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1日,由余隆执棒上海交响携手宁峰以一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开启了上海交响乐团-21音乐季。明晚,同样由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将携手驻团艺术家、小提琴家宁峰以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为音乐季闭幕。
这个乐季中,除了开幕和闭幕音乐会上的精彩演绎,宁峰还在音乐季三场音乐会中挑战了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全集,与双簧管演奏家黄铮及钢琴家张昊辰呈现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协奏的盛宴》。就在上个月,他还与上海交响合作诠释了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每次亮相都显示出他扎实的艺术技艺和深邃的哲思。
除了宁峰,闭幕音乐会下半场马勒《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听众则能听到女高音歌唱家郭森一展歌喉。这位签约瑞士苏黎世歌剧院时间最长的华人女高音,成就了包括莫扎特《魔笛》中的夜后在内的多个经典角色。在马勒的这部“更符合传统,几乎是莫扎特构思”的作品里,郭森的动情歌唱恰如唱词中所唱,“天使的美妙歌声,使我们感到满足,让我们醒来就欢乐”。
纵观整个上海交响-21音乐季,舞台上发生了无数让乐迷动容的瞬间。无论是余隆指挥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及法国作品专场,还是青年指挥家林大叶执棒小提琴家王之炅带来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小提琴协奏曲》,“90后”孙一凡及柳鸣呈现的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更有解静娴、左章、王雅伦、罗维、陈萨依次登台集中呈现的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全集,及左章、陈默也、孙佳依、宋思衡、孙颖迪陆续演绎的圣桑的协奏曲全集……一场场演出、年轻音乐家的一次次演绎,不仅成就了舞台上的高光时刻,也在乐迷心中留下了永久记忆。
正是这些记忆和瞬间还原了音乐的本质。恰如余隆所言:“音乐拥有直抵人灵魂的力量。”伴随着观众席开放70%到完全开放,余隆讲的后半句“这种力量,只有和观众面对面时才能产生”拥有了实践的物理空间。
闭幕音乐会作品解读
上半场罗拉这首名为“交响曲”的作品实则是一首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的协奏曲,作曲家之所以为其取名“交响曲”,是力图在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取得某种交响乐的平衡感,同时还在作品结构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全曲的乐章数有五个之多,使其既不同于常规“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也不是标准“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更接近一套“组曲”。更有趣的是,这首《西班牙交响曲》被作曲家题献给好友萨拉萨蒂,后者正是西班牙的一代小提琴宗师。该曲年2月在巴黎首演现场获得观众潮水般的掌声,拉罗藉此声名鹊起,跻身一线作曲家的行列。
下半场的《第四交响曲》被认为是马勒所有交响乐作品中,形式最古典、长度最短、编制最小(没有用长号和大号)、情绪最不极端、音乐最天真可亲的作品,但却未能如愿给他带来声名。这部作品起源于一首写于年的艺术歌曲。歌词取自风靡一时的民间诗集《少年魔角》,讲述孩子幻想中天堂的模样――美食无穷无尽,圣人兼作厨师。马勒本打算把这个乐章写成《第三交响曲》的第七乐章,后将其独立出来,从一首歌的简单素材扩展成一整部50多分钟《第四交响曲》。前三个乐章的内容,都或明或暗地指向第四乐章。
在马勒创作的总共十部交响曲中,前四部均受德国民间诗歌《少年魔角》的影响。有别于作曲家青睐的生命、死亡等较为深邃沉重的主题,创作于-年间的《第四交响曲》之核心乃是“童年”——一个相对较轻松的话题,除了第一、三乐章中各有一段冲击力强的片段之外,整部交响曲并不试图挑战听众的耳膜,而是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氛。相比之前的三首交响曲,这部作品显得颇有节制:乐队规模是常规编制,标准的四乐章结构使演奏时长得以控制在一小时之内。
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王雪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