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二月场”之忆
当年贵阳市乌当区石头寨苗族跳“二月场”的场坝,是城市人想象不到的。它不是什么“广场”,也没有鹅卵石镶嵌;它就是一片田土,收割过的庄稼茬子还稳稳地扎在土里。千百年来,石头寨苗人跳场,就是在这样的场坝上。场坝中间有一棵苦竹,苗语称为“怎舵”。别看跳场人山人海,它的核心就是“怎舵”(旗杆)。“怎舵”具有王者风范。场坝上诸多的讲究和禁忌,构成了一种神秘氛围,其核心是信仰,如果没有信仰,这种古老的文明,也许早就断代而不可能延续至今了。
立“怎舵”(旗杆)贵阳市非遗中心提供
刘朝发是石头寨的第四十八代“苗王”。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苗王”如今只能记住始祖卢德郎和传承代数,以及近八九代“苗王”的名字,历代祖宗的姓名却也数不全了。如果一代“苗王”担任二十年,往上推就将近一千年了。“苗王”不是皇位官位、行政职务,不是世袭,不领取报酬,“苗王”是和苗人们一样春种秋收的普通农民。他颇具精神领袖的特质,一呼百应,而又能够润泽全寨苗人的心。
贵阳市非遗中心提供
至今,刘朝发已经接位二十一年,“二月场”由他统领。农历二月十三日,石头寨人就要前往赵家庄寻找“怎舵”了。“怎舵”是节日的圣器,它只能讨要,不能交易。这也是苗人一种原始信仰的延续。在得到邻村赵家庄的应诺后,由“苗王”带领三四个年轻力壮、父母双全、有儿有女的男子去赵家庄选竹子。植株高、标直、没有虫眼的苦竹,才有做“怎舵”的资格。人和竹,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这足以见证“二月场”在苗人心中的分量。
石头寨苗王在选竹贵阳市非遗中心提供
“苗王”一行人的目光在竹林里快速扫描,无所发现。他们往竹林深处走去,满眼的翠绿,枝枝挺拔,可那株卓尔不群的“怎舵”在哪儿呢?它也许感知到了“苗王”的气息,但没有任何预示。可人们耐不住了,人们笃信,那棵“怎舵”一定存在的!它正在竹林深处的某一个旮旯等我们。它的一生一世,就是为了等待今年今月今日的这一时啊,要不,它枉自长在这竹林里自生自灭。
缘分说来就来。忽然间,一棵大约3丈高的苦竹在飒飒地摇曳,一进入“苗王”的视线,竹枝就定住不动了,就像“苗王”相熟的老伙计。“苗王”双眼放光,击掌定音,“怎舵”就是它!“苗王”向它注目致敬。那时没有车,竹子砍下后,一扛上肩就不能换肩,要一口气扛它奔向寨子里的小场上,挺立一夜。
老鱼摄影
十四日上午巳时,“怎舵”被再次扛起,由小场移送大场。这移动是有古规的,“怎舵”前行,唢呐随后护卫。苗人们个个庄严肃穆。到了花场,大家郑重地把“怎舵”栽上,然后,由“苗王”念诵祭词祭祀祖先。祭词是“苗王”掌握的族人秘密,只有“苗王”知晓,只能念给祖先听。在这个庄重的祭祀场合,哪怕最调皮捣蛋的小伙子,也个个毕恭毕敬恪守秩序,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黄震摄影
庄严的时辰到了,13人组成的火枪队,持13支火药枪,鸣放13响!此时,放枪是辟邪。“苗王”自豪地告诉我:“这火药枪是祖传,政府特许我们保留它!”不过,到了年终因安全事大,这一习俗已然改变。
围着场地周边,骑手翻身跃上两匹红鬃马,驭马围着场坝疾奔。这时鞭炮炸响,红鬃马疾驰三圈,鞭炮也鸣放了3圈。乐手吹奏长号、唢呐,击鼓打镲。奔马、鞭炮和器乐交响,它在你心中久久萦回,不到现场,是没法体验的。
黄震摄影
接着,本寨子的姑娘后生翩然出场,舞蹈称为“朗场”。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先朗三转,是一个开场仪式,紧接着,各路宾客们就能上来朗场了。这个细节,展现了苗人重礼仪的习俗。朗场的后生姑娘站得层层叠叠的,大多互不相识,苗人们吹笙舞蹈,欢快忘情地朗场,由曼舞而至劲舞,高潮迭起。一个年轻人能够朗场的岁月屈指可数,这也是生命中永记的一个亮点。
老鱼摄影
舞者对时光的流逝浑然不觉。时光老人已奔到了下午酉时,马上要举办一个把祖先接回寨子过夜暂时收场的仪式。七个男子朝天放枪再拔起“怎舵”,然后将“怎舵”扛回寨上的小场。
在跳场的三天里,祖辈的象征物都是早送晚接,晚上一定要把它请回寨子,不能让“怎舵”孤零零地在田坝里空荡荡的大场上过夜。这也是苗族对祖先的尊崇呵护。只有对尊者的虔敬才能有如此细腻的关怀。
黄震摄影
傍晚,每个家庭来一位男人参加“二月场”的盛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着酸菜豆米,也是必须一醉方休的。那种节日的庄重、欢乐和亲情,为每一个苗人心向往之。
老鱼摄影
夜深沉,苗歌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在小场,“怎舵”上猎猎飘扬的旗幡,继续着“二月场”的夜会。月色映照着山寨的醉意,山醉了,水醉了,苗乡醉了。只有月光是清醒的,它明亮得直指人心。年轻的苗人们用黑布伞来应对月光,伞下是一个个温馨朦胧的二人世界。寨上安排了巡夜。巡夜人孤独地穿行在伞丛中,不耐寂寞时,突然对伞下人开个小玩笑,笑声响彻夜空,惊飞几只山雀儿。
老鱼摄影
其实,石头寨与贵阳老城中心的距离只有十几公里。十多年前,石头寨原住的户人中,有户苗族。在这里,苗话是通用语言,人人都会。更有趣的是,石头寨的汉族也会苗话,这也是民族涵化的一个鲜活案例。石头寨强势的苗族文化,让人感悟到它那种难以撼动的文化力量。
原创:余未人动静贵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