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图片 >> 正文 >> 正文

隐藏在民间的走马戏

来源:长号 时间:2022/12/26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年6月10日,是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在陕西省的蒲城县就有一个特殊的非遗项目,千年来,村民们自娱自乐,艺人们也因一直“隐”在民间鲜为人知,这些农民了不起,能种地会唱戏,这个戏很神奇,不化妆无场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说唱就唱。它就是──蒲城走马戏

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蒲城走马戏,因一直隐藏在民间而倍显神秘,殊不知其有多年的历史,且表演形式和唱腔与华阴老腔异曲同工之妙,其表演风格幽默风趣诙谐,唱腔委婉悦耳,是备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地方戏曲;虽然已经历经千年沧桑,但“走马戏”依然鲜活如初,有人说它就是戏曲的“活化石”。

历史悠久的走马戏,隐在深乡人未知蒲城走马戏,又称走(竹)马在蒲城本地口音里,走和竹的发音非常相近。在走马戏中,“走”指挑夫,“马”指马夫、车夫,“戏”则是戏耍之意,是一个方言动词,它与戏曲的戏有别。

对于走马戏的历史,一种说法,蒲城走马戏最早源于西汉的传统娱乐习俗--跑竹马,是现代眉户戏的祖先。走马戏起源于马帮行进、船工航运中,那些人为缓解途中寂寞,用石块敲击车船辕帮、筷子击打碗碟、马铃,狂咏高唱走马曲调。

另外一种说法,蒲城走马戏产生于唐代,传承至今已有余年历史;蒲城县兴镇古称蒲津,这里是马帮驼队的歇脚集结之地,现存唐代驿道必经的漫泉河石拱桥,依稀可辨当年驿道旧痕。当年发达的陆路运输催生了车夫、挑夫等行业的兴盛和发展,为了缓解旅途的劳顿,马帮人敲击随带的物件自娱自乐,有的哼起乡曲,有的唱起民谣,配以信手拈来的锅碗瓢盆等打击合拍,久而久之融合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曲艺。

走马戏主要流传于蒲城县南龙池、龙阳、党睦等乡镇和附近的几个县,唱腔特点以陕西东府人口语为主韵,一旦开锣唱起,唱腔如滔滔江河奔流,悦耳婉转,令听者回味无穷。

演出舞台不受限制,伴奏乐器土洋结合走马戏具有简单粗犷,诙谐纯朴的特点,演唱不择场地,舞台、庙堂、田间、村头院落均可;三、五人即可就地搭班演唱,二三十人也能组团热闹。走马戏表演的内容多以贬恶扬善、歌颂英雄人物等,特点以粗犷、风趣、幽默,甚至有不少“酸戏”来娱乐观众。

演出者形象多为头顶粗布手帕巾,眼戴硬腿圆椭眼镜,团目张口,畅哼无禁。其余人摇头顿足,神气活现,妙不可言。走马戏的艺术特点是唱腔通俗、悦耳、委婉动听、朗朗上口,易学易记,便于传播。

其主要的表演乐器有板胡、二胡、长号、板凳、勺木、瓦子、木鱼,细瓷碗碟、马玲、手锣、钩子、铜锣战鼓等等,甚至敲击一些日常用具也能产生出优美的旋律;唐时随着丝路驼队的发展与兴盛,三弦、胡琴等西域乐器随之补充到伴奏之中,更增添了异域风情。 

表演者年龄均大农民,无工资无编制蒲城县龙池镇康家村王文琪的家,是走马戏的日常排练场,每逢农闲,他们一二十人聚集在小院里或屋子里一起排练。在6月4日的彩排时,记者看到他一边唱,一边左手拿着碟子,右手用筷子随着节奏敲击,手舞足蹈颇为滑稽。记者了解到,当日彩排的人中,马松柏74岁,李存才71岁,梁伏桃69岁,辛运生68岁,康宏印68岁,王文琪64岁…

说起咋样入行走马戏,王文琪说:“我是五六岁就跟着外公登台演出的。”他以唱为主,兼打击乐,目前手持碟子用竹筷敲击,声音清脆悦耳。

“走马戏的黄金时期是60年代以前,那时老一辈几乎天天演,人人会;大伙下了工,晚上聚集在一起热闹热闹。后来到80年代步入低谷,年轻人都忙于农活,抓经济建设去了没有时间来看戏学戏。”王文琪介绍说。

后来在年,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他们几个年长的走马戏爱好者重操旧业,常聚集在一起排练热闹。在年7月曾受邀去西安参加陕西第四届旅游博览会,回来时王文琪请大伙吃西瓜庆贺。前不久,他们一行27人受邀去香港演出,受到了香港市民的热捧,并获得了铜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