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土:唢呐吹奏人生曲
尉氏县城关镇居民翟土生于年,唢呐世家出身,从曾祖父到他这里已历四代,把唢呐演奏作为谋生手段。他兄弟姐妹6人都入了此行,随父亲组成翟家唢呐班,游走于乡野民间。排行最小的翟土12岁便领班演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民间唢呐演奏艺人,靠着耳听心记,竟能在唢呐艺术领域苦心孤诣,在唢呐艺术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把民间唢呐演奏艺术发扬光大,完成了艺术的蜕变和升华。早在年,他就用自己的高超艺术征服了国家级评委和大师,获得了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多年来,他获得了很多项奖励,并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翟氏唢呐”艺术第四代传承人。
一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乐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从朝堂到乡野,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豫东平原上,乡村婚丧嫁娶都会请一班乐队,奏乐以唢呐为主。由此,唢呐作为民间艺术得以存在并发展,并出现了数代专司其职的唢呐人家。翟家就是这样的唢呐人家。
翟土的曾祖父叫翟三套,生活于晚清时期。关于他,只有一些传说。据说,他当年迫于生计,选择了唢呐演奏行业。他6岁学艺,9岁学成跟班演奏,12岁便在家乡有了名气。
翟土的祖父翟永臣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表演大开大合、运用自如,一时声名远播,被称为“唢呐状元”。由于他的创新和传播,从他那时起形成了独特的翟氏唢呐艺术。
翟土的父亲翟怀亮,生于年。他在祖父和父亲的精心栽培和严格要求下,既勤学苦练,又创新发展,艺术表演水平更上一层楼,技艺超群。加之他丹田足、气量大,人送绰号“嗡倒山”。每到演出,观者如堵,如痴如醉。翟家唢呐到他这一代已经名冠中原。很多老年人至今还津津乐道,当年为了庆贺人民公社成立,翟家唢呐班被政府邀请助兴。翟怀亮带着他的一班弟子整整吹奏了三天三夜。观众人山人海,叫好不绝,一时传为佳话。
翟土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是家里的老幺,是父母的心头肉,是一家人的宝贝。即便如此,父亲还是早早就着手培养和训练他,并倾注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心血。翟土三四岁时,父亲就有意培养他,开始教他拿捏、吹奏唢呐。那时,5个哥哥姐姐都已经学有所成,是翟家唢呐班的顶梁柱,他们和父亲一道开始教他吹奏最简单的曲子。他跟班跑,耳濡目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乐此不疲地练习。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父亲教他吹奏的第一个曲子就是《东方红》。
那时候,他们在乡村演出,没有交通工具,仅凭着两条腿走路。小小年纪的翟土也跟着跑。有时候路很远,他跑累了,就让哥哥背着走。有很多时候是在夜里演出,到了半夜还不停歇。他困得不行,哥哥们就在演奏的大方桌子下面铺块塑料布,让他在桌子底下睡觉。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挂在墙上。上面锣鼓喧天,他的父兄围着桌子热烈演奏,围观者叫好声不绝,他蜷着身子在桌子下也能安睡。
翟怀亮对孩子们训练极其严格,翟土的兄弟姐妹都没少吃苦。翟土也不例外。他每天放学后,别的小朋友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而他却要在父兄的严厉监督下练习唢呐,先拔音、练气,然后练指法。每天清晨,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刻苦练功。他的小手冻肿了、冻裂了,喑哑的唢呐声从未停止过。为了练气,初学的翟土吹肿了两腮。小小年纪的翟土实在难以坚持。但就在他怕苦怕难想放弃的时候,父亲坚定地对他说:“不学不中!怕吃苦不中!咱家这门手艺儿必须得学会,传承下去。你要跟你的哥哥姐姐学,咬牙练下去,过了这一关就好了。”
小翟土克艰攻难,很快得心应手、乐在其中。就这样,他在家庭的熏陶下,在父兄的严格要求和口传心授下,加上自己的心灵手巧和满腔激情,7岁便学成了,开始跟班干活,随着父亲的翟家班外出演出,出入于乡村的各种演奏场所。12岁,他便能独自领班、独挡一面,走上了专业的民间唢呐演奏路子。
翟土在19岁时,认识了一位开朗大方的姑娘,这位姑娘就是后来与他喜结良缘的妻子王惠。王惠也是唢呐世家出身。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让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王惠爱说爱笑,翟土潜心钻研。婚后,他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在艺术上切磋探讨,使翟土在唢呐艺术的追求上,走进了更宽广的天地。
二
翟氏唢呐传承到第四代,在翟土那里,不但得到继承,而且演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了一个更大的飞跃。
翟土的母亲在他12岁那年不幸离世。幼年丧母,对翟土来说,是何等的伤痛。在这种情况下,哥哥姐姐对他就格外疼爱。其中,二哥翟建庄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外,对他更多地偏重于演奏艺术的指导和教育。在翟土早期的艺术训练和成长过程中,除了父亲,对他艺术提升帮助最大的就是二哥了。
翟建庄除了自己对翟土指导外,还在弟弟15岁时,带着他拜自己的师傅、著名演奏艺术家“唢呐王”郝玉琦先生为师。到这个时候,翟土才算开始正规学习乐谱等知识,窥探到了令他震撼的世界音乐艺术宝库。
千百年来,民间艺人的艺术传承都是靠口传心授。唢呐演奏再多的曲子,都是靠听、靠记、靠摸索、靠练习。翟土说,小时候,最初的艺术训练都是跟着父兄一点一滴磨练出来的。甚至有时候,在乡村演出时,与别的演奏班“对棚”打擂时,硬逼出来的。而这些艺术是朴拙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
通过跟随郝玉琦接受正规学习,他汲取了各种艺术的精华,在音乐艺术的宝库中遨游,艺术修养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郝玉琦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更启迪了他的创新思想。这一切,为后来他对翟氏唢呐艺术的发扬光大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新世纪以来,是翟土艺术成长的成熟期。
唢呐看似结构简单,只有哨、气牌、芯子、杆和碗5个部分和8个音孔,但正因为其朴实得近乎简陋,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才更不容易。在唢呐演奏的追求中,翟土得益于自己扎实的“童子功”,吹奏清晰饱满。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探索,翟土已经能够利用唢呐模仿多种声音,如人的唱腔、鸟的鸣叫、喧闹声、哀哭声等。甚至还能演奏出不同的人物角色特征:老生的苍老低沉、花旦的俏皮灵动、武夫的粗鲁莽撞等。翟土不仅吹技精,而且精通乐理,在唢呐行当中,他拿起什么器乐都能吹奏,像大笛、笙、二胡、短笛、横笛、闷子、里管、长号、萨克斯、葫芦丝、电子琴,样样精通,人称“全活儿一把手”。
但是,唢呐世家出身的翟土并不满足现状。他总想着祖传的唢呐演奏技艺在他手里能够有所创新并发扬光大。于是,他在长期的演奏生涯中有意识地开始了对艺术的创新和升华,终于让唢呐这种在民间生生不息传承下来的艺术大放光彩。
郝玉琦和翟土的二哥翟建庄对翟土的指点,为他的艺术创新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艺术的鉴赏力和乐曲选择、处理及“绝活儿”的吹奏等无不受其点拨,对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和提高应当说有重要的作用。
他在继承和发扬家传技艺的基础上,把西洋乐融入唢呐艺术中去,并从大量民间音乐、戏曲和民间小调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他的唢呐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来,他自编自演了许多民间乐曲,使长期以来已具特色的翟氏唢呐更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在演奏一些传统曲目时,摸指、摇指上下开纠,摔指、滑指准确风趣,特别是吹奏出的锣鼓声,幅度大、音质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在他的代表作品中,《秦雪梅吊孝》就凸显了他的艺术风格。
用唢呐演唱地方戏,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还没有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之后,一些民间艺人开始尝试创新,鉴于不同的表现方法,模拟出不同的戏剧唱腔。
翟土大胆创新,探索唢呐在豫剧道情等剧种上“卡”的艺术表现手法。《秦雪梅吊孝》这段作品,就是用了“卡”的方式。一会儿低声呜咽,一会儿大放悲声,声情并茂地表现了秦雪梅哭诉的情景,吹唱调子流畅,旋律优美。
郝玉琦对他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翟土这段演奏,实际上是“卡”戏,正宗应该是吹腔,他没有按戏里吹,选择了中法指法。在气息运用上,他吹得很细腻,吹腔微妙,拖腔吹得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内涵非常深厚。
在唢呐作品《朝阳沟》中《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中,他一人五角,吹唱出了栓宝妈、银环妈和二大娘、银环、巧针的对唱,中间夹以口技,把五个戏剧人物表现得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尤其以口技来区分人物唱腔,更是一种大胆的艺术突破。
除了戏剧唱段,在曲子的唢呐演奏中,他有着更强的创新力度,改编创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年8月在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录制的《庆》这个作品,其灵感来源于传统曲目《庆胜利》,从作曲到配器,融入了他多年来揣摩演奏的心得。
他在创作《庆》这首曲子时,把文吹和武吹兼融其中。文吹就是在笙笛弦帮的伴奏下,精心细腻地演奏;武吹就是花吹,吹奏时情绪热烈,花样繁多,突出新奇鲜活的特色,带有魔术杂技的性质。在演奏中,有领奏有合奏,有笙和帮子伴奏。他在演奏时,不仅情绪高昂,使用了各种花式吹法,而且在戏法和指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既柔和又泼辣,吹奏自然,极富感染力,充分反映出中原地区人民群众的情趣和个性。
他除了特别善于模仿人物唱腔外,对各种动物叫声的模仿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他那自然、流畅、滑稽又天真活泼富有感染力的吹奏表演,博得了无数听众的喜爱。
他表演的传统节目《百鸟朝凤》,结合长期的实践,充分发挥唢呐擅长模仿的特点,利用各种绝活儿和技法,描摹了百鸟和鸣之声。以热闹欢快的曲调,歌颂了大自然的美景,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回忆。
在翟土的艺术演奏中,其“绝活儿”更是独出心裁,与众不同,是翟氏唢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翟土的“绝活儿”到底有多少呢?又“绝”在哪里?如他的唢呐可以用鼻子吹,把唢呐反过来吹或用其他吹奏工具学人说话、笑,模仿动物叫声等。他气足口型好,发声响亮、音韵纯美。他用偷换气的方法,一气儿可以吹20分钟。他用嚼子和呐子模仿的人声唱腔或动物的叫声形象逼真、鲜活。他吹奏的竹笛可以上、下、横、竖吹,从嘴的左方移向右方又以极快的速度回位,两腮还能如戏曲中丑角吹胡子那样颤动。他的表演让人叹服,他胖乎乎的身躯和面带幽默笑容的脸庞及一双活灵灵的大眼睛,在吹奏时都密切配合着表演内容展开演技,带动观众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执着的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让翟土在唢呐演奏艺术领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
翟土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和钻研,让他站在了唢呐艺术的制高点。多年来,他的唢呐演奏艺术不但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山花奖”“金唢呐奖”等各项奖励数十项,年被开封市委宣传部通令嘉奖。他分别于年年,应邀参加台北市河南同乡会综合艺术演出。年,中央电视台七套“文化与生活”栏目,对翟土唢呐绝活进行了专题报道;年元宵节期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对翟土唢呐艺术进行了专题报道。市、县电视台更是多次对他进行专题报道。
面对诸多的荣誉,翟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冷静和本色。他清楚地记得,年元月应邀赴台湾演奏唢呐,在台北、高雄、基隆等地,他演奏了《百鸟朝凤》、河南坠子《十八板》等,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一位开封老乡说,几十年没有听到家乡的唢呐了,听到家乡的唢呐声,就像闻到了河南老家泥土的芳香。这位老人勉励翟土说,一定要把祖国宝贵的传统唢呐艺术传承下去。
年,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唢呐)大赛现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跟他合影留念,鼓励他在民间唢呐艺术继承和发展上不断探索,一定要做好传承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时时激荡着他的心。在艺术探索的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翟氏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艺术大多是父一辈、子一辈,或者是师徒传承。早在上个世纪末,在翟土家乡都有人慕名而来,把孩子托付给他,跟他学习唢呐演奏。后来,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投师学艺者越来越多,难以按老传统方法带徒。
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唢呐演奏艺术,他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决定摒弃师徒传承老办法,创办尉氏唢呐艺术学校,还成立了翟土唢呐艺术团,从而使唢呐吹奏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他把唢呐艺术当成一生的追求。学员除了有河南省的,还有来自湖北、安徽、河北,甚至新疆等地。办学期间,每天他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就像父亲和兄长一样照顾着他们,和他们一起练功排练。手把手地教,传授全部技艺,使学生高兴而来、学成而归。他说:“我能做的就是把艺术传下来,把‘绝活儿’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们,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不保留,全部教给孩子们。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比我吹得更好。”多年来,他先后培养了全国各地唢呐艺术人才多名。该校于年8月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实践基地”称号,为繁荣发展唢呐艺术事业做出贡献。
他和妻子王惠生育一子一女。在这个唢呐世家,他们的孩子自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在唢呐演奏方面出手不凡。特别是儿子翟东海,16岁时,随父到丹棱参赛,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就以一曲《金色盾牌》勇夺最佳新人奖。
翟土总是笑眯眯的,面相憨厚、喜庆,随着乐奏,他的各种肢体动作都恰到好处地配合着他吹奏的旋律,那么投入、那么专注,激情在他身上迸发。那逼真、澎湃、激昂的乐曲瞬间把听众感染。这是民间艺人身上特有的气质,这是民间艺术特有的气质。他说,他要用唢呐把豫东人的豪情传向九州、传向世界、传向未来。
来源:开封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