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叮砰巷音乐?
叮砰巷音乐是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所喜爱的抒情流行歌曲风格,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摇摆乐(Swing)的某些特征。20世纪上半叶,广受美国白人喜爱的流行歌曲(Pop)实际上就是叮砰巷歌曲的化身。
10:42尤静波教授实地探访纽约叮砰巷旧址
02
叮砰巷的由来
叮砰巷歌曲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主要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在此之前,欧洲音乐对美国已有深远影响,轻歌剧、歌舞杂耍等流行于19世纪的音乐形式都是基于英国音乐发展而来。
HowDeepIsTheOcean03:09来自尤教授谈音说乐IrvingBerlin作品《HowDeepIsTheOcean》演唱:ClydeMcphatter
19世纪80年代,乐谱出版业开始兴起,位于纽约百老汇大街附近的第28街,聚集了大量的出版公司。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出现之前,现场演出是传播歌曲的重要途径,一首音乐作品被公演之后,如果受到听众的喜爱,出版公司随即就会出版它的乐谱,以便得到更好的传播。这种乐谱被称为活页乐谱(SheetMusic),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活页乐谱一直是音乐出版行业的主要内容。
出版公司云集一处,各个公司为了推销自己的音乐作品,他们各自聘请乐师在公司的门市弹奏他们的“音乐产品”,每当人们经过这条街的时候,都能听到“叮砰”作响的嘈杂的钢琴声,于是人们将这条街戏称为“叮砰巷”,叮砰巷歌曲的名称因此而来。
一百年前的叮砰巷
今天的叮砰巷
这条街上的出版公司,有不少经营者都是推销员出身,他们熟知大众的需求,根据需求他们聘请词曲作家专门为其创作歌曲,然后通过发行活页乐谱(SheetMusic)的方式来推广他们的歌曲。这些歌曲一经出版就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叮砰巷歌曲逐渐进入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主流领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早期流行音乐形式,叮砰巷歌曲的营销模式,足以证明流行音乐在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商品,具有典型的商业性。
从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的流行歌曲乐谱都被集中摆上了叮砰巷各大出版公司的货架。这些歌曲的内容主要以思念亲人、恋人,思念家乡等题材为主,深受美国大众的喜爱。这些题材勾起了很多欧洲移民对故乡的思念,他们通过音乐和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因为思念,所以感伤”,因此,这些歌曲中包含着他们浓浓的感伤之情,后来有人也把叮砰巷歌曲中这些充满伤感情绪的歌曲称为“伤感歌曲”(SentimentalSongs)。随着创作题材的扩大,浪漫的、怀旧的、伤感的、欢快的各种内容相继出现,其中爱情题材是叮砰巷歌曲的重要主题。
03
叮砰巷音乐特征
叮砰巷留影(年7月)
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创作,旋律性较强,具有轻松、舒缓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曲式以“主歌—副歌”(Verse-Chorus)形式的两段体和32小节的AABA曲式结构为主。歌手的演唱比较讲究声乐技巧,注重咬字与共鸣,经常采用爵士乐队伴奏,小合唱队伴唱,有时也采用大型管弦乐队进行伴奏。例如,由叮砰巷音乐的黄金搭档劳伦茨·哈特(LorenzHart)和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创作的经典名曲《蓝月亮》(BlueMoon)就是一首32小节AABA曲式结构的歌曲。
这两种曲式结构对后来的流行歌曲影响很大,其中AABA曲式是50年代以前大部分白人流行歌曲的模板。它的影响不仅涉及欧美歌曲,也影响到了中国早期的上海“时代曲”,例如《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如果没有你》、《魂萦旧梦》等歌曲均采用了AABA曲式。而“主歌-副歌”(A+B)式的两段体是当下流行歌曲的重要曲式,大多数流行歌曲都采用了该二段体曲式。
二三十年代,叮砰巷歌曲的发展高潮赶上了爵士乐的崛起,因此,爵士乐队成为这个时期叮砰巷歌曲的主要伴奏模式,以钢琴、贝司、鼓、小提琴等乐器组成。40年代,爵士大乐队(BigBand)盛行,小号、长号、萨克斯成为叮砰巷歌曲的重要伴奏乐器,一般由十几人组成,按声部分组演奏。50年代,受到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影响,叮砰巷歌曲借鉴了电影配乐的手法,经常采用二三十人的大型管弦乐队进行伴奏,可谓是阵容强大,气势不凡。因此,在叮砰巷歌曲中随处可见爵士乐与管弦乐的影子。
04
叮砰巷与百老汇的关系
在纽约百老汇大道和第五大道交叉口
由于叮砰巷紧邻百老汇大街,19世纪90年代,音乐剧在百老汇日渐走红,叮砰巷歌曲开始和百老汇音乐剧发生了密切关系,很多作曲家既写音乐剧又写流行歌曲,两者得到了密切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随着音乐剧的日渐成熟,叮砰巷歌曲和音乐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些作品几近相似。在演唱上,叮砰巷歌曲和音乐剧都注重发声技巧,讲究共鸣与咬字;伴奏都是以爵士大乐队和管弦乐队为基础。在早期的百老汇音乐剧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抒情流行歌曲,这些歌曲的作者既写音乐剧又写流行歌曲。例如:音乐剧《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的作曲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同时也是叮砰巷名曲《蓝月亮》(BlueMoon)的作者;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既是音乐剧《波吉与贝丝》(PorgyandBess)的作曲,同时也创作了很多叮砰巷歌曲。
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和歌手
05
叮砰巷的发展与没落
20世纪初,活页乐谱发行量逐渐增大,因此出版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他们开始在乐谱的装帧设计上大做文章。此外,各公司还派出推销员到酒吧、剧院、咖啡厅、歌舞厅、夜总会、音乐厅、餐馆、饭店乃至妓院等各种场合去推销他们的歌曲,可谓是市场行为空前活跃。这些商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把一首首歌曲通过他们的华丽包装,使其成为一个个名符其实的音乐商品。正是他们的苦心经营,叮砰巷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知名歌手,来到这里请他们为其量身定做歌曲。
20年代,唱片业、广播业、自动点唱机(Jukebox)的出现,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路径,使叮砰巷歌曲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传播。一时间,音乐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但是主导“叮砰巷产业”的活页乐谱出版却遭到了重大打击。芝加哥作为唱片业重地,开始和纽约形成对抗。各大广播公司在2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广播节目开始深受大众喜爱。点唱机在酒吧、饭店、咖啡馆随处可见,顾客只要往里投入一枚硬币,便可点播自己喜爱的歌曲。这些传播媒介的出现,使一首首从叮砰巷创作出来的歌曲在社会上产生广泛流行,一首首真正的“流行歌曲”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介的强大吸引力,对叮砰巷的乐谱出版造成了重大打击。年,电视横空出世,这种新型媒体对此前的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产生了冲击,这使原本就已世风日下的叮砰巷乐谱出版业遭受了重创。
到了50年代末,叮砰巷歌曲的主流听众(白人中产阶级)都已进入中老年,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日益减退;而此时,新一代年轻人正被日益繁盛的摇滚乐所吸引。叮砰巷歌曲日益衰落。叮砰巷,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出版重地终于走向了没落;这种曾经主宰美国流行乐坛长达70年之久的流行音乐形式也终于在时代的大潮中逐渐衰退,但是它对流行音乐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其中包括对摇滚乐的重要影响。
今天的叮砰巷(年7月/尤静波摄)
本文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欧美流行音乐简史》(尤静波编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