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自古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而在灵台人的印象里,过去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艺人翻动的手指和喇叭口里飞出的高亢音符。如今,虽然会吹唢呐的人逐渐减少,然而依旧有那么一部分民间艺人在坚持着,用心守着这方神圣的净土。
灵台唢呐的特点为音量大,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音色明亮清澈。在灵台乡间,人们习惯把吹唢呐的艺人唤作“吹鼓手”,高亢激越的唢呐,低沉慢吟的唢呐声,都映照着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
今年67岁的姚爷爷,作为灵台唢呐的传承人,对于他来说,吹唢呐已有近五十载了,在他的记忆当中,一把唢呐几乎伴随了他大半辈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学唢呐对他来说是个奢侈的事情,但是因为他对唢呐的那份痴迷与执着,父母当时并没有反对。
俗话说:“百曲好唱,唢呐难吹”,在那个唢呐还不盛行的年代,他凭着自己浓厚的兴趣和禀异的天赋,在实践中勤学苦练,短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吹唢呐的基本要领。在姚爷爷拜师学艺的时候,根本没有系统的演奏技法和乐理知识,一切全靠自己慢慢摸索,慢慢悟。在唢呐演奏技艺中,尤以换气最难,这几乎是唢呐吹奏中的第一道关卡。
在灵台乡间,但凡有红白喜事,或者是乡村庙会,给老人祝寿等场合人们都会请上一班唢呐,尤其是白事,无论家底薄厚,但凡丧事,吹唢呐是必不可少的丧葬程序。因而,对于姚爷爷来说,唢呐不仅是自己的一门兴趣爱好,还是自己养家糊口的饭碗。从学会唢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这一辈子是要过翻山越岭、走乡串户的生活。
艺无止境,姚爷爷吹了一辈子,也学了一辈子,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红白喜事上对于唢呐艺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除了与时俱进,学习当今流行的新曲目外,还得不断学习其他的乐器。目前他除了会吹唢呐,他还学会了吹笛子,弹电子琴,吹长号,拉二胡。
我们别看姚爷爷已经年逾古稀,他演奏过程中,我们从他专注投入的神情里,从他不断变化的指法中,从他指间和口里流淌出来的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唢呐声中,我们看得出来,他不愧是一名老手艺人,技艺的娴熟程度让我们无不佩服。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在灵台方圆百里,依然有很高的名望,这些年里,他带着自己的这一门古老的技艺,跑遍了灵台13个乡镇的村村落落,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直至今日的面包车,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常常是一个电话,他就开上自己的面包车,带着自己的小乐队去给主家“顾事”,风雨无阻。
作为曾受人尊敬的行当,飘荡了千百年的唢呐声,如今别说入心,连入年轻人的耳,都难。姚爷爷当了多半辈子的吹鼓手,看着会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他多了一丝忧虑,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唢呐这门技艺能够继续传承。
一把唢呐风雨相伴近五十载,已经成为姚爷爷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继承的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唢呐艺术的热爱与传承的精神。而从他吹奏出的一曲曲唢呐声里,我们似乎听到的是勤劳质朴的灵台人民对生活或喜或悲或乐或忧的最真切的表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