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号 >> 长号前景 >> 正文 >> 正文

项脊轩志生命的绵延与力量

来源:长号 时间:2022/5/13
白癜风资深专家联袂亲诊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601/6298333.html
仔细想来,好的文学艺术作品,真的是用平实而深切的情感打动人。最近环绕我脑袋里的有两个作品,一个是鲁迅在《父亲的病》里表现的庸医导致的父亲病情延误和去世,读者几乎能够隔着文字听见鲁迅在父亲临终前的哭喊声,我想这是鲁迅后来猛烈攻击旧社会的心理痛处所在。另一部则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它用一种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那种绵延在记忆中的温柔。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本是一个破漏老旧的书房,仅有一丈(网上查到是3米?),漏水而且光照不好。经过作者一番修整之后,才有一方小天地的感觉。这里是个人独坐冥想,感受自然的宝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里见证了这个大家族的分家:整座屋宇的格局被打破,杂乱无章。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段作者开始写第一个女性:老妪,是祖母的婢女,也是养育了两代人的乳母。可能是由于项脊轩太过狭小,归的母亲只能隔着门在项脊轩里,问候乳母自己女儿的状况:孩子冷了吗?要吃东西吗?乳母就从门板外回答。这时乳母和作者共情而流泪,都是关于去世母亲的回忆呐。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写的第二个女性,则是祖母。祖母对归有光那种沉静的性格看不下去,责备他像个女孩子,意思是没有男子汉的气概。但在门后,却是偷偷念叨,觉得这个孩子有成材的潜质,于是拿了笏板,给他作为鞭策自己的信物。虽然祖母免不了用刻板印象来看待他,却是怀着对他的期望,更像是一个威严的父亲。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是一个承载着时光的地方啊,在这里生活过,都能够用脚步声来分辨来人。四次的火灾都没有烧毁它,像是有神保护。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个小房间,不就是自己的小天地吗?也许他人要笑自己是井底之蛙了吧。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一段看得出是补充所写。项脊轩也是见证归和妻子一同学习的地方。妻子去世之后,过了几年因为生病无趣,才重新翻修项脊轩,但翻修之后自己不再经常居住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庭中的枇杷树,是妻子死的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成了参天大树了。中学时读到这里,心里不禁咯噔一下。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不正是像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一样,一年又一年,一寸又一寸地生长吗?串联起来,虽然项脊轩是文章的主角,但归有光像是用它来对记忆做一次梳理:这是他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也见证过母亲的护犊情深,叔伯的分家,祖母的期望,以及自己和妻子的日常生活。而这三个女性,看来在他生命中是很重要的——他并没有提及家族里的男性。曾经在网上看到文章说,归有光不就是一个渣男吗?《项脊轩志》写的对头一个妻子思念绵长,转头接连娶了两任妻子。我想前阵子对林生斌再婚的探讨,也有着同样的谴责味道。但我想,假如说生命是一种由一个个瞬间构成的绵延,假如说生命在根本处是自己的独自运化,那么不执着于“夫道”,能够在某个旅伴提前下车之后,承受住打击,重拾心情并继续上路,不也是一种勇气吗?归有光并不是那种绝情之人,相反,在文中时刻透露出他情感触角的细腻和绵长。我想,这样的人,对妻子的离世,才会有更透入肺腑的心痛吧?我有一种感觉:无论顺境逆境,无论生老病死,我们的生命,在最基本的底色上,仍然是一种不断绵延和存续的力量。上帝创造之后无不欣赏说:这一切都是好的。但生活如果要继续过下去,那我们在哪里获得力量呢?我能想到的答案,正如那个背女子过河的老和尚那样,是不执着——一过河,就放下了,不纠结。耶稣说,执着于生命必然丧失生命。佛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惧。若离於爱者,无忧亦无惧。”因为执着生死所以有忧惧,所以焦虑,所以纠结,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消耗。既然如此,倒不如随性一点,经过了就是经过了,拿得起放得下,看看生命或者命运会给我们什么答案。正如约瑟夫·巴特勒所说——“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写在疫情流行时。Tata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