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云县,居住着一群自清朝康熙年间从河池市东兰县迁徙而来的特殊人群,近年来,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祖籍地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沿着这群特殊人群的足迹,我们来到凌云,走进他们的生活。
天街云雾向志文摄
车子从凌云县城出发,出了石钟山隧道不远,左转进入泗城镇旦村至力洪四级油路,公路沿山盘旋延伸,车子朝山顶爬去,海拔大约米后,经凌云县正在打造包装的广西四星级农家乐度假景区金保瑶寨旁边而过,再前行4公里,便上到了山顶。站在山上远望,小巧玲珑的凌云县城尽收眼底,沿山依次排列的稻田泛着新绿,漫山的速生桉包围着村庄,一幅诗话般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山顶上夏天的风始终没有停过,而且这风是凉的,即便此刻城里的室外温度绝对不低于32摄氏度,可这里的风让你感觉不到是夏天,凉飒飒的。稍作休息,以享受这天然氧吧的恩赐。
天润碧螺春施广明摄
在凌云走乡下,一般都会遵循爬到山顶、再下到山底的常规。从山顶往前走,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迷人,生态植被保护相当完整,除了公路外,基本还是原始森林,小溪从山间流过,潺潺的流水声之外是宁静,没有任何人为的噪音来影响蝉鸣鸟叫,让你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赋予的清净世界。放眼望去,山峦凸起处,座座村庄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清晰,绿树掩映下,那里一定是人类最美的居住地。我们走走停停,摄像机、照相机不停地发出咔嚓声,还真把我们这群野外采风的来客给吸引了。过往的车子和外出劳作的村民用惊喜的目光迎接我们。不经意间,我们来到了东兰村,村委副主任牙清力已经在村部等候我们了。因为我们的来意已经提前告诉过他们,主要是了解他们的迁徙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一落座,当地村民便围拢过来,在村部会议室,村民们跟我们聊起了他们祖先迁徙的历史。
在凌云县玉洪瑶族乡的东兰村、伟达村、合祥村、江更村,现有人口中有0多人是来自河池市东兰县,他们最早大约是清朝乾隆58年公元年从河池市东兰县迁徙过来的,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九代。这些来自异地的迁徙民族主要是以牙姓、黄姓、韦姓、潘姓、陆姓、班姓六姓氏为主。据村民们介绍,他们的祖先当年因为饥荒、战乱和土匪抢劫,当时的韩士美生育四子,分别为韩英、韩雄、韩竣、韩杰。韩英、韩雄留在东兰,韩竣、韩杰两兄弟带着家眷,沿着布柳河逆河而上,从东兰出发,途径天峨县下老、乐业县磨里、凌云县玉洪,韩俊留在乐业县磨里开辟家园,韩杰来到了布柳河的源头凌云县玉洪乡现在叫东兰村的这个地方,当年这里荒郊野岭无人居住,满山长满五倍子,壮语称“美聋”,人们就把这地方叫“美聋”,并在这里开山造地,修房建屋,安家落业。同时,从东兰县一起出发的还有彼此的黄姓、韦姓、潘姓、陆姓、班姓亲戚。
瑶寨风情黄惟摄
据《牙氏起源》记载,广西牙氏宗支始祖是韩信,江苏辉映清江人。后迁河南南阳俯,氏族居住南阳县城。韩信文武超群,才华横溢,先后投奔刘邦灭项羽,后来又辅佐汉王建朝廷,后遭谋害。韩信后橘韩天贞,祖籍山东青洲人,与莫、潭三人结拜为同乡,密谋合力反朝王,时因兵马未筹集,消息泄露,遭朝廷通缉,穿着倒鞋趁夜出逃,改名换姓逃难他乡,先到河南江兴俯南阳,后到广西桂林庆远府天河门。韩信后裔韩士美,生育韩英、韩雄.、韩竣、韩杰四子,四子均在桂林天河门经商十年,后因战乱难以谋生,当得知当时广西泗城府东兰县黄石板揽荒郊野岭无人居住,兄弟四人商量后决定移往东兰落业。四人直遁红水河而上,来到广西泗城府东兰县黄石板揽(现广西河池市东兰县长江乡三堂村)定居。当时板榔屯有牙姓人家,传说也来自河南南阳,于是与当地牙姓结拜为兄弟,并将“韩”姓改为“牙”姓,民族也改成为壮族,从此,开辟了广西牙氏发展的先河。
春耕肖发凌摄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他们的祖先来到这里,开山造地,自己种植玉米、水稻、红米、小米、旱谷、鹅掌等主粮食,还在地里套种黄瓜、南瓜、芝麻、红薯、芋头等粮食副作物;另外还开荒种植桃果、李果、核桃、板栗、柿子、梨子等水果和竹子、八角等经济林木,实现粮食自给。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开山种植棉花、板蓝根,竹子用于编织筛子、竹席、晒席、鱼篓、锅盖、簸箕、背篼、竹筒饭盒等劳作工具,棉花用以自己织布,板蓝根用来染布。家中自养猪、牛、马、鸡、鸭、狗等家畜家禽,生活所需的粮食、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全部自给,由此而安身在这里居住。
在生活方式上,他们秉承东兰县原来的壮族风俗,住房保持桂西壮族杆栏式建筑风格,木草结构到木瓦结构,地层用来养猪、养牛,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是桂西地区壮民族房屋建筑地层“畜牧局”、中层“人事局”、上层“粮食局”的典型代表。这种风格的建筑正好解决了布柳河土地潮湿对人类的身体能影响。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碓、石磨、织布机。碓用来舂米,石磨用来加工玉米、豆腐,织布机则用来织布,现在还有很多村妇自己织布、自己裁缝衣服。
双谋田园祝明贵摄
在文化方面,他们至今仍然保留年前的东兰壮语方言,保留东兰原来的山歌调。婚嫁习俗带有中原河南南阳汉民族的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门、算八字、哭嫁,唢呐、长号迎亲等。现如今,每逢婚嫁,周边邻居、亲戚,男女老少在贺喜的同时,还要围在一起唱山歌,其山歌调子与凌云当地的壮族山歌调不同,原汁原味的东兰县壮族山歌调。
开心时刻蒙卫平摄
随着时代的变迁,“美聋”的外来人口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模式在传承祖先的文化基础上,不断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并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吸收,除了方言不变、山歌调不变、民族服饰不变外,已与这方水土深深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凌云县外来迁徙的望族,“美聋”也因为从东兰县迁徙过来的原因而改名为“东兰村”。其实,这些从东兰县迁徙来的六大姓氏,已经不仅仅居住在东兰村,玉洪瑶族乡的东兰村、伟达村全部是东兰县迁徙过来而发展起来的村民,还有江更村的那堂、那更、那贤、那中、那波、内哄六个寨子和合祥村的坡瓢、那熬、伟熬、角滕、那合、那衣六个寨子的牙姓、韦姓、陆姓、潘姓、班姓、黄姓都是从东兰县迁徙过来并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名也跟壮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历经九代繁衍发展,总人口已经达到0余人。而且,他们在凌云这方水土生息,融入凌云,参与凌云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他们发展种植茶叶、八角、桑蚕、烤烟等新兴产业,现在很多人在政策的引导下,经过一代一代努力,大部分都成为了当地的经济能人,进入百色市及各县区机关单位工作的将近人,科级干部40多人。下东兰屯的陆皓定,开山种植茶叶,兴办茶叶加工厂,自己富了还带动周边茶农一起富;伟达村的黄永波,兴办茶叶加工厂,家里有了自己的小轿车,等等,为凌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走访了东兰村、合祥村及伟达村的部分村屯后,我们挥别了当地村民,心中暗自祝福这些外来的东兰人在凌云兴旺发达、幸福安康。
文字丨杨再江编辑丨杨瑞生责编丨韦轩
审核丨黄元荣总审丨李文强监制丨任上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