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是明代文学家,一篇《项脊轩志》,围绕着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再现了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勾画出祖母、母亲、妻子与自己的点滴过往,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寥寥数笔却触动人心。
归有光的母亲周氏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老婆婆常常不厌其烦地对归有光讲:这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地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你母亲就指着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老婆婆话还没说完,归有光就与她相拥而泣。在归有光的脑海里,母亲的形象只能通过老婆婆的讲述简单拼凑而成。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的祖母对他满怀期望,希望他能考上功名,并拿出祖辈传下来上朝时用的象笏来鼓励他,说以后一定能用得上。归有光身上肩负着家族的兴衰和祖母的重托,可是归有光虽自幼慧聪,少年得志,却一直到34岁才中举,60岁才考中进士。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23岁时娶魏氏为妻,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她嫁给归有光时,归有光家境贫寒窘困,但魏氏仍愿与归有光同进退,夫妻俩在项脊轩中“或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魏氏陪伴归有光仅仅四年多,魏氏死时,归有光才27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在项脊轩中,归有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也先于发妻离世,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在仕途上他少年成名,却一生科举不顺,到晚年入仕,而66岁抱憾病卒。于他而言,大概此生最快乐最难忘最悲伤最孤独的时光都尽在项脊轩中了。
《项脊轩志》后两段应该是归有光后来增增补补又添上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虽时移世易,心中仍放不下的人都在此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