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山头店镇石湾村的非遗项目“仙鹤送印”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其源于明末清初,俗称“石湾的大鸭子”,并有“石湾的鸭子——呱呱叫”的美誉。
在中原传统舞蹈中,其独具特色,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仙鹤送印”被列入许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襄城县山头店镇石湾村紧靠北汝河。河道在此转向,北汝河常年冲淤,形成了大片沙滩湿地。历史上,候鸟迁徙之季,湿地曾出现仙鹤群栖、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当地人认为这是吉兆。
“为了使这种吉祥的征兆流传后世,福及子子孙孙,村民一起商讨、设计,在原有民间踩高跷的基础上,将《西游记》《唐王送印》等民间故事糅合在一起,逐渐传承下来。”“仙鹤送印”传承人石春艳说,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引出送印、鹤蚌之争来描述取经的艰辛,经世代传承形成了现在的民间舞蹈——“仙鹤送印”,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他介绍,“仙鹤”全身长约6米,抬起头来距地约3米。“仙鹤”全身饰以白色鸡毛,远看像一只吉祥的大仙鹤,有鹤立鸡群之感。“仙鹤”背上的御印呈正方形,用黄绫包装。表演者的头在其中,可窥视前方,下身穿白色裤子,脚蹬粉红鞋。
“南极仙翁”戴面具,身着黄色道袍,腰系丝绦。“仙童”身着浅蓝色紧身服,背着乾坤圈,手执红色木棒或绣球。“蛤蚌精”背着竹篾扎的大贝壳,外用蓝绿相间的条状纹装饰。表演者身穿红色衣服,梳发髻,双手自由开合。
故事情节为“仙鹤为唐僧送印”
石春艳说,舞蹈内容表现的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到某国一边界关卡,因牒文上少了确认身份的印玺,难以过关。唐僧向西天祈祷,如来佛祖知道后,派寿星、鹤童、仙鹤到东土大唐取印、送印。
“仙鹤送印”即“仙鹤”在送印的过程中,与“蛤蚌精”嬉戏、相争相斗的一段情节。该舞蹈一般在春节、灯节等重大庆典上进行表演,以祈求吉祥幸福,并表达欢快娱悦之情。
“仙鹤送印”由“仙鹤”“南极仙翁”“仙童”“蛤蚌精”四个角色组成,完全是哑剧表演。舞蹈动作多以走、转、跳、卧、翻等技巧为主,体现出艰辛、虔诚的特征。舞蹈风格既沉稳、庄重、豪迈、虔诚,又洒脱、活泼、风趣、幽默。
“除‘蛤蚌精’走小碎步外,其余三人皆采用慢四步的舞蹈步伐,以表现‘仙鹤’在沙滩上艰苦跋涉的坚定信念和行进状态。”石春艳说。
该舞蹈以民间大铜器作为伴奏乐器,一般情况下乐队不少于50人。打击乐有12面马锣、12面大铙、3面大排鼓,排鼓两面各有12大镲、4小镲,4面小锣紧紧尾随。演奏开始时,4支长两米的长号朝天鸣奏,4支火铳轮番炸响,大排鼓轮奏引领,其他铜器按照曲牌要求依次奏响,场景十分壮观。演奏的锣鼓曲有《大起板》《凤凰三点头》《双开门》《锣鼓套》等十几种。
帮助其活起来、传下去
“历经余年的发展,‘仙鹤送印’发展到今天,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间技艺,不断丰富艺术内涵与表现力,在中原地区民间文艺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石春艳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这一舞蹈几乎濒临失传。”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仙鹤送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接下来,他们将不断搭建平台,和当地文化部门一道,帮助传承人重新排演,力促使这一舞蹈形式活起来、传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