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优势 >> 正文 >> 正文

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来源:长号 时间:2022/5/30
摘要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两国重大问题的交涉,皆由俄国派遣使团来华协商解决,其中以17、18世纪使团来华最为频繁。在此期间,有十几个俄国使团访问过中国都城北京。俄国来华使团成员以不同形式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城,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社会。北京城市印象

俄国来华使臣对北京城市的记录再现了三百年前北京城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特征和城市建设等情况。

1地理

初期来华的使臣对北京的称呼、外观及规模记述有所不同,佩特林称北京为“大中国城”,巴伊科夫则采用蒙古人的说法,称北京为“汗八里”。在佩特林眼中北京是一座白色的城市,“城非常之大,是座石城,城墙洁白如雪”[5],而年来华的米洛瓦诺夫[6]则说北京城的“石墙全部是红色的”[7]。关于北京城的规模,佩特林记载,城市“呈四方形,绕城一周,骑行需四日”[8],巴伊科夫则记载,“汗八里城纵横各为四十俄里”[9],年来京的萨瓦[10]的记载是“整个北京城周长36俄里”[11]。佩特林的记载过于夸张,明显有误。巴伊科夫和萨瓦的记载也不同,也许是他们所记分别为外城和内城的缘故。在当时条件下,俄国使臣没有可能对北京城实地测量,其记载也只能是估算而来。

▲清代北京城范围

年11月来京的伊台斯[12]记载北京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9度59分[13],萨瓦测定的是纬度40度,经度度[14]。伊台斯(来自荷兰)和萨瓦本人都来自欧洲,萨瓦使团还配备了专业测量师,因此能够对地理位置做出具体测算。现在看来,当时测算的经度有所偏差,但纬度还是比较准确的。

2气候——多风沙

在气候方面,俄国使臣印象最深的就是风沙了。年来京的斯帕法里[15]记录下了在北京遭遇龙卷风来袭的场面:“6月1日,龙卷风大作,犹如大火一样发出轰轰巨响;大风所过之处,许多商店被摧毁,较小的物品都卷入空中,形成一个通天的大风柱,它掠过大使寓所附近的城墙,然后向远处移动,直至从视野中消失。”[16]令使臣惊奇的是,尽管不断有大风侵袭,他在北京期间却未见到火灾,他推断说这是因为所有房顶都铺有琉璃瓦。这与他所居住的莫斯科不同,那里以木建筑为主,很多房屋都有过火后重建的经历。

▲19世纪北京街道

伊台斯和勃兰德[17]也描述了北京的风沙和街道路况。他们看到街道上“人群比肩接踵,尘土飞扬,几乎什么也看不见”[18]。“一般说来这座美丽城市的街道并不好,因为用鹅卵石和砖铺设的街道极少……这些没有路面的街道很有损市容。无论晴天或雨天,特别是当北风呼啸的日子,给行人带来许多不愉快和不方便。在炎夏酷暑和久旱不雨(雨水稀少在北京是常有的)的时候,含大量硝和其他轻物质的土壤往往变成微尘,即使微风轻拂也能把尘土刮得满城飞扬。浓云似的尘土迷住眼睛,钻进人的嘴、鼻和衣服,落满房屋的各个角落,弄得哪里都很脏。中国人找到了对付这种不便的办法。每个富裕的人徒步或骑马在北京街道行走时,头上戴一块蒙头布盖住脸,一直搭拉到胸前。蒙头布用绉绸和薄纱做成,透过它一切都能看得很清楚,但能挡住灰尘。”[19]

萨瓦对北京的描述是“平坦多沙”。他在北京逗留期间正值冬季,感觉“当地冬天虽然不像俄罗斯那样严酷,但也相当冷”,“雪很少,只是风很硬”,“不仅城里到处扬尘,而且灰尘透过纸窗也钻进家里来,居民对此十分无奈”[20]。

3城防工事

对于北京城的建设,来华使臣无一例外,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