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调第3号交响曲
SymphonyNo.3inE-FlatMajor,Op.97“Rhenish”
创作年代:年
走在德国的莱茵河畔,河水涓涓流淌,仿佛正在诉说着许多古老的美丽故事!舒曼的《莱茵交响曲》,就在这莱茵河的激发下诞生。
年9月,舒曼从居住了24年的德累斯顿移居到这个伫立在莱茵河畔的城市——杜赛尔朵夫,担任此地的管弦乐团及合唱团的指挥,并在音乐学院任教,此时舒曼的精神状态虽然开始恶化,但他对音乐创作的热爱仍旧不减。
迁居后的第四个礼拜,他和克拉拉带着五个孩子,到科隆大教堂游玩。在家庭记录薄上,舒曼写着“......大教堂......眺望美景......圣彼得大教堂(因科隆大教堂的五座响钟中其中最重的叫圣彼得钟)”
可见他对于莱茵河的美丽景色留有深刻的印象。年他完成了杰出的《莱茵交响曲》,并且亲自指挥首演。
他的第一位传记作者瓦西雷夫斯基(W.vonWasielewski)曾经记载着:
根据舒曼自己指出,本曲最初的灵感来自科隆大教堂。之后在作曲的过程中,又受到当时正在举行的科隆大教堂枢机主教就职大典的影响。第四乐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舒曼当时便预言这首曲子将大受欢迎
沉默于美好的莱茵河畔城镇景色,感动于宏伟的科隆大教堂,以及庄严地宗教仪式,舒曼将这样的悸动写进了这部交响曲中。
这首描述性较强的管弦作品,采用创新的手法,用德语的速度及表情记号代替惯用的意大利语。
此曲共分成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
生动的奏鸣曲式,没有序奏曲,由管弦乐器总奏。节奏明朗欢欣,表现了舒曼对新环境的信心和愉快心情。
第二乐章
平稳的以莱茵民谣《饮酒歌》所谱成的诙谐曲,反复出现三次,呈现朴素单纯的民间舞曲般的风格。
第三乐章
以不太快的速度,类似间奏曲的模式,演奏出典雅抒情的丰富情感。
第四乐章
壮丽地以间奏曲风格插入,成为音乐形式上的主要特征,由法国号与乐章中首次出现的长号演奏,赞美科隆大教堂崇高庄严的宗教气氛。
第五乐章
透过生动的奏鸣曲形式,传达群众愉悦的情景。
年2月,舒曼的精神病况更加严重,他企图投莱茵河自杀,但被人救起。
命运真是奇妙。《莱茵交响曲》的完成,在冥冥之中,仿佛也预示了舒曼将在四年后上演的那场投河悲剧。在哪个寒风大学的湿冷冬天,舒曼是怀着怎样的痛苦和疯狂,不顾一切地跳进冰冷的莱茵河中,至今仍众说纷纭。
因为猫宁是在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维护这个号,所以不定时更新中,望大家理解~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一点点用,非常欢迎转发朋友圈或群,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也请介绍您的朋友加入吧,如果你有喜欢的、想要了解的音乐形式、乐器或者音乐家故事、音乐上的疑问可以私信给我,我会整理一些大家感兴趣的,以电台、或者文章的形式发出来,感谢大家的支持orz。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