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
结婚周年纪念日前夕,老公一副忙于工作无暇他顾的样子,像是完全忘了这回事,对妻子的提醒置若罔闻。妻子虽然有些失望,但很体谅辛苦工作的老公,不想再给他徒增压力,只能跟闺蜜吐槽。到了纪念日这一天,女主角意兴阑珊地下班回家。一进门,“结婚纪念日快乐!”亲朋好友挤满了客厅,齐声向她送上祝福,气球、彩带把屋子装点得如同节日。她被这意外的情形搞得一脸懵圈,这时老公捧着鲜花走过来,送上了深情一吻。
老公不是忘了纪念日,更不是有意推脱,而是刻意瞒着她,准备了这个特别的礼物。
如果老公从一开始就和她讨论纪念日怎么过、去哪里等等,就会显得过于平淡乏味。
而经过这番设计后,由“漠不关心”到“从天而降的派对”,必然会使女主角从先前的落寞失望迅速转到激动兴奋,强烈的情绪对比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成为难忘的记忆。
这就是魔术师经常使用的“心法”之一:利用认知落差,创造悬念。
A眼见为实
Seeingisbelieving。
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千百万年自然演化的结果,镌刻在所有动物的大脑中,包括人类。人类依靠感觉认识世界、采取行动。感官是人类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媒介和通道,一旦失去感官和感觉,我们将无法进行任何思考和行动,因此,必须相信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这是硬币的一面。
但感觉带来的认知是不完整、碎片式的,其间存在相当多的盲点。大脑具有一种天生的自动化机制,自动填补其中的空白,拼接成貌似连贯的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完成对外部事物的理解、认知。但是,大脑“擅自”拼接的结果,可能与事实一致,也可能是骗人的假象,造成误判。这是硬币的另一面。
认知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把这种自动、无意识但快速的反应识别机制,称为“快思考”或“系统一”,与之相对应的是“慢思考”或“系统二”,理性的、分析的,需要调用大量认知资源。
“快思考”是自发和本能的,“慢思考”则需要有意识的控制,对人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进行“慢思考”,辨析事物的真实性,那么“快思考”就会占据主导,把它看到的、听到的当做事实本身。眼见为实,就是“快思考”的结果。
“快思考”给我们的可能是它编造出来的假象,“慢思考”才能使我们更接近真相。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请问,在下面这张图里,有几个三角形?
除了一个由三条折线组成的正三角形,你是不是还“看”到了一个倒三角形?
但是,这个白色无框的倒三角形并不存在,它是我们“脑补”出来的,是一种视觉造成的假象。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的大脑善于从纷繁芜杂的各种事实中,识别出特有的模式,并赋予其意义,这个过程是在无意识下、自动进行的。
比如,把很多碎片识别为一个特定的整体,或者把不完整的图像补齐、确认为可以辨认的形状,就像上面这张图。
“脑补”不仅存在于视觉,在其它感觉中也同样存在。
在欣赏交响乐时,我们听到的不是钢琴、小提琴、铜管、长号等等乐器演奏出来的各自分离、互不相关的音符,而是相互协调奏出的美妙乐章;
在吃水煮牛肉时,我们品尝到的不是盐、生抽、老抽、胡椒粉、辣椒油等等各种调料的味道,而是它们充分融合后产生的独特味道;
阅读同一篇文章,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不同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对文章内容作了不同的“脑补”的结果。
B思考,快与慢
“快思考”和“慢思考”之间常常存在差异,这种“认知落差”会给我们造成困扰、阻碍,但有时,也回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惊喜。魔术师就非常善于利用假象和事实之间的认知落差,来设计令人瞠目的魔术表演。
来看看这个魔术:
魔术师手里捏着一把勺子,手指左边是勺柄、右边是勺子。他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话音刚落,勺柄和勺子在他手指间“折断”了,变成两截!
是不是很厉害?
其实,那原本就是断了的两截而已,魔术师用手指把它们捏在一处,使你误以为那就是一把完整的勺子。他轻轻松开手指,两截自然分开。所以,你被自己的大脑“骗”了——大脑把两部分“脑补”成了一个整体。
“刀劈活人”也是类似的道理。助手躺进一个密封的长方形箱子里,只露出头、双手、双脚。接着,魔术师用一把长刀或锯子将箱子分为两段。然而,箱子里的头、手和脚仍然活动自如。
当两段箱体再度合并复原后,魔术师打开箱子,助手从箱子里站起来,完好如初。
魔术师是怎么做到的呢?请你先想想,答案见文末“彩蛋”。
如果说魔术是一种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认知、来制造独特效果的艺术,那么,电影也是一种魔术。虽然大家都知道银幕上的故事不是真实发生的,但仍然会沉浸于情节当中,被深深吸引和感动。
魔术师在舞台上变化万千的动作,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至预先设定好的框架里、而忽略了框架外部的世界,这就给魔术师提供了调整、切换的空间——即电影《致命魔术》所讲的“以虚代实”、“偷天换日”。
同样的,摄影机的镜头定义(限制)了观众的视角,导演通过机位调度、镜头运作、蒙太奇等拍摄手法,呈现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情节,使观众在二维银幕上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把故事结构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子引出整个故事,为后面的强烈冲突埋下伏笔;第二部分,事件发酵,人物矛盾、情节冲突接连迸发,进入故事的高潮;第三部分,故事收尾,给整个故事做总结,交代主要人物的结局。
麦基说,层出不穷的悬念、出其不意的情节是抓住观众的关键。观众在看电影时,会不断地推理、猜测情节走向,编剧的任务就是打破观众的猜测,故事并不是按照“你以为的”推进。只有这样,才会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才会让他们觉得精彩无比。
所以,电影与魔术本质上是相通的,通过创造或者强化“我以为的”和“实际发生的”之间的落差,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体验,落差越大,观众感受到的冲击越大,兴奋度越高。
(本讲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466.html