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前景 >> 正文 >> 正文

我和儿子两代人的青春期,独立和追求自由

来源:长号 时间:2022/7/5
文丨肖玉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本文转载自小多少年时(ID:xiaoduoui)常常看到家长问,孩子到青春期了,不听话了怎么办?以前那个乖巧懂事、总喜欢用崇拜眼神看着爸爸妈妈的小孩,到了青春期就变得疏远、不耐烦……让我们感到陌生。其实,步入青春期,一个人的身体、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敏感且很难把握的变化。每个家长也都曾经是孩子,也曾经历青春期。只是时间远去,忘记了当时的无助和不适感,导致孩子的青春期成为亲子关系最紧张的一个阶段。本文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她在这篇文章中回忆自己和孩子的青春期,有哪些共性和差异,以及如何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希望能为家长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提供一些视角。共性的部分: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儿子已经21岁了。我不禁感慨,我曾经和儿子一样年轻啊。我的青春期是那么张皇,处处有遗憾却又充满期待。

在和母亲斗智斗勇中发现自我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自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对父母的疏离感到了青春期阶段变成了对妈妈的畏惧感。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容易发火,我随时都想躲开她。妈妈自小在宁波市区长大,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的一个小乡镇。她知道城市生活的样子,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有机会到城市里工作,不要“窝”在这个小地方。我那时自然不懂小地方意味着什么。高中以前,除了很小的时候跟妈妈去过宁波,就再没去过其他城市,哪怕是最近的宝鸡,所以对蔡家坡镇以外的生活完全没有认识。那时被各种闲书“诱惑”着,阅读《读者文摘》《基督山伯爵》这样的杂志小说是我的爱好。妈妈更主张我看和学习有关的书,如当时很流行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她恨不得我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而我过得胸无大志,所以我和母亲一直玩“躲猫猫”的游戏。她让我晚上多花些时间学习,我就装作学习,闲书放在课本或作业本下面,被她发现后就得到一顿痛骂。当然,挨骂之后,我依然我行我素。初、高中阶段,当我成绩有所下滑时,就会被妈妈劈头盖脸地批评。她总是气哼哼地问:“你脑子里想什么呢?”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我对生理上的变化有点厌烦,也还没有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意味着什么。虽然我也懵懂地喜欢过两个出色的男生,并希望他们也喜欢我,但完全没有更多的想法。因此,“你脑子里想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我青春期的困惑。妈妈从不跟我解释,我也不敢问她。母女关系在我的青春期阶段没有暖意。有了儿子之后,我想的是不能让孩子经历我所受过的委屈,所以尽可能地给他一定的自由。然而,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以前我迷恋的是闲书,如今儿子迷恋的是音乐、游戏和动漫。他的眼界比我要宽广,我无法指责他喜欢这些东西,也尽可能不干涉他喜欢这些东西,但在时间上,我还是想有所控制。我自以为儿子算是比较听话的,不让他玩的时候他就收敛了。结果现在听他说,他也是阳奉阴违,一直与我斗智斗勇,半夜会把手机从客厅拿到自己的卧室,早晨再送出来。青春期孩子的智慧和能力是可以应对父母的管控的,较劲儿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父母输掉。有时,父母拥有表面的胜利,但孩子在内心并不服气,有办法敷衍和对付父母的要求。我经常能够识破儿子的一些小伎俩,但尽量看破不说破,只是话里有话地提醒一下,儿子当然明白,也知道我在给他留面子。所以他的整个青春期没有特别逆反,母子关系保持互谅互信。

在发展爱好中认识世界

不得不说,妈妈虽然不愿意我的时间被闲书占据,但为了拓宽我的知识面,她还是订或借杂志和图书给我们看。因此,当工厂里的子弟大都在空闲时间娱乐休闲或聊天时,我一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这是那个年代常见的一句话)。四大名著、《人生》等不同类型的书和一些有质量的期刊,如《科学画报》《文史知识》等,都是我那时常看的。虽然我成长在一个偏远的小地方,对很多书中看到的东西也是一知半解,但是由于喜欢阅读,自己的眼界和视野并不狭窄,为考大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儿子爱好广泛,我们希望他能够兼顾学业和爱好,对任何可以提升能力的事情都尽可能地支持他。初、高中阶段,儿子用在应付学校功课上的时间和精力与坚持自己的爱好,如看课外书、吹长号、作曲等,达到了一种可接受的平衡。尽管最后他没有进入顶尖名校,但也考到市重点高中,进入了比较不错的大学。用我的话说,他在学习方面,付出与收获的性价比比较高。

自我成长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渴望独立

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较倔,原因之一是他们已经渐渐成熟,对世界已经储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阅读理解和应付日常生活基本不需要成人的协助,独立做事的能力已经形成。很多孩子认为自己不得不依靠父母只是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我在青春期很反感妈妈的高压控制,经常感到委屈。因此,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离家远一点的学校,获得独立的资格是我当时迫切的愿望。最后我如愿以偿,考到北京,以一种母女都满意的方式结束了青春期。儿子在青春期独立意识很强,一般自己在学校能解决的问题,他都自己面对,很少搬弄学校的是非。我一直认为不爱说话的他口才不是很好,然而从高中开始,他就有意识地参加辩论赛,他说为的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他把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今天,已经成为很多国际辩论赛的裁判。尽管我和儿子拥有这些共同点,但毕竟生活的时代不同,从社会文化到校园文化都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我们的青春期还有很多差异。差异的部分因为不同,所以精彩

存在感:一个求同,一个求异

青春期阶段,追求自己的存在感,希望对家庭事务和社会现象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是作为独立的人对外部世界主张自己权益的开始。我明显感到,由于从小受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会把社会普遍的价值规范放在优先地位。作为学生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给老师和家长惹麻烦,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可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按部就班地生活,不希望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被老师和同学注意,不求被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