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介绍 >> 正文 >> 正文

精转名家专栏写法汪曾

来源:长号 时间:2022/7/3
写法

汪曾祺谈归有光,学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痕迹

汪曾祺学归有光的痕迹

汪曾祺受归有光影响极深,是他自己也承认的。他在《谈风格》一文中引姚鼐《与陈硕士》尺牍云:“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流疏淡,此乃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此境又非石士所易到耳。”这几句话,拿来评价汪曾祺,也正合适。此公文章极冲淡,而韵味不尽,极得归氏之妙。他的小说结构松散,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情节。不管小说还是散文,相当一部分是似乎无关主旨的闲话,但正是这些闲话使文章的味道更加绵长。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尾: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悠然不尽,是古文里一个有名的结尾。汪曾祺的文章结尾,许多都可以看到学归有光的痕迹。如《人间草木》之《槐花》,在讲述了一个养蜂人的故事后,似乎已经可以结束了,却又另加了一句看似无关痛痒的话,以作收尾: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极闲淡的一句,却平添了无限余韵。这是归有光的手法。

他悼念沈从文先生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在对沈先生的生平琐事进行了感人的回忆之后,写道:“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文章至此似已可结束,但汪先生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几句话多了多少余味。这里学归有光的痕迹更加明显。

归有光

归有光

(明朝散文家)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备受后人推崇的经典名篇。归有光17岁时作《项脊轩志》前半部分,中举后作附记部分。文中描写的皆为人之常情,人人可有,但要将这种感受准确细腻地表达出来却并非易事,归有光的可贵在于用“极淡之笔”抒写“极挚之情”。正是作者的一往情深和不同流俗的叙述方法,才有了作品感人肺腑的审美效果。

首段写景,动静结合,明暗相衬,融情于景,令人沉醉。作者将修葺前后的项脊轩进行对比,着重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书房,幽雅静谧。“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时来啄食”来点染;夜晚更是静谧幽美,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用“斑驳”来描摹,再用“影动”来写徐来的清风,“珊珊可爱”更是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与惬意。古朴清净的环境,触动着我们的记忆,亲近自然,放飞自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浪漫的诗意。

后文叙事,多用细节,语言平淡,感情深沉含蓄。生活在一个日渐衰落的家庭里,归有光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悲哀。家族的分崩离析是归有光感到“亦多可悲”的原因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儒生,归有光神往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然而创作此文时,家族分崩离析日益加剧。“庭中始为篱,已为墙”,预示着这个大家庭成员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隔阂,作者的哀叹感伤溢于言表。鸡乱栖,犬乱吠,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这一细节把家族的无序和败落已全部呈现出来,没有议论,只是平叙现状,但悲凉与无奈已在字里行间。

除了写景叙事,文章最打动人的还是作者对三位女性的深情追忆。写人物,归有光选择了典型细节,三言两语,形神兼备,令人倍感亲切,如见其人。写祖母以手阖门,母亲以指扣门扉等,都令读者如临其境,若目睹此景。回忆母亲,“儿寒乎?欲食乎?”对于自幼丧母、对母亲记忆甚少的作者来说,母亲绵绵的话语和站立的地方都是温柔善良的母亲留下的最宝贵的记忆。林纾有语“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小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追忆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语中既有嬉笑,又有怜爱,更有赞许之意。持一象笏至的细节更把祖母对孙儿的期盼勉励之情跃然纸上。还有一处细节,同时至亲,同是感情外露,怀念母亲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怀念祖母却是“长号不自禁”呢?这样的细节要结合归有光的生平来理解。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35岁才中举人,作此文时,方17岁。古人读书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时的归有光既不能齐家,也不能治国平天下。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自己却功名未就,如今瞻顾遗迹,想起当初在轩中满怀抱负,得到祖母的殷切勉励,如今却辜负亲人重托,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如果是丧母之痛只是身世之悲,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的;那么回忆祖母时的悲则是功业未成的职责之悲,是如潮水般汹涌的放声痛哭。也正是祖母的厚望,让归有光在经历多次科举考试失败的征途上,永远不放弃,终于在六十岁中了进士。

对童年不幸、仕路不顺的归有光而言,与妻子魏氏甜蜜无间的婚后生活是段美好的岁月。“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好学又富有情趣;妻子转述诸小妹的话语,更是写出二人伉俪情深。可是这种幸福并没持续太久,妻子的离世又使归有光再次陷于孤独。哀景之前先写乐景,愈发显出哀痛至深。夫妻闲适快乐的生活仿佛还在昨天,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现实让人更感悲凉与无奈。“吾妻死,室坏不修”。“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如果说之前的对祖母、母亲的回忆让归有光依恋项脊轩的话,那么妻子的离世却让他离开了项脊轩。三十岁丧妻的归有光,三十五岁中举之后写下附记,可惜一直信任他鼓励他的妻子已经不能他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了,真是令人悲叹“命也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已亭亭如盖,而妻子却在黄土陇中长眠。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没有长篇大论的悲诉,只言片语中道出的只是命运的荒诞。追忆悼亡之痛在平淡简单的话语中更有催人泪下的力量。(田瑞丽)

本期由赵长河特级教师工作室黄晓露老师负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