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浙江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浙江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九月的丰收与失散(讲义)
浙江省温州市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年浙江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年浙江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论述、非连阅读汇编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年浙江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言表达汇编
年浙江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情景默写汇编
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杭二中等)-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考场诗词散文里的重阳节
浙江省丽水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丽水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十校联盟-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卓越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中高职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学年高一9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年浙江高考《论语》汇编
浙江省温州市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泄露(lòu)纤维(xiān)框架(kuāng)量体裁衣(liàng)
B.栖息(qī)友谊(yí)旋涡(xuán)乘人之危(chéng)
C.桂冠(guàn)熨帖(yù)撇开(piē)休戚相关(qī)
D.粘住(zhān)召集(zhào)骠骑(piào)一蹴而就(c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
A.渲泄开销暴发力杯水车薪
B.余暇神彩发祥地掉以轻心
C.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
D.瑕疵陶冶和稀泥永葆青春
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不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白朴的《天净沙·秋》等等。这些诗、词、曲杰作虽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A.口碑载道留传体裁
B.口碑载道流传题材
C.脍炙人口留传题材
D.脍炙人口流传体裁
4.下列交际用语中,加点词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令尊大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真令人钦敬。
B.悉闻婚讯,礼成之日,定当携拙荆前往祝贺。
C.鉴于兄台如此真心实意,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D.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有所成,不胜感激。
5.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②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B.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秋
C.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D.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焦虑,______________;你悲伤,______________;你惆怅,_______________;你嫉妒,_______________……凡此种种,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①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②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
③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④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
A.④②③①B.③②④①C.①②③④D.②③①④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世态人情,比清风明月更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B.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的记忆里不易磨损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C.失恋像翻滚的火锅汤,而希望就好比羊肉,鲜红着扔进去,瞬间变成灰白。
D.我开着车,紧盯路面,就像不是车在奔驰,而是柏油马路将自己送到了轮胎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虽然,犹有未树也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9.下列宣传标语有语病的一项是()
10.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引发了人们热议和思考。网友口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违规现象在我市怎样________原因何在________又该如何根治这一现象?
A.??B.,,C.,?D.?,
11.下列谜语均选自于年央视“谜语大会”,全与文化常识有关,其中谜面谜底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谜面:垂涎三尺(打三字俗语)——谜底:顺口溜
B.谜面:匈奴困苏武(打一古代剧作家)——谜底:关汉卿
C.谜面:满园芬芳(打一词牌名)——谜底:沁园春
D.谜面:农历十六娶新娘(打一成语)——谜底:大喜过望
1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雨淅沥,雾气弥漫,朦胧之中的雁荡山若隐若现,如诗如梦,秀色可餐。
B.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呈现江河日下的趋势,有的甚至宣告倒闭。
C.自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办事作风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D.美国起诉中国军人“网络窃密”,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显然是五十步笑百步。
13.下列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A.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园子里待太久,怕儿子想不开,她希望儿子能好好地活着。
B.“不想让我发觉”是因为母亲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与苦闷,她尊重儿子的选择并维护着他的自尊。
C.“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一方面写出母亲的视力不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
D.“我”看见母亲而没有喊她,是出于男孩子的倔强和羞涩,是缘于那时尚不懂得体谅深爱“我”的母亲。
二、名著阅读
14.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
A.《弟子规》B.《三字经》C.《千字文》D.《千家诗》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迨:等到。B.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C.大母过余曰过:经过D.凡再变矣再:两次
16.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顷之,持一象笏至
A.佯狂不知所之者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俯察品类之盛D.儿之成,则可待乎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里行间倾注可喜亦可悲之情,即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B.首段可分为两层,先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再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C.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8.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具体内容。
19.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20.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五、句子默写
21.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奇葩说》第四季中,肖骁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框架”的“框”应读作“kuàng”;
B.“友谊”的“谊”应读作“yì”;
C.“桂冠”的“冠”应读作“guān”。
故选D。
2.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渲泄”的“渲”应写作“宣”;“暴发力”的“暴”应写作“爆”;
B.“神彩”的“彩”应写作“采”;
C.“精萃”的“萃”应写作“粹”;
故选D。
3.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口碑载道:形容到处都是群众称颂的声音。此处用来形容文学作品,应用“脍炙人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此处重点强调文学作品传播开,故选“流传”;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此处上文强调“诗、词、曲杰作”的不同表现形式,故选“体裁”。故选D。
4.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与否的判断能力。
C.“笑纳”多用于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是敬词,不能用于自己“笑纳”。选项用错对象,谦敬不得体。
故选C。
5.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①“鹊桥”、“脉脉”、“迢迢”暗指七夕。②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③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先生;陶渊明“排冠归隐去”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生,指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孟嘉,“孟生落帽”典出《晋书·恒温列传》,据此书记载孟嘉九月九日游龙山忽被风吹落帽,嘉不觉,桓温叫左右不要说,就命孙盛作了嘲笑他的一篇文章,嘉立刻做了一篇答文,很是优美,四座叹赏。④据“素娥”“玉蟾”“桂花”可知,此为中秋节。中秋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6.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四个句子分布在四个地方,故考生要结合每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选择。第一处,前面说“焦虑”,应对应“从容”,所以④放在第一处;第二处,前面说“悲伤”,应对应“坚强”,②放在第二处;第三处,前面说“惆怅”,应对应“阳光”,③放在第三处;第四处,前面说“嫉妒”,应对应“优秀”,①放在第四处。故选A项。
7.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A.比喻(暗喻)。把“世态人情”比作“书”和“戏”。
B.比喻(借喻)。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借喻生活中的美和善。
C.比喻(明喻)。把“失恋”比作“火锅汤”;把“希望”比作“羊肉”。
D.拟人。“送”赋予柏油马路人性化的动作。
故选D。
8.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
A.“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B.“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常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外貌美丽的女子。
C.“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D.“盘桓”古今相同,解释为“犹豫不决”。
故选D。
9.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D.成分赘余。“再获……殊荣称号”成分赘余,改为“再获……殊荣”或者“再获……称号”。
故选D。
10.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在我市怎样”“原因何在”“又该如何根治这一现象”是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违规现象的三连问,句后均应用问号。
故选A。
1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谜语含义、识记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谜底:沁园春”错误。词牌名应是“满庭芳”。“满园”对应“满庭”,“芬芳”对应“芳”。
故选C。
12.D
试题分析:A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B江河如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C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D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此处不和文意。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3.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
C.“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错误。写母亲的视力严重不好,以体现她寻找“我”非常艰难,表现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担心。
故选C。
14.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相关内容的能力。
略。
15.C
16.B
17.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C.“过:经过”错误。“大母过余曰”意思是:祖母来看我,说。“过”,看望。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例句中“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
A.“之”,动词,到……去。
B.“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C.“之”,结构助词,的。
D.“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倾注可喜亦可悲之情”错误,应该是可悲之情。从文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等句子可看出。
故选A。
参考译文: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18.具体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儿子不要出事)。
19.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我”感恩并心疼母亲。她理解并担忧着儿子;希望儿子一切都好,又知道其中的艰辛,母亲的内心一直被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20.方法: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内心独白(心理描写)等。
简析:
①语言描写:“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符合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体贴和关爱。
②心理(内心独白)描写:“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细腻的心理刻画中凸显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细致入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心疼和感恩、歉疚等等复杂感情。
③对比手法: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我对母亲的粗心和疏忽。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④细节描写: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抓住母亲的动作、神情,引人联想想象,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关心、耐心、爱心。
21.问君能有几多愁不尽长江滚滚来昨夜西风凋碧树坐看云起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