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介绍 >> 正文 >> 正文

义乌土话洋火洋钿洋布洋油这些洋名词你

来源:长号 时间:2023/4/6

在义乌话里,曾经出现过一系列带“洋”字的名词。这些名词,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但是,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历史的见证,不该忘却。

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封建王朝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于是络绎不绝的“洋鬼子”来到了中华大地。西方产业革命后出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工业产品,则像潮水般涌进中国市场,渗透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舶来品,统称为“洋货”。

“洋火”(火柴)取代了火石,取火的确便捷多了。抗日战争前,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笔者在义乌还看到过老年人抽旱烟、水烟时敲打火石点燃纸媒的情景。“洋油”火油、煤油)点灯远胜桐油等植物油。用洋油照明的灯具叫“洋油灯”;以洋油为燃料的炉具叫“洋风炉”;装洋油用的正方柱形的铁皮桶叫“洋油桶”或“洋油箱”。用来照明的传统的蜡烛原料是植物蜡或动物蜡,如今出现了以矿物蜡为原料的新型蜡烛,就称之为“洋蜡烛”。

现在来看看棉纺织品。传统的纺纱机、织布机是竹木结构的,手工操作,产出的棉纱棉布都比较粗。现在出现了由新式纺织机(金属结构,动力是蒸汽或电力)生产的布匹,比土布精细、美观、结实,这就是“洋布”。缝纫用的棉线,机制的更细,耐磨,拉力大。由于都是用机器卷成线团出售的,所以称作“洋线团”。传统的袜子是用厚实的棉布缝制而成的。新式的袜子是以洋纱为原料机织而成,也就顺理成章称作“洋袜”。洗脸用的面巾,原来是用粗棉纱手工织成的,相当于一块粗棉布。新式的织巾机提供了崭新的工艺,经纱和纬纱交织过程中,一部分经纱在织物表面形成毛圈(俗称跳毛),使织物手感柔软,吸水性和保温性良好。这样的面巾就叫“洋面巾”,又称毛巾(因表层起毛)。

再来看看我们住的房子。原来的住房主要是砖木结构,现在出现了以钢筋水泥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具有西方风格的房屋,就称作“洋房”或“洋楼”。水泥叫做“洋石灰”机制平楞瓦叫做“洋瓦”。传统的铁钉是铁铺里用手工锻打而成的,不论大小,钉体都是正方形的。而“洋钉”是圆的,是以铁丝或钢丝用机器轧制出来的。铁皮居然能这样既薄又轻而且富有弹性,这是亘古未见的,这就是“洋铁皮”(即马口铁,薄铁皮上镀锡,不易生锈)。我国使用了几千年的生漆、熟漆、广漆等,都是天然漆,这是建筑业和家具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涂料。现在出现了磁漆等多种人造漆,性能更好,防腐蚀能力更强,这就是所谓的“洋漆”。

文化生活里也少不了姓“洋”的家族。文房四宝中的笔和墨,都有了新成员,蘸水钢笔和自来水笔用起来比毛笔更方便,和它们配合使用的机制墨水,可以有黑、纯蓝、蓝黑、红、绿等多种颜色,而且纯净,没有沉淀,这就是“洋墨水”。在乐器队伍里,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西洋铜管乐器中的小号、长号等,统称为“洋号”,它们是无簧的,而传统的唢呐笙等吹奏乐器是有簧的。传统的鼓鼓身是木质的,新式的鼓则以金属为构件,大的可以挂在脖子上,小的可以系于腰间,携带方便,这就叫“洋鼓”。口琴被叫做“洋箫”。手摇留声机被称作“洋戏”。“西洋镜”则是一种经营用的娱乐设备。形状像一只大箱子,正面有一排眼镜片大小的窗口,内置放大镜,观赏者可以从这里往里面观看。箱内后壁悬挂着一批可以上下抽动的格式图片,或为人物故事,或为山川风光。经营者手脚并用,敲锣打鼓,口唱和图片内容相关的解说词。在缺乏公共娱乐场所的年代,这种便于走街串巷的娱乐形式,尤其是在赶集的日子,生意十分红火。

日常生活几乎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这个“洋”字。小麦加工成面粉,传统的模具驱动全靠人力、畜力或水力。现在出现了用机器碾轧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就叫“洋麦粉”。银元被称作“洋钿”。即使在银元不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洋钿”还在作为“钱”的代名词使用。如“几块洋钿”相当于“多少钱”。搪瓷制品是新科技产品,备受青睐。传统的洗脸盆为木质,考究的有铜脸盆,现在被搪瓷脸盆所取代,义乌就叫“洋面桶”。传统的饭碗是瓷质地,易碎,搪瓷饭碗就不怕碰撞,人们叫做“洋铁碗”。家用缝纫机叫“洋车”。理发工具中的推剪,叫“洋剪”。“西洋发”是男性的种新式发型:长发按头路左右分开,或两边等分,或三七开。这“小分头”,曾经是一种时髦。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业体系,不再依赖“洋货”。这些带“洋”的名词,渐渐成了历史的陈迹。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包括义乌小商品在内的“madeinChina”(中国制造)产品,已经享誉全球五大洲。抚今思昔,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换了人间。选自《义乌方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