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鸟人士的文化爱好——鸣虫
对于养鸟人士来说在家里赏鸟赏鱼,喝着一口清香的红茶,再舒服不过了,但这似乎还不够,因为缺少了某种悦耳的声音,到了这个季节如果听不到这声音会很闹心的。那么这种声音是什么大师奏响的呢?对于老玩家来说都知道,那就是中国又一大民俗文化——鸣虫。冬天饲养鸣虫是独有的一种感受自然的方式,虽然室外寒风嗖嗖,飘着雪花,但在温暖的家中听着小虫奏响的东方乐曲,仿佛又进入了春季和夏季,别有一番乐趣,这就是有养鸟人士的生活,简单、愉悦,默默地传承老祖宗的文化。
鸣虫文化
—历史来源—
鸣虫文化,一虫之微,一器之朴,其中所蕴含的民俗与文化意蕴却开掘不尽。
蟋蟀、蝈蝈、油葫芦并称中国“三大鸣虫”。蟋蟀具有顽强无敌、勇决胜负的武士风采,被誉为“天下第一虫”,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人们喜欢把蝈蝈关在小笼子里,听它的叫声;油葫芦则是天才的歌手。古时候,怀中揣着一个做工考究的葫芦,里面有只好油葫芦,往往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所谓鸣虫,其实所指是很模糊的,自然界里善于鸣唱的昆虫很多,在中国古代有驯养玩赏传统的几种,包括:属于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芦、金钟儿、梆子头,及金铃、竹蛉等各种铃虫;属于螽斯科的蝈蝈、扎嘴儿、纺织娘等。
—三大鸣虫—
蝈蝈
蝈蝈的观赏分两种,赏形与赏声。赏形则审其外观,各有所爱,悦目即可,无须多言。我喜欢绿蝈蝈,你喜欢铁蝈蝈,一律无可厚非。赏声则是对叫声的品评,大有文章可作。对于蝈蝈叫声的品评,多年来已形成了固定的鉴赏标准,符合这标准的就好,不符合的就不好。基本上不以个人的喜好为转移。
蝈蝈与人一样,绝大多数是纭纭众生那级别的,叫声嘈杂急促而混乱,音质不纯净,批批拉拉带有杂音,这样的蝈蝈毫无价值,到了我手里听一听叫成这样,不是送人就是喂鸟。
蝈蝈里大概只有半成到一成的比例是叫声嘹亮而纯净的,谓之“亮叫”,在亮叫中叫声特别嘹亮的被称为“大亮叫”。亮叫和大亮叫是属于初级能玩的货色,目前市价大约五十到一百元之间。亮叫的特点在于音质要相对纯净,没有嘈杂的杂音,而且音量要大,象交响乐队里的长号。
比亮叫更高一级的是叫“憨儿”,音质不但要求纯净和嘹亮,更要求浑厚顿挫之感。叫的节奏一定要慢,一声一声单摆浮搁,象吟诵诗词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送到你耳朵里。大概相当交响乐队里的圆号。能叫出“憨儿”的蝈蝈到不了百中之一。
叫憨儿又分两种,一种是浑厚而响亮的,如牛吼,称为亮憨儿或者牛憨儿,另一种是浑厚而沉郁顿挫的,如蛤蟆叫,成为蛤蟆憨儿或蛤蟆音儿。后一种是最高境界。
总体而言,叫声的鉴赏标准是:叫的慢的比叫的快的好,叫声纯净的比叫声嘈杂的好,叫声洪亮的比叫声尖锐的好,叫声浑厚的比叫声洪亮的好。
三个字总结——慢、厚、净
以上所说皆为蝈蝈的天然叫声,为“本叫儿”。另有玩家通过对蝈蝈翅膀的处理,改良它的叫声,即在翅膀上粘一滴松香或朱砂之类药物,加重翅膀分量,使蝈蝈翅膀摩擦频率降低,使其叫声节奏变慢、叫声变厚重的玩法,称为:药叫儿。但是药叫蝈蝈通常为玩家所不耻。比如你怀揣一叫憨儿的蝈蝈,朋友闻声是必要你倒出来看一眼的。但如果你跟人家说明这是一点药蝈蝈,则对方必会说:“咳,点药的啊,那不必看了”。
蟋蟀
蟋蟀俗称蛐蛐,古时候也叫促织,号称“天下第一虫”。蟋蟀是昆虫中的田间歌手,由于它们的鸣声婉转动听,惹人喜爱,属于昆虫纲中的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不但善鸣,而且更喜斗,故有雄鸡斗蟋蟀的故事流传至今。
蟋蟀又名蛐蛐、中华斗蟋,古人称促织或蛩,它是秋天鸣虫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此昆虫的雄虫善于打斗,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观其打斗来获取乐趣,因而又被称其为“斗蟋”和“将军”。它不仅好斗,也善于跳跃,而且善于鸣叫,故而成为历代盛行的玩赏昆虫。
此虫全身呈褐色,有很长的触角。后足大,善于跳跃。雄虫体长20~25毫米,有2根尾须,俗称“二尾子”。雌虫有4根尾须,两长两短,中间还有一个产卵管。蟋蟀头顶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黄色纵纹。雄虫前肢长达腹端,大多数个体无后翅,也有少数雄虫有后翅,并能飞翔。雄虫发音镜略呈长方形,鸣声洪亮。音节匀称,略有施音。发音时,两个前翅竖立起来,因摩擦而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能连续鸣叫不已。
此虫不仅会叫出悦耳的声音,而且有好斗的习性,因而被人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种玩赏虫,屡斗屡胜的蟋蟀常可被炒至极高的价值。
油葫芦
油葫芦又名结缕黄、油壶鲁,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又因其鸣声好像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还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芦”之名。油葫芦在北京话读成油呼撸,是田间地头甚至平房院落都非常常见的一种虫子。有点像蛐蛐,但比蛐蛐个大、粗壮。我们平常见到的油葫芦,脑袋除了眼睛和头顶,都是黄色的,它的学名是黄脸油葫芦,是鸣虫油葫芦的主要一员。油葫芦叫声清幽,带着绵长而深远的颤音,常常觉得妙音近在耳边,而虫远在十数步之外,这是由于野外的油葫芦善于利用缝隙、孔洞等立体结构,使鸣声共鸣放大。
油葫芦的品种较多,常见的品种有体色偏黑的“黑葫芦”,体色偏棕的“红油葫芦”。有一种称“琵琶翅”的,翅长,末端钝圆,可盖过尾须的1/3,其鸣声洪亮。有一种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称“玻璃翅”或“薄翅”,鸣叫的声音较低而发飘。一种称为“长翼”的,翅长但端部不宽,声音一般是中音。对以上这几种油葫芦,鸣虫爱好者编了个顺口溜:飞翅贵,玻璃脆,琵琶脆、长翼亮。这是内行对它们的评价。
头部额高着称为“寿星头”;头圆者宽者称为“蒜头”;头浑圆者称为“珠头”。三者中以“寿星头”为贵。油葫芦的鸣声,其音节大致有两类:有一类的鸣声如“居---、优、优、优”,像是油从葫芦中倾注出来的声音,是名副其实的油葫芦,此为佳品;另一类鸣声如“吉、吉、吉”,则属较次者。
中国的鸣虫民俗文化是中国独有的,几千年来受到国人的喜爱,所以才能流传至今,现在的爬宠文化再好,也是引进国外的,而鸣虫民俗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本生本土的。过去提笼架鸟、玩虫玩鸟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纨绔子弟的作风,登不了大雅之堂,这都是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的看法。而现今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光大,作为一种行业去推崇,这是历史的进步,是时代的发展,是变化着的市场需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而忘掉老祖宗留下最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笼鸟文化传承人,我们一定要引领着笼鸟文化爱好者,向着规范、健康丰富的方向发展。在为传承民俗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规范这个行业、引领新兴行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