞表演队就参加过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出。年获第四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节优胜奖。年获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节金奖。
红铜火锅
红铜火锅不仅是会理的特产,其制作工艺更是独门手工绝活。会理制作红铜火锅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鹿厂冶炼出来的红铜最好,含铜约80%,还含有20%的金、银等金属,所以鹿厂手工制作的红铜火锅最为有名。在鹿厂老街有几十家专门制作红铜火锅的手工作坊。民国时期,老街就因制作红铜火锅而得名「打铜街」。
会理绿陶釉
「胎体白又细,绿釉美如玉。」是世人对会理绿陶的由衷赞誉。据专家考证,会理烧制绿陶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
会理绿陶是用当地天然铜矿(孔雀石)为主要釉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因铜元素在氧化焰烧的陶釉呈绿色,而得名「会理绿陶」。绿陶以釉色取胜,目前研制出的釉色有近千种,可烧制出翠绿、铁红、碧绿、土黄、粉蓝、雨点等四十余种釉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