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关于项脊轩志教学的几点想法

来源:长号 时间:2022/7/9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

关于文本解读

文章的主题只是抒悲喜之情吗?

对于《项脊轩志》的解读,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几件事,从而抒发自己的悲喜之情。但是深入地读文本,我们不难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道中衰与项脊轩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这样的悲情非要围绕项脊轩抒吗?对母亲的回忆跟项脊轩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如果没有必然的关系,那改成任何一个题目,或者随便写任何一个房间志都行,为什么非要以项脊轩为散文中的“形”,而串联这几件事呢。能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就很简单啦。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房,书房的作用是读书,衰落的家道,是需要归有光读书重振家业的,在区区败屋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扬眉瞬目,谓有奇景的原因,也是归有光坚信自己他日一定会向巴蜀清、诸葛亮一样闻名天下,光宗耀祖!为什么文中写母亲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那是因为老妪的话让他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追惟一二”的往事,其中之一,就是母亲深夜促读的期望,这又怎能不激励他发奋读书呢。祖母疼爱中的厚望,表现得最充分,所以读者最容易感受。而妻子给他的陪伴在项脊轩,对他的期望在项脊轩,给妹妹讲述的人和事依然是项脊轩,我们也不难看出妻子对归有光他日功成名就的信心和期望!从刚刚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事情都与项脊轩有关,与读书立志有关。所有人对归有光最大的爱就是希望归有光立志读书、功成名就、振兴家业。而归有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穷其一生,直到六十岁还要考进士的原因,大概也就是为了报答家人满怀期待的爱吧!我们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不光是归有光,也不只是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情即为志,志即为情,历朝历代,家家户户大抵都是这样吧!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最大的爱,不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考上好大学,不就是希望我们他日有个好的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项脊轩志》不仅是抒情,也是在言志,言自己束发读书轩中的壮志,言自己三十五岁才中举人的不得志。至此,文章便给予我们更多关于情、关于志,关于人生的启发和思考。

“多可喜亦多可悲”只是过渡句吗?

多可喜亦多可悲,如果理解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那么写先妣、先大母、妻子的事情应该是属于悲了,可是作者对这三个女人的回忆,呈现出来的无一不是他们的慈爱、疼爱、深爱的幸福!所以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悲喜交织的,喜在三个女人对他生命的抚养、疼爱、陪伴,才更显其相继离世之悲。所以笔者认为,惯性地理解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不合适。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因为没有中举吗?

一般人解读这句话,总是会认为长号不自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后来一直没有考中科举,没有实现祖母的期望。稍微用点心,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听起来很是那么一回事的解释,实际上是很不到位的。这段文字是在归有光19岁时写的,这个时候正是归有光扬眉瞬目之时,还谈不上五次乡试而不中的经历呢!所以有个别学者便开始认为这句话是35岁写后两段时补写的。笔者认为还可以这样理解:19岁写《项脊轩志》前四段时,祖母已经去世了,而祖母给他象笏是束发读书轩中以后,说明写此文时,祖母去世时间不会太久,一切依然如在昨日,作者依然还很悲痛!有些人认为与祖母感情最深,所以是长号不自禁,以此逻辑,与妻子难道最没有感情,显然理解不通!

关于教什么

教什么是依据学情而定,一般教师认为重点是三个女人的悲情,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大家觉得最该讲的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描写,祖母的描写,妻子的描写,包括大家都认为很有味道的以景结情句,实际上是学生直接就能读到位的。而学生理解的难点,恰恰在姗姗可爱的环境和家道中衰。

姗姗可爱的环境,孩子们可以概括性地感受,面面俱到,浮光掠影,但是很少扣住文本,细细解读。上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分析就像算账,账要一笔一笔地去算,合起来算就是一笔糊涂账。

孩子们可以感觉到“兰桂竹”的高洁,但是展开就不能逐一而论了,兰花是高洁,桂花是象征着金榜题名,竹子是一种不弯曲,节节高升的品质。这里的理解到位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古代文人善于将自己的心志寄托于自己的书屋,尤其是不得志时,但这里不同于陶渊明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归隐之乐,也不同于“调素琴,阅金经”的无功利之读,这间小屋里寄托的是归有光的凌云壮志!当然还有“万籁有声”以动衬静的宁静,“小鸟时来啄食”的生机活力,“人至不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容,以上的景侧重白天的话,用三五之夜之景,让读者感受到晚上也很美!至此,文章的思路,层次感就很清楚啦!

写大家破裂,亲情变异,世态炎凉,作者没写主人,却只写了“犬、客、鸡”三件琐事。呈现出来这样的画面,比直接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争吵却更形象,也更耐人寻味。

内外多置小门墙,始为篱,已为墙,这里的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小狗包弟》中,也有类似的话“曾经的竹篱笆已变成了无缝的砖墙”。中国文化就是“墙文化”,“邻家高筑墙,亲戚远来香。”写人情,亲情之间都隔了一道厚厚的墙。

东犬西吠,是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归有光不说二叔、三叔分了家,五婶、六婶之间吵个没完。却说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以狗的敌视来暗示人的不和。“东犬西吠”,从字面上看,如注释所言,“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但深究其意,为什么作者只说“东犬”?难道只有东家才喂狗,而西家就不养狗?所以这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上下文意互相呼应),即“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也对着东家叫。”作者并不是表现有没有狗叫的问题,而是通过狗连过去大家庭中的自己人都不认识了,来表现大家庭四分五裂的可悲。

客逾庖而宴,“客逾庖而宴。”写出了客人的尴尬。客人来时也得平衡各家的关系,弄不好不是得罪东家就是得罪西家甚至双方都得罪。以客人的尴尬反衬大家庭的亲情变异。如果我们再能想到“君子远庖厨”的典故,那么这个大家族礼仪之道的丧失,便不难看出来。

鸡栖于厅,厅本来是祭祀、聚会、吃饭的地方,然而现在却是鸡在休息,这是家庭秩序的混乱。作者不说各家的鸡不敢在院子里乱飞,万一啄了人家的东西,借“鸡”行事,又是一场大闹;却说鸡在本来是客人休息的厅堂里住着。语气平淡、平静、平稳,但透露出“亲者仇”的言外之意,话外之悲。

曹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