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林海好风光,可邑美名扬四方;感谢党的好政策,彝家欢歌响又亮……”72岁的毕桂云,身着阿细服饰,唇含一片树叶,悠扬的旋律吹出可邑人幸福生活的心声。“我现在端上了公司的‘铁饭碗’,每天为游客演奏,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毕桂云说。
小树叶吹出幸福歌
近年来,弥勒市可邑小镇探索实施“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文旅车间”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就近就业,开发旅游商品,开办特色农家乐,将旅游产业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我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有七八万元,脱了贫还致了富,日子越过越红火。”饭店老板毕昆喜说。
美丽可邑小镇一角
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它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神秘的“阿细祭火”、古老的“阿细先基”在这里世代相传。由于特殊的人文构成和地貌特征,以及阿细人历来注重保护自然、爱护森林的特点,村子周边古木参天,密林遍布,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85%。
绿色环抱
以前,可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村,人迹罕至,自然条件封闭。如何将可邑的美丽风景转化成“美丽经济”呢?
弥勒市围绕建设“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投入“真金白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特色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强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文旅和产村融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着重打造原汁原味的阿细民族风情特色村寨,对所有老房子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对村庄道路、给排水、绿化、公厕、人畜分离养殖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民房宜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保护了乡村美景,留住了乡愁记忆。
小镇街景一角
在做美村庄的同时,可邑小镇深入挖掘阿细民族文化内涵,先后建成旅游专线、密枝山栈道、虎啸山林、水景观、祭火广场森林酒店、帐篷酒店等旅游景观和功能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通过植入场景体验、娱乐、购物、酒店管理等新业态,实现旅游富民、景区升级、生态保护、文化融合等有机结合。可邑小镇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发展农家乐的越来越多,许多村民就地变成了“上班族”,当起了老板。
许多村民就地变成了“上班族”,当起了老板
如今的可邑小镇,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等众多荣誉称号。可邑小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云南省特色小镇”,成为广大游客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年,小镇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我现在不仅自己唱歌、跳舞,还教授游客‘阿细跳月’,快乐、幸福的生活比蜜甜。”83岁的阿细老人龙学云高兴地说。
彝家欢歌唱起来
“节日盛装穿起来,大三弦弹起来,巴掌拍起来,长号吹起来,刀叉举起来,美酒端起来,彝家欢歌唱起来。”在可邑小镇寨门前、阿细跳月民族广场上,阿细人的迎客礼每天都会隆重上演,欢乐的场面让四面八方的游客真切地感受到欢歌唱出甜蜜,乐舞跳出幸福。
记者:李立章
图片由弥勒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编:张哲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