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间一壶酒
跑竹马来自民间,源远流长,曾盛行于大江南北,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这种自娱自乐型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山东邹城市,也有一种跑竹马形式,唤作“尚寨竹马”,可谓在跑竹马艺术中算是一枝独秀。竹马使用竹子为架,扎成马形,外罩绸布而成。表演时骑者左手举马头,右手执马鞭。马队表演时所跑的队形是古代军事作战的阵法,演员个个策马扬鞭、英姿飒爽,犹如沙场冲锋,使人仿若穿越到古战场。
“尚寨竹马”源于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尚寨村,形成于明代,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与明鲁王朱檀有着一段历史渊源。
据《明史》记载,朱檀,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洪武三年(年)生,生两月而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年)15岁时就藩兖州,辖四州二十三县。朱檀本“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好文礼士,善诗歌”,甚为朱元璋所喜爱。
但住进兖州鲁王府后,误入邪路,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不老之药,希冀长生,结果因为汞中毒而早亡,仅活了19岁。朱元璋获悉后爱恨交加,认为他的行为实在荒唐,遂赐恶谥曰“荒王”。同时,择选风水宝地,为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并派兵守陵。
朱元璋所选的风水宝地叫九龙山,鲁荒王陵就位于九龙山南麓,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穴依山凿石开圹,深26米,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尚寨村就紧邻堪称明代第一的亲王陵——明鲁王陵。
据了解,尚寨村原来叫‘丧寨’,就是为荒王发丧的寨子,附近还有一个老营村,是当年官兵的营房驻地,解放后嫌名字不好听就改名为尚寨了。
按照大明律例,守陵士兵需每天操演排兵布阵。尚寨村的先辈们亲眼目睹这一盛况,天长日久就将演习阵法熟记在心,于是借用流传几千年的民间游艺“跑竹马”形式,按照皇家仪仗出行的场景,因繁就简,逢年过节时以竹为马,排兵布阵,娱乐健身。
尚寨竹马表演者为24人,分兵、卒、将、帅角色,另有令将、旗手、号手等角色,服装以明代古装为主。伴奏的乐器主要为鼓、锣、尖子号等,鼓锣声响可模仿战场的进攻与撤退并控制表演节奏,尖子号则可模仿马的嘶鸣声及战场上的冲杀声。表演时可将马头上下抖动如真马。马身中空,便于人“骑”在“马”上,表演时将马的前身和后身用带子挎在肩上。
尚寨竹马表演有严格套路,整个套路下来一个多小时不重样。开始前,两队人马分列左右,一对12人,整装待发。长号响起,伞扇旗锣依次上场,四面战旗随后开道,紧接着金角齐鸣,令将箭步冲锋到场地中央,翻滚跳腾着挥舞战旗,鏖战正式拉开帷幕。
战鼓擂起,将士们一手拉缰一手执鞭,策马扬鞭、进退有序,呼喝奔驰、迂回穿插,不停地变化阵形。双方或鏖战不下,或奇兵突袭,时而平缓銮铃叮咚似行云流水,时而急促战鼓轰轰如万马奔腾。马号紧催,战鼓如雷,让人仿若亲临短兵相接、激战沙场的雄壮场面,气氛极具感染力。
尚寨竹马表演阵型原来有多种,但受“技艺不外传”的影响,尚寨竹马技艺一直在尚寨村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故传播分布面积较窄,历史上也无文字记载。现在成型阵法只有12种,很多阵法已失传,经典阵法也仅剩诸葛亮的八卦阵、岳飞的撒星阵了。
将古代军事文化和古老的舞蹈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尚寨竹马最大创举,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其产生、沿革、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表达着当地人民群众的心中愿望和精神世界,具有孔孟之乡浓厚的民风民俗,充分显示出孔孟之道的文化胎记。
但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尚寨竹马这一民间艺术也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一度濒临失传。特别是“文革”期间,所有道具被当“四旧”烧了,竹马表演被迫中断。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邹城市非遗保护部门开始对该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记录。近年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尚寨竹马置买道具、更新服装,帮助尚寨村组建业余竹马表演团,并多次聘请专家指导,提升表演形式,丰富尚寨竹马文化内涵。
年6月,尚寨竹马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邹城市志》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