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牌子锣表演是当地民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保留节目。无论是乡间的红白喜事,还是诸如接太公、接菩萨、宗族祠堂祭祀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7月8日下午,天空突然下起了一阵瓢泼大雨,在下陆区王寿社区附近,我们的车子开进了一片民房中,貌似迷路了。 “去采访王寿牌子锣?我知道。”一位老年妇女热情爽快地坐进了小车,指引着我们很顺利地驶进了王寿社区八组,只见第五代传承人王恒、第六代传承人王金晚已经等候在一间大屋外。那不是普通的大屋,那是王寿村民学习、练习、交流牌子锣技艺的地方,叫王寿社区牌子锣传习所。 作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自年起,王寿牌子锣队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积极在鄂东南一带收徒授艺。如今,王寿牌子锣的知名度、美誉度早已飞出王寿、飞出下陆,远播鄂东南,更为重要的是,独树一帜的牌子锣技艺被越来越多的“非遗”爱好者掌握和演绎,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焕发出新的更加夺目的光彩。01不变的乐器,独特的音符 王寿社区以前叫王寿村,村民中王姓人数最多,特别是七、八两个小组的村民都姓王。而牌子锣的第一代传承人王全耀先生(年—年)就是王金晚等人的祖公。 在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之前,许多外姓人久闻王寿牌子锣大名,却了解甚少,“王寿牌子锣”这个名称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据王恒、王金晚等传承人解释,“王寿牌子锣”是指起源于王寿,以曲牌(牌子)形式,通过锣鼓等乐器,演奏出的各种音乐和小调。从祖公开始,一代代流传和使用下来的曲牌有《大金榜》《风雨松》《朝阳歌》《一江风》等十几首,每首曲牌旋律不同,抒发的情绪、使用的场合自然也不同。为了丰富曲牌的内容,并且能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近年来,王恒等传承人还编创了《庆丰收》《磁湖欢歌》等新曲牌。 王寿牌子锣诞生于清末,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有两大特点是其他民间文化形式所少见的。 特点之一是它的曲谱既不是五线谱,也不是简谱,也就是说它的音符不是多(1)、瑞(2)、米(3)、发(4)、梭(5)、纳(6)、希(7),而是工尺谱,7个音符分别是亿、五、六、凡、工、尺、上。这种曲谱,一般人就算看到了音符,也唱不出来,必须要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想来这是创始人从“传内不传外”考虑,有意进行了一些保密和保护。 特点之二是牌子锣演奏中使用的乐器,分为打击和吹奏两大类,但无一例外全是民间乐器,具体有鼓、板鼓、板、京锣、小锣、马锣、钹、铪、笙、唢呐、笛子等十多种。其中,京锣和钹被称为“两大件”,是每场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02传承已七代,“响”彻鄂东南 王寿牌子锣表演是当地民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保留节目。无论是乡间的红白喜事,还是诸如接太公、接菩萨、宗族祠堂祭祀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到年王寿牌子锣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时,这一文化遗产已经诞生了六代传承人。依次是: 第一代传承人王全耀,第二代传承人王忠进,第三代传承人王义卿,第四代传承人王义栋,第五代传承人王恒,第六代传承人王保雄、王金晚。而清末第一代传承人王全耀遗留下来的鼓架、鼓、板鼓、棒子、唢呐、三节号(一种长号,可伸拉出三节)、乐谱等遗物至今还完好无损地珍藏在牌子锣传习所。 年至年这十年,王寿牌子锣这一“非遗”项目从偏隅一方的王寿,走进了鄂东南广大地区,经过王金晚等人带班传授,大冶、阳新、鄂州等地牌子锣技艺的学习者有多人。王寿七、八两个村民小组的第七代传承人则有20多人,并且第一次出现了女性的身影——组里有7位媳妇也学会了牌子锣演奏技艺。 经过不断地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王寿牌子锣的表现形式虽然相对固定,其表现内容则更为丰富和精彩。王寿牌子锣在年黄石市牌子锣比赛中勇夺第一名,在湖北省民乐比赛中斩获优秀表演奖,参加了第一届中国农民春晚,每年文化遗产日会代表黄石进行“非遗”展演。王金晚等传承人还在电影《刘伦堂》中“本色出演”,或热情奔放或凄婉悲伤的牌子锣乐曲声,成为万千观众铭刻在心的“特殊语言”。王寿牌子锣省级传承人王恒
全能的传承人申遗的负责人
人物档案姓名:王恒
出生:年8月
项目:王寿牌子锣
职务:负责人、全能传承人
年7月8日,小暑节气后第一天。按照约定,我们要去采访“王寿牌子锣”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恒。刚刚出发,一场瓢泼大雨让短短的旅程变得迷茫和泥泞。穿过曲折的乡间小路,在一位村民指引下,74岁的王恒和另一位传承人王金晚正在牌子锣传习所门前等着我们。
王寿牌子锣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年)正式形成乐班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七代传承人。作为王寿牌子锣唯一的第五代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王恒,在乐队的组织、传承,及申遗工作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全能的领头人
王寿牌子锣乐队的主要成员起先都是王寿村八组的。王恒在十三四岁时开始学习王寿牌子锣,当时教他的是他的爷爷,他兄弟三人中有两人参与学习。要学习的有锣、鼓、笛、笙等中国民间传统乐器的演奏,还要学习曲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恒先是在大队(村)开拖拉机;八十年代初,有绘画技能的王恒在农业银行从事宣传工作;九十年代,他在市内办了一家工艺美术部,儿子女婿和他一起工作。 年,王恒的爱人中风,他只好回家照顾爱人。自此,王恒除了照顾爱人和做农活,其余时间就用在牌子锣的组织练习、联系演出、整理曲牌、索源考据、研究创新等方面。 王恒掌握了王寿牌子锣吹和打的所有乐器的演奏技艺,熟悉所有曲牌,知识面也很广,在乐队是一个全能的领头人。申遗的负责人
年,王恒在报纸上看到传统文化项目可以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找到东楚晚报的记者报道了王寿村八组四代人同打王寿牌子锣的新闻。市群艺馆的领导看到报道后,专程来找他。他当时就组织了12个人进行了汇报演出。群艺馆后来通知他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时申报要做一个视频资料,一打听要七八千块钱的费用,下陆区文体局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他们出了费用,申报材料交上去后,当年10月份省里就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恒说,开始以为是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想到是省级的。省里后来拨了十几万块钱,乐队的服装、乐器开支都可以拿到有关单位报销,乐队的发展获得了资金保障。 除此之外,因为有了省级非遗这个招牌,王寿牌子锣名声在外,影响越来越大,请乐队出去演出的机会也多了,学习的人也多了。发展的三道坎
谈到王寿牌子锣的发展壮大,王恒说先后有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王寿牌子锣被列入“四旧”,不准搞,学习的人也减少了。此后,氛围变了,社会上开始重新重视传统文化。当时大队有当兵的,送兵都是敲锣打鼓。王寿牌子锣借势又发展起来了。 第二道坎是改革开放初期。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去了,王寿牌子锣组织学习、演出都不好找人。本来王寿牌子锣是传男不传女的,后来破除旧习,发展了一些妇女加入王寿牌子锣的学习、演出,现在妇女在乐队里顶半边天,有时候出去演出,女队员比男队员还受欢迎些。 第三道坎是现在。王恒说,村组面临拆迁,因为市里已经明确村里的土地被划入跨境电商基地。“一半的人已经搬走了,剩下的一半不久也要搬。”王恒说,王寿牌子锣传习所也在拆迁之列,如果没有传习所,将来他们学习、组织活动都有困难。他已经向社区和区里汇报过这方面的情况,希望能找地方建一个新的传习所,让这项非遗能够传承下去。传承的好势头
王恒说,王寿牌子锣的传承状况目前还是比较好的。 一是队伍壮大了。目前除了他是省级传承人,还有三位市级传承人。村组里传习的队伍有20多人,外面的还有多人。目前主要传承的是第六代、第七代传承人,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20多岁。 二是范围扩展了。王寿牌子锣已经传到了大冶市刘仁八镇、鄂州市汀祖镇等地。 三是演出更多了。王寿牌子锣现在一年大概有场演出,其中大型演出有20场左右。现在不仅是农村的红白喜事演出,也有其它庆典活动。乐队还参加了西塞神舟会表演、电影《刘伦堂》拍摄等大型活动。 四是节目创新了。王寿牌子锣的传统曲调比较慢,不适应现在年轻人的需要。乐队目前创作推出了一些新的曲目,比传统曲目要欢快一些,比如《庆丰收》《磁湖欢歌》就很受欢迎,多次获得一些重要奖项。 王恒让我们看传习所墙上挂的一些奖牌,有省级的、市级的,不少是一等奖。 对将来的发展,王恒信心满满。王寿牌子锣成为省级非遗,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保护、扶持,王恒说:“王寿牌子锣这支山茶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越开越旺盛。”王寿牌子锣市级传承人王金晚多才多艺的“王寿第一锣”
人物档案
姓名:王金晚出生:年11月项目:王寿牌子锣职务:王寿牌子锣队队长、王寿牌子锣协会会长 生于年的王金晚,今年正好61岁。他身板敦实,蓄平头,脸色红润,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是花甲老人。 “学习牌子锣好处太多了,既能通过敲锣打鼓、吹笛子唢呐锻炼体力,还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带着村民们到各地去表演,大家非常团结听指挥,无形中也增强了村组的凝聚力。”王金晚如是总结。勤学苦练,成为演奏多面手 王金晚17岁从下陆郊区中学高中毕业后,先是在家务农,后来进入肖铺乡建筑公司当木工,50来岁时,碰上“村改居”,他又到王寿社区居委会上了十来年班,负责民政和卫生,直到今年正式退休。 王金晚是王寿牌子锣队队长,也是王寿牌子锣协会会长。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乡村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祖父和父亲要求八组王姓每家出一个人学习牌子锣,因为“牌子锣是祖宗传下来的,绝不能让它失传”。 负责教他们的王义钦、王义亭等长辈,都是70多岁的老人,非常严格,但从不打骂学习者。那年头,乡村经常停电,王义亭老人自己花钱买来蜡烛,支持后辈练习,王金晚就想:一定要学熟,不能辜负长辈们的期望。 王金晚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王寿牌子锣传人,由于自幼受到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爱好这门艺术,经常拿着锅碗瓢盆,学着大人模样打着玩。正式进入专班学习,由于热爱和天赋,他很快初露锋芒,开始学唢呐,后来人员调整,他又学打击乐,先打小锣,后学京锣,继而学会了牌子锣表演中的各种乐器。运用自如,获称“王寿第一锣” “听长辈们说,京锣是牌子锣之首,我听后,越发想学,越难越学。”王金晚说,京锣和钹在牌子锣中被称为两大件,经过长期学习,虚心向长辈请教,王金晚熟练掌握了打京锣的要领,“用锤子把京锣敲响很容易,可要打出节奏、板眼、长短高低音,那就要下功夫,要能自己领悟。” 在演奏曲牌时,京锣有独一无二的技巧和功能,特别是曲目收尾时,行话叫圆场,要求演奏人员由慢到快,由重至轻,如暴风雨骤雨一般,然后突然停止,整曲终了时,如行云流水,把京锣运用自如,这要相当扎实的基本功。而王金晚的京锣演奏,总能够恰到好处,达到与其他乐器乃至整个乐队的完美结合。 因为京锣打得好,王金晚得了一个“王寿第一锣”的美称,经常代师传艺。带徒传艺,将牌子锣发扬光大 长辈们还带着学习者到各种民间活动中表演,观众对王寿牌子锣的赞赏也让王金晚等学习者产生了紧迫感:牌子锣是王寿传统文化瑰宝,民间需求大,绝对不能在后代人手里丢失。 为了让王寿牌子锣发扬光大,王金晚积极参加牌子锣传承工作,从17岁开始,除了正常工作上班,王金晚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花在了对牌子锣的研究和传承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作为主要教员,先后带了十多个班,二百多人。他带领学员每晚在宗族祠堂(后在传习所)练习两小时,从19时到21时,文场(吹奏乐)与武场(打击乐)分开练,练熟了再一起合奏。可以说是风雨无阻。 年,在申报黄石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过程中,专家们认为,王家几代人对牌子锣情有独钟,王金晚17岁参加科班学习,为牌子锣授艺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 生于年的王磊,是王金晚的侄儿,他和七、八组里20多名年轻人跟着王金晚等人学习,成为第七代牌子锣传承人。提到叔父,王磊敬佩地说:“叔叔传艺认真负责,演奏水平很高,是王寿牌子锣发展的中流砥柱。”转载自:东楚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