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提阳戏是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古朴的戏剧形式,在古代时期是用来祭祀酬神的,主要表演形式为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其演出风格和表演形式皆具有很浓的特色,其唱腔多是以本地的民间歌曲和小调形成的,在元坝区射箭乡等地区广为流行,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古代时期,射箭提阳戏又称花花愿戏,是由本地区民间流行的酬神、娱人的健舞发展而成的,既有原始古朴的特色也有现代性的表演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射箭提阳戏具有种类繁多,剧目丰富等特点,依然保留着信奉道教的形式。
演出分3个部分。一是开坛,即请神。二是娱人,即演戏。三是送神,即恭送神灵回归天界。演出时多是以提线木偶、面具、人三种混合演出,共组于一台演出之中,和其他曲艺剧种并没有相似之处,在历史演变中慢慢地进行改革,形成了具有时代性、风格独特的剧种。因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射箭提阳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演出中,三种表演形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彼此之间的分工明确,细致到位。
如在表演中法师主持祭祀礼仪;面具或涂面化妆扮演人物,进行演出中第二部分——娱人:提线木偶则是以不同的造型和表演,在剧中代表着天神天将,能够为人们带来吉瑞。关于演出的舞台,射箭提阳戏则有着严格的规则,如演出舞台中必须设置香案坛场。用一块幕布隔为前后台,前台上多是悬挂“三清”与“三圣”神图。木偶的表演区则设置一长三尺,高二尺的长方形布框,木偶就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表演。然后,演员躲在幕后用丝线操纵木偶,表演“三圣登殿”、“关韩镇坛”、“二郎降孽龙”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剧目。
在表演中,射箭提阳戏的音乐伴奏只有打击乐器,没有管弦乐器,打击乐器中主要以马锣、圆鼓为主,辅之以大钵、木鱼、长号等乐器,在表演中根据剧情和唱腔的需要,一般是钩锣领打,并没有专门的指挥乐器的演员。受川剧等剧种的影响,射箭提阳戏面具很优美。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射箭提阳戏的面具根据人的脸部、凹凸部位等刻画出来的,演员戴上不大不小,能够衬托所演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
脸谱的画法主要是根据民间说唱本的脸谱为原型,并加以创新,使面具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具有强烈的民俗风情气息,是我国曲艺剧种中的珍宝。射箭提阳戏的道具服装在演变中也慢慢齐全,有关公刀、枪、棍、铜、鞭、令旗、道衣、道帽、猴衣等。由于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所以射箭提阳戏的剧目并不是很多,具有影响力和深受百姓喜欢的剧目有《灵官镇坛》、《姜子牙挂帅》、《童子赶马》、《出土地》、《安安送米》、《湘子渡妻》、《驼子加门》、《渡金滚灯》等。
射箭提阳戏属传统的民间文化,在整个中国维戏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发掘、保护射箭提阳戏,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射箭提阳戏正在慢慢地萎缩,目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对这一古老的剧种的保护和抢救已经是迫在眉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